从往来账款看企业内部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账款论文,内部控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7月,A公司审计部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应付账款科目中B单位明细户余额为借方160万元,会计记录反映是三年前付给B公司购买4吨甲产品材料款项。另外,在A公司应收账款科目中也有B单位的明细户。
这笔账龄长达三年、数额巨大的款项引起了审计人员的警觉——在这三年期间,4吨甲产品有没有到公司?或者产品已经到公司,发票没有开,账务没有处理?应收账款怎么也有B单位的明细账户?另据了解,负责这部分账套的主办会计从2006年底到2009年7月换了四个,交接工作也没有非常细致。交接时,老会计未提相关情况,新会计接手后不闻不问,此后又一直无人问津。
审计人员决定从追溯查验汇出款项的原始凭证、授权等有关资料开始,查阅A公司与B单位应付和应收账款明细,核对每笔业务从发生到结束的所有有关的单据。应收账款明细除40万元调账这笔外,其他正常。应付账款明细中2007年2月份A公司预付B公司购买甲产品3吨贷款为120万元,B公司预收账款有记录,但是在A公司没有发现相应的购货发票、入库单、货物入账记录等。2006年6月份A公司以应收账款40万元(B公司也从A公司购买乙产品)抵应付账款形式预付甲产品1吨贷款,但是在A公司没有发现购货合同,也没有发现相应的发票、入库单、货物入账记录等,另外在B公司也没有对应的应付账款记录。
重大金额的应付账款借方财务部怎么忽视了?120万元款项预付给B单位时,审批流程是否到位?40万元调账时,审批流程是否合理?作为预付业务账务记录重要依据的购货合同怎么没有?A单位财务部按照规定每年都在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应付账款借方余额在重分类后按照账龄计提。对于产生的原因却很少分析,流于形式,并没有关注货是否到仓库,也没有通知或督促A单位开票。
审计人员要求经办部门提供书面材料,说明此款项的用途和未能清算的原因。采购部回复,采购甲产品不是采购部出面而是销售部出面,具体由销售部业务员张某在负责。销售部回复,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时间太久也记不清楚了。
审计人员约谈销售部业务员张某了解情况。张某的解释是,销售部与B单位熟悉(销售给B单位的乙产品都是张某在负责的),销售部出面在价格谈判上有优势,于是价格的谈判、合同签订、付款、货物跟踪等全部由A公司经办。由于张某忙于其他事务,忘记跟踪甲产品的到货情况了。
会计记录明确此款是三年前付给B公司购买4吨甲产品材料款项,业务员怎么没有根据合同到货时间进行跟踪反馈?张某“忙于其他事务,忘记跟踪甲产品的到货情况”,会计部门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对此挂账进行清理?
审计人员审阅A公司发给B单位并经B公司确认的相关询证函发现,A公司审计部调出近三年A公司发给B单位并经B公司确认的相关询证函,应收款的余额与B公司一致。但是询证函的内容上只有应收款的余额,没有对应收账款发生额进行函证(包括40万元调账这笔业务),也没有显示应付账款中明细为B单位的借方160万元的相关资料。
审计人员查阅2006至2009年7月所有相关甲产品的入库、出库、结存记录,同时与财务账套上甲产品的结存数量核对,测算甲产品下道工序的成品的成本价。A公司的审计部对2006至2009年7月所有相关甲产品的仓库入库记录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异常,不存在窜户、账漏记、错记的现象。为谨慎起见,审计人员又查阅了2006年仓库原材料收、发、存报表和财务账套原材料的结存情况表,发现两个账套的结存是一致的。通过对2006年各月甲产品下道工序的成品的成本测算,成本是正常的。甲产品的收、发、存不存在异常现象。从上述审计情况,可以认为:A公司确实没有收到B公司4吨的甲产品。
还要检查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A单位是上市公司,查其2006至2009年会计报表附注上是否披露账龄分析、欠款金额较大的B单位期末数额、欠款时间、欠款原因等。A公司的审计部发现,在历年的会计报表附注上显示B公司欠款的原因是发票没有开回。开具发票是以对方销售确立为前提的,为什么不去确认货物有没有收到?
通过以上账账、账表、账证的核对和成本的测算,确定A公司的账没有记错。B公司对120万元欠款没有异议,答应把款项汇还。关于40万元调账这一笔,B公司认为其有疑义。B单位的账本显示,40万发票已经开给A单位,开票日期是2006年5月,B公司已经入账,对应的税款也已经上缴。A单位要求B单位提供40万元(1吨)甲产品出库单、托运单、A单位的签收单,B单位无法提供。A单位打算起诉B单位,要求B单位归还40万预付款,此时却失望地发现,已经过了两年的法律诉讼时效。
看似一笔简简单单的账务处理,透射出的却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实施的严重问题。由于A公司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授权不当、对于特殊事项经办人和审核人业务能力不强、职业谨慎性不高导致了损失。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付款流程存在漏洞。120万元的款项是分笔付款的,日期都在2007年2月。查看财务凭证、附件,付80万的用款审批单流程有问题——审批单经办人张某签字后部门经理B签字,缺少销售公司经理C签字。另事业部经理D(销售公司上级主管)授权给综合办领导E签字,缺少书面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也不清楚预付款必须附有合同。财务审核时,按照制度要求财务总监F签字。但当时F授权给主办会计G签字。而G到这个岗位的时间不长,对相关财务制度了解还不透彻。出纳H付款时,看到相关人员都签了字,也就付款了。从这笔付款看,虽然制度上详细规定预付款审批流程,但是执行不力或授权不当,没有真正控制风险。
特例业务处理流程规定缺失。关于40万元调账单,A公司制度上没有对特例业务处理进行流程规定。调账单只有销售部张某、部门经理B签字,财务总监F授权G签字。调账单后面也没有合同、发票、入库单等详细准确的资料。财务凭证制单人根据调账单做了一笔凭证,凭证审核人员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认同了这笔应收账款的贷项调整。
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A公司有专门的采购部门,但是却将甲产品的采购任务交给了销售部。销售部与B单位有销售关系,又有采购关系,很容易产生弊端。而且销售部门对采购业务流程并不熟悉,也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企业应当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