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真和丽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梳理海绵城市(LID)的源起和我国提出的时代背景,探析雨洪治理、弹性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科学内涵,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治理息息相关,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海绵城市的理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在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群现代化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内外 LID 建设经典成就上,研究海绵城市理念的内容目标、技术方法、构建途径及实施策略,探索中国特色的 LID 试点经验模式与案例归集成效,指出 LID 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注意规避的问题,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对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引导我国海绵城市的构建都极具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街道,雨水径流
一、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特征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6] 。快速城镇化进程可伴随着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呈现,如城乡人口转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成果转化等,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群的兴起,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城市雨洪、城市内涝、雾霾污染、水系污染、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枯竭、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严重生态问题。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 -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 20% - 30% 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遇涝则瘫、城里看海和雨后即旱、旱涝急转、逢旱则干、热岛效应,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北方城市几乎“有河皆枯”,南方城市几乎“有水皆污”[7]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8]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城市发展挑战,国际上提出以弹性城市为核心展开研究,进行有序的区域性的规划设施建设。因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末就纷纷开始了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式的应用探索。
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 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都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将节水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在相关行业和学术领域对城市雨洪综合管理利用这一先进理念的呼吁和中央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思想指导下,促使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出台相关建设计划。2014 年底至 2015年初全国推选产生第一批 16 个海绵试点城市,至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海绵城市”概念一时风起云涌,成了我国继园林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理念后出现的城市建设新概念,成了人们视野的新名词新宠儿。可见,“海绵城市”理念正是立足于上述我国的水情特征和应对我国水问题的突出背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提出的。
“海绵城市”的吸附效应
“海绵城市”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10]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被称为是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以下简称 LID)。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住建部《指南》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4]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使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能为综合生态环境带来效益。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从学界层面走向社会管理和应用经济层面,并将在城建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从而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国内外 LID 研究综述
“海绵城市”理念的辨识基础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 [11] ,2015 年以来,海绵城市似乎成了我国高层领导及其学者专家新兴热议和殷切关注的时政焦点,研究热点星火燎原,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带头探讨 LID 的概论、内涵与途径、展望(仇保兴,俞孔坚,杨 阳等,2015),到其理论与实践(俞孔坚,车 伍,武春丽,翟 立等,2015);从水生态分析角度(胡 楠,胡灿伟等,2015)到 LID 建设概论及其要点(章林伟,王文亮等,2015),再到其政策、技术与试点及其实践(徐振强,鞠茂森,俞孔坚,车伍,车生泉,王 宁等,2015)。海绵城市是当今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建设新模式,业界也更多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经典启迪与借鉴
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趋势及其经验成效(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经典启迪与借鉴除了上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经典案例之外,发达国家值得借鉴的主要还有[25] :1. 英国英国政府通过《住房建筑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2015 年之后,英国政府为更有针对性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单一住房单元的居民每天设计用水量不超过 125 升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要求开发商和居民更加积极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统。2. 法国法国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其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形态特色。这些不同的地表水处理体系如同海绵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内涝之苦,还提升了水循环利用率。在法国诸多具备良好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城市中,巴黎与里昂是典范代表,巴黎市的城市水循环设计思路源自人体,里昂的水循环处理则是因地制宜,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首都巴黎的水循环系统堪称世界范围内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 年,著名设计师奥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国人誉为“最无争议”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环系统。目前,法国投资额高达 1000 亿欧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会进一步完善维护既有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还将在巴黎市的多个地点增添蓄水、净水处理中心,提高整个城市对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环并不过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数个社区区域内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势的特点,让雨水通过精密设计的水渠流入这些低洼地域。里昂中央公园特意留出了一个容量为 870立方米的储水池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以辅助净化,经过净化后的水被重新引入到城市绿化区中灌溉植被。法国童话小镇科尔马也拥有设计精妙的水循环系统。这种让冰冷的混凝土河堤与水电站被设计精妙的植被与大片绿化带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内水的自然循环,也有助于环保,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 德国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 9646 公里,其中一些有近 140 年历史,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
总结
从上述发达国家海绵可见,海绵城市建设是贯穿国内外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永恒主题,更是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新兴趋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 . 中国缺水城市排名名单[EB]. 中国纸金网,2014-05-13 [2014-12-28 ] . http:/ /smesun. com/browser/show. php? itemid =20479.
[2]杜雨欣. 全国657 城中有300 多属严重缺水或缺水城市[EB]. 新华社,2014-05-18[2014-12-28]. http:/ /env. people. com. cn/n/2014/0519/c1010-25033549. html.
[3]李彤玥,牛品一,顾朝林. 弹性城市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2014(5):23-31.
[4]仇保兴 .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2015(1):11-18.
论文作者:温暖玲,邓清连,张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水循环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我国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