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八项常规要求_有效教学论文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八项常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项论文,常规论文,课堂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新课程以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课改专家们为课堂教学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美好的蓝图似乎还只是一种愿景,并未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学中低效、无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正所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为什么有效教学的研究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学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广大一线教师缺少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整体把握,以及缺少必要的技术层面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告诉教师什么是“有效教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去主动探索和践行“有效教学”。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或方法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这些要求作为一种教学常规,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法”,也是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参考依据。下面本文就以化学学科为例加以阐述。

一、加强目标引领

布卢姆认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引、统率和控制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标杆。加强目标引领不仅促使教师思考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更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所以,有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精细、适切和有利于评价。精细是指将化学课程标准与模块教学内容相整合,将单元教学主题与课时教学重点相整合,将课程目标的“三维度”与有效教学的“三内涵”(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相整合,拟定出精致细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适切是指课堂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认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要求,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成。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贵在适当,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和过度降低要求。有利于评价是指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感受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做出适时的评价。这样,教和学才更具有方向感,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可以说,加强目标引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目标引领下学生的学习素材一化学教材虽然有不同版本,但都按模块提供了全面、丰富、系统的化学知识,呈现出清晰的知识主线,体现了编者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一定的编写意图,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面”上的教学“规定”。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赋予了教师的教材开发职能。同时,化学学科的周课时数较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客观上也存在着“弹性”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效地对“面”上的教学“规定”和“线”上的知识布局作必要的调整,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点”上的教学内容,即要精选教学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怎样的选择才算得上是精选?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笔者认为要体现“三个度”,把握“四个点”。“三个度”具体说来,一是合理的宽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加强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边界”;二是适宜的跨度,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三是必要的难度,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实践证明,必要的难度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四个点”是指教学的起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起点要略低,要面向全班大多数学生设计起点,以唤醒学生的记忆,激活学生思维,帮助他们起好步。重点要突出,应抓住重点重锤敲,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难点要化解,设计好教学的铺垫,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或能力上的不足,让学生力所能及,使难点难不倒学生。疑点要消除,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片面、理解上的肤浅以及知识上的障碍,打通关隘,消除疑惑,让学生有“原来如此”般的恍然大悟。

例如,笔者曾听过一堂关于“乙酸”的随堂课,教者花了近一半的时间来复习酸的通性、书写乙酸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而对于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高中教学的重点,只是介绍了概念和进行了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便匆匆下课,让人感觉到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这节课以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起步到乙酸的酯化反应收尾,教学的起点和知识的跨度还是合理的,也涉及食醋和醋酸纤维等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的宽度也适当。但是,教学的重点不明,难度没有到位,学生可能有的疑点也没有揭示和解释。“酯化反应”理所当然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应该主要围绕“酯化反应”来展开,难点应该是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的断键方式,疑点在于怎么知道乙酸和乙醇是以这样的方式断键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乙酸乙酯,等等。否则,这样的课就属于没有讲深讲透,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夹生饭”。

三、展开合理有序

教学展开即教学活动的推进,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展开是否合理得当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合理有序的展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合理,是指教学展开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方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相匹配,教学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发展。教与学的节奏合拍,起伏有致、张弛有度、快慢相宜、动静相生。所谓有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或者选择按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或者按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展开,体现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或者两者综合,另辟蹊径,体现教者的思想性和独特性。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这节课,以知识逻辑顺序为主线展开,教学环节和问题可以设计为:什么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什么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以学生认识发展顺序为主线展开,教学环节和问题则可以设计为:电解质进入水中会发生什么→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又会发生什么→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情况下才能使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减少→如何用化学用语表示溶液中有离子参与的反应。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哪一种教学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学展开必须课堂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环环相扣、自然流畅,遵循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造、从基本到综合的规律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素养。这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可的。

四、利用问题导学

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有效参与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问题是思维的先导。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利用问题导学:一要注意问题的价值性,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注意知识的关联性,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契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三要注意认知的主体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例如,对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知识内容和教学环节可以分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电离平衡的实际应用,围绕这四大块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0.1mol/L盐酸和0.1mol/L醋酸溶液中,c()浓度是否相同?哪些实验可以证实?(与Zn反应,测pH值等)

(2)你认为与盐酸相比,醋酸的电离有什么不同?

(3)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和醋酸,它们分别与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所需碱的体积是否相同?

(4)各取1mL浓度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将它们分别稀释到100mL,用pH计测定他们的pH是否相同?为什么?

(5)将0.1mol/L盐酸和0.1mol/L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用pH计测定混合后溶液的pH,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哪些因素会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产生影响?

(7)如何比较醋酸和碳酸的相对强弱?

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动手实验,并结合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认识发展。

五、注重直观形象

直观性是教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对于有效教学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微观和抽象的成分很多,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实物、模型、图表、计算机模拟、视频以及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教学媒体或教学手段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必要性、恰当性和启发性,即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化解学习难点确实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例如,在新授课教学中,能进行实验的就不用计算机模拟,能展示实物的就不必使用图片,能利用模型的也不一定使用flash动画,等等。各种教学手段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关键是要使用恰当。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实验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手段。当下,实验教学的弱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教师改分组实验为演示实验,改演示实验为“视频实验”,化学课由原来的“背实验”变成了现在的“放实验”,学生进实验室少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了,实验成了公开课的点缀,原来的“家常便饭”现在反而成了“奢侈品”,这一现象必须尽快得到扭转。

六、促进交往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交往的主体是师生,交往的表征是互动,交往的结果是互惠。交往互动不在于表面的热闹,也不在于座位排列方式的变化,关键在于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现在有些教师还习惯于一讲到底,总以为只有讲了才放心,讲得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殊不知,有时恰恰相反。课堂上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及时将所学的知识消化整理,让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此时的“放”与“慢”,正是教学“实”与“活”的灵动体现。通过交往互动,教师发现学生思维混乱时予以点拨引导,思维受挫时及时铺垫,思维肤浅时帮助深化,思维僵化时启发变通。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七、及时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原本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之所以还把它作为化学有效教学的一项常规要求,是因为现在有些教师往往不重视课堂小结,或者即使作小结也只是把板书的标题简要复述一遍,没有发挥课堂小结应有的教学功效。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回顾和再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提醒学生避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常见错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等等。所以,课堂小结要具有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和提醒警示的作用。

例如,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在探究了等强酸弱碱盐、等强碱弱酸盐水溶液的酸碱性后,在归纳小结时,引导学生从水的电离平衡的打破到盐的水解平衡的建立,突出盐类的水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这样就与化学平衡原理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同时也为后续课程中学习“盐类水解的应用”提供了铺垫。这样的归纳小结,学生感到“盐类的水解”知识既是“新”知识,但又不“十分陌生”。

当然,归纳小结不一定都在课尾进行,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也可进行,其效果同样不可小视。

八、当堂练习反馈

学生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具有不同于课后作业的特殊功效,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阶段性的结果反馈而忽视课堂上的过程性反馈,须知,化学的周课时数少,仅靠课后的作业反馈和阶段性的考试反馈,间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落实和有效达成。因此,课堂上的练习与反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例如,学习了“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后,就可通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来及时进行反馈:(1)在标准状况下,1mol的体积约为22.4L。(2)1mol的体积一定为22.4L。(3)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4)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5)1mol气体的体积若为22.4L,它必定处于标准状况。通过反馈,及时诊断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在评价矫正中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上八项虽然不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全部要求,但却是常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整体把握,细节上的有效可能会使教学的某个方面有效,但整体上的有效会使教学更有效。尤为重要的是,有效教学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学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李嘉诚先生说得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教学亦然,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有效教学才有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标签:;  ;  ;  ;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八项常规要求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