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努力奋斗——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战略论文,努力奋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而作出的部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关头,这一决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其科技水平在15世纪之前,“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文明”,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末年以后,封建制度的没落与反动,以及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使我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方诸国,并最终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中国人民的觉醒与进步。但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民主只是梦想,科学也无法救国。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科技成就,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比较完整的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使我国重新成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国之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全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光辉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五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目前的30%。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使科技实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投入从1991年的391亿元提高到1995年的833亿元,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从1716万人增加到2785万人,仅“八五”期间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6万项,目前我国科技力量已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实力。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了科技进步的同时,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和需要。

“八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的第七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量”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经济增长的“质”的问题,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今后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较大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农业发展滞后;二是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四是生产建设中的技术含量低;五是资源浪费;六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和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问题,以及防灾减灾等问题也都要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在国际竞争中,我们既面临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日本、韩国等国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战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了有利地位。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或保持领先地位,都在加紧调整其科技和经济战略。21世纪是高技术继续突飞猛进的世纪,把握住历史性机遇,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决定着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正是在这种动力与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成为时代赋予全国各族人民的光荣使命。

二、正确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离开了“兴国”这一目标,离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科教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首先在于它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即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开辟新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领域,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于它对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仅以交通通信的发展史为例,在古代,快马从北京到广州需两个月,乘船去美洲要以年为单位。近代蒸汽机技术发明后,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需两天,乘轮船去美国则以月为单位。现代飞机技术的应用,从北京到广州仅需两个多小时,到美国仅需13小时。而现代通信技术则把世界各地之间的信息交往缩短到以秒为单位。现代的交通技术不仅缩短了交通运输的时间和成本,更主要的是使人和商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流通,形成了统一的国际市场,使世界成为紧密相关的整体。而当代的通信技术则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使整个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人类逐步由较低形态向较高形态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由较低形态向较高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近几十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当前,科学技术又在酝酿着一场伟大的变革,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飞跃的最强大的动力,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能否抓住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机会,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有着重大意义。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历史进步,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地把握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加速科技进步作为一项历史性任务,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乃至主要因素,并以实践为标准,以对生产力提高的程度和效益为标准,来检验我们的科技工作,检验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情况。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科技研究作为人类一种社会活动,从生产劳动实践中相对地独立出来后,便对技术、对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作用越来越大。古代技术多产生于生产经验的总结。在被称为“科学世纪”的19世纪,改变了科学落后于技术与生产的状况,科学一跃而处于领先地位,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增加。到现代,技术创新则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随着科学研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强化,因而产生了如何加强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的问题,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经济界的普遍关注。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以提高工业竞争力为目的,积极介入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加强应用研究和商用技术开发。

我国科技与经济之间除存在上述普遍问题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问题——科技与经济之间的体制性分离,即在长期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科技组织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独立,各种科技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在封闭的系统中内部循环。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成为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同时,科学技术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教育、政策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了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互脱节的问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1985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此,邓小平同志要求:“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经过十几年改革和发展,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科技经济两张皮”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打破。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还远未根本解决。

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针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必须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作为重点推动力,才能蓬勃而持续地发展,也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工作必须更加自觉地面向经济建设,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还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机制和广阔天地,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同时,要从目标任务的确立、规划计划的制定、政策措施的实施等多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相互脱离的问题,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使科技与经济能够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大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科学技术要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实现向生产过程的转化,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益。这种转化的能力与程度,标志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是衡量科技和经济工作的标准。是促进科技进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科学技术需要与生产力要素有效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这一转化,一方面取决于科技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技术成本、性能价格比及生产配套条件等经济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是具有强烈科技特征的经济行为。所谓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技因素,一是被转化的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和是否适用,二是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复杂的科研工作,以把科技成本物化为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等。当前,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注重科技突破与既有技术的结合,加强对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做好产业前创新技术的验证、放大,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作,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能否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之一是科技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要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认识技术,把握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规律。

以技术本身的水平和在经济发建设中采用的程度为标准,技术可划分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高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产品技术结构的多层次。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三个层次技术之间的关系。第一,要大力推广量大面广的适用技术,以提高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第二,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着力解决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装备的现代化,争取在15年内使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的技术面貌和效益状况有较大改变。第三,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雄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队伍做支撑,更需要适时足量的资金投入,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还不是很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更要集中力量,绝不可脱离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高”和“尖”。技术水平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当处于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技术不断成熟,并成为产业界用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手段时,高技术就发展为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大量推广后,就成为适用技术;对适用技术的新的认知和开发,又可能使它重新成为先进技术、高技术。同样,高技术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新的高技术的产生,今天的高技术产业可能变成明天的传统产业,今天的传统产业也可能改造成明天的高技术产业。

以技术在经济及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为标准,技术又可分为方向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大生产技术等。方向性技术,即代表一定历史时期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技术,包括各种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技术,如蒸汽机技术、核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甚至光纤技术等。关键性技术,即在以某种方向性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阶段占关键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技术,如四冲程往复活塞技术、低温核供热技术、五次群光通讯技术等。大生产技术,即在上述创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经济规模生产的、完整配套的现代产业生产技术,如汽车工业的连续自动化工作机技术,它把加工系统、物料搬运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形成了较完整的生产系统。一般说来,对方向性技术的研究,主要解决重大科学发现完成后的技术可行性问题。对关键性技术的研究,是在方向性技术研究解决了技术可行性问题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而对大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出发,使已有技术得以优化组合,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和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在安排长期规划时,要注重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密切跟踪科学发现的前沿,对方向性技术进行超前的探索和研究;在安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侧重对关键性技术和大生产技术的研究,并把对三种技术的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联合各种科技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关系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发达国家,企业不仅承担着几乎所有的产品开发研究,而且还开展部分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的主体。如日本,在80年代时,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国的70%。而我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全国的30%。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还缺少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压力和能力,这是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特别是要结合《纲要》关于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使这些代表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整体水平的骨干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带头人和生力军。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方式,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我国的经济、科技基础是依靠自力更生来构筑的。改革开放前30年中,我们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就,自动化、无线电、原子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装备引进。这一举措,一方面提高了工业发展起点,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技术的开发。实践证明,国内科研和技术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国内研究开发作基础,就不可能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以相对少的投入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大型程控交换机和光纤通信的发展为例,正是由于我们在这些领域中有了一定的科技实力,使得国外厂商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我国销售先进的通信产品,加速了我国现代通讯网的建设。我们要看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真正发展民族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就必须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坚持教育为本

人才是社会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关心的,还是人才。”同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也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普及科技知识。

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多层次的人才。一是要大力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研究人才,特别是培养领导大型科研工程的带头人,以及青年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二是要培养既懂专业又善营销的开发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培养大批适合企业技术开发需要的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四是要十分重视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培养科技人才和各类专业的技术能手。

(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教兴国是一项长期、战略性的任务,不仅要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解决当前和近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同时,还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动力。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科学技术工作产生实际效益往往具有时滞性,即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到实现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开展科技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特别是在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储备方面,必须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及早作好部署,并不失时机地开展科研开发工作。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1亿,为此,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研究如何解决新增人口的粮食问题。否则,“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科学技术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时,也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实力,这样才能具备为经济的长远发展不断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要统筹规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保持科技工作和科技能力的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各级政府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转变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与协调,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围绕贯彻落实《纲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纲要》对今后15年如何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一)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

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针对我国的国情,发展农业科技,要注重高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配合“种子工程”,抓好种子规模生产经营,力争在新产品和杂交优势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扭转某些农产品品种退化的趋势。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和示范,是几个五年科技计划执行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黄淮海区域通过综合治理,仅“八五”期间,粮食单产比“七五”平均增长15.7%。今后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试验与示范工作要继续坚持开展下去,并要针对不同自然区的特点,开发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着重抓好我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郊的现代农业发展。商品粮基地是不同于分散农户生产的规模生产方式,占我国粮食供给量的30%,要加速对商品粮基地高效农业技术的开发。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病虫草鼠害预防技术,要继续给予重视。“九五”要特别加强节水技术和旱作技术研究推广,开展防护林工程、沙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积极促进生物工程、计算机、遥感等高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提高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是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国家重大工程进行攻关,加强我国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如在交通方面,要结合高速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着力于高速客运、重载运输和信息化管理三大技术,组织力量攻克高速机车、列车制造技术等。在能源方面,要结合三峡水电工程建设,进行大型水力发电机组和大型施工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结合长期稳定老油田的生产能力,进行油气开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石油化工方面,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改善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重油催化裂化、渣油加氢、连续重整技术及相关专用设备,开发一批大宗石化产品的生产新技术。在机械制造方面,重点进行机械成套设备、基础机械和机械基础件规模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设计、精密制造、自动化技术等凝聚在自主研制的装备中,全面提高我国整体的制造水平。

(三)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

发展高科技,要在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可跨跃的技术层次上,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努力抢占技术的制高点,并形成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今后一个时期,高技术研究重点应放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和航空、航天产业等方面。要努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提高高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要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首创意义的重大科技产业工程,从而形成一批能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先导产业群,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重点仍要继续攻克计划生育、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等方面的一批关键技术。抓好一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与综合利用等示范性工程。继续做好减灾和防灾方面的研究工作。

(五)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性科学研究,要着眼于为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合理调整学科布局,争取在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并注意把科技的发现与技术的突破结合起来,加强科学的研究能力。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充分论证、审查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必要的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并对已有的科研基础设施进行调整、充实、提高。“九五”还要继续建设好科研教育信息网、国家专利信息系统、科普设施等,这将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提供必要的手段。

(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

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七)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四、计划工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计划工作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纲要》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把科技进步落到实处。

(一)要深入研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落实《纲要》中的重大问题

科教兴国战略和《纲要》确定的宏伟任务,要真正落实到工作中,还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一方面,要结合国情深入研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在科技进步方面重点和具体抓些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抓好科技进步工作。“熟知”不等于“真知”,搞清楚了抓什么和怎样抓,把握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规律,并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减少项目建设的盲目性,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国家计委要抓住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二)发挥综合协调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综合协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计划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计委的重要职能和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计划部门科技工作中综合协调的重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加速科技进步。一是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把科技计划与经济计划相互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三是使科技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四是做好中央与地方、各行业、各地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大力协同;五是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方面的综合协调。计划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便于比较准确地提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便于把科技计划适时地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从全局的高度做好综合协调,要更好地凝聚各方面的优势,推动科技进步。

(三)促进形成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良好宏观环境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责权利一致的主体秩序、诚实信用的道德秩序,减少企业的投机利润和垄断利润,杜绝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黑色利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的动力和压力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三是在财政、金融、税收、保险、人事等多方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四)抓好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项目建设是落实《纲要》有关任务的具体措施。通过重大项目引导社会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在搞清重大问题、加强综合协调的前提下,选好项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真正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科技项目,能够明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监督,齐心协力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尽快地建成,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科学管理

一是要提高把握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本领,把计划与市场结合好。二是提高宏观管理水平,进行量化管理,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三是改进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把好项目和项目法人的选择关,把好项目建设过程、项目经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关。

(六)重视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毛泽东同志说,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做好科技工作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素质好的干部队伍。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首先要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讲政治、懂经济、懂科技、会管理,带头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重点是提高对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认识;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减少失误,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标签:;  ;  ;  ;  ;  ;  ;  ;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几点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