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美国的“新经济”与近期经济形势及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走势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地增长,第九轮经济周期的扩展已进入第82个月,引起美国和各国经济学界、工商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新经济周期”和“新经济”的字眼,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于是,关于商业周期在美国已寿终正寝的议论再度出现〔1〕, 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威廉·迪肯斯甚至断言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商业周期〔2〕。因此,如何认识本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扩展以及制约美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便成为分析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及其走势的关键。
一、“新经济周期”和美国“新经济”
笔者认为,美国的这轮经济周期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经济周期的特征,因而成为美国经济周期发展史上的一轮新经济周期。所谓新经济周期,指的是信息时代经济的周期波动。信息技术而不是工业制造技术成为经济周期运行的基本支持力量。所以新经济周期是具有不同于以往工业经济时代周期运行特点的经济周期。〔3〕
这种“新经济周期”源于美国近20年来逐步发展、成熟的“新经济”。所谓新经济,指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上了新台阶的经济,是适度增长并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是“市场+制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经济。
正在发展成熟的美国“新经济”的主要标志是:1.经济稳步、温和、适度地增长。1992—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4〕1997年上半年以来经济正以近6%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12个月里增长率平均为4%。〔5〕2.失业率已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以下。自1992年以来,失业率逐年下降,1996年初降至5.8%,〔6〕而目前已降至5%以下。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1997年11 月份失业率降至4.6%,这是24年来即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7〕3.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1991年3月到1995年, 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8〕1996年初降为2.6%,1997年以来又降至3.2%。1997年第三季度, 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年率仅1.4%。〔9〕4.利率水平小幅波动,相对稳定。从1990年下半年起到1993年末,利率大幅度降低,短期利率下降至2.5%, 长期利率下降到不足7%。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5%。5.经济周期扩展期显著延长,本轮扩展期已成为战后美国除越战外的第二个长扩展期。
美国的“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经济“一稳三低”(经济稳定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利率)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过去25年来,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都认为,美国经济有一个每年增长大约为2.25%—2.5%的“速度极限”, 起码的失业率大约为5.5%—6.0%,这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规律。〔10 〕这也成为联储实行调控的警戒线。然而近年来的事实是,美国经济出现超过“速度极限”的增长和高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就业率以及30年来最低的通货膨胀率三者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促使许多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和深层次上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关于“新经济”的提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升温的。
当代美国经济作为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发展变化及周期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的进展,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近20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作用下,美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无论在微观层次,即企业战略思想和决策体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企业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等方面,还是在中观层次,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等方面,以及在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发展水平,包括以紧缩为特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及效果,和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或者说出现了“新经济”。本轮周期持续及较强劲扩展的基础正是美国经济发生的这种深刻变化。
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更臻成熟,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的整体竞争力已明显居于领先地位。这使其更加适应和更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从而扭转了战后30年来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相对下降的局面。这是当今美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决定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走势的最基本的因素。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的上升势头,使其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并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超强地位更强。
二、美国近期的经济形势
“新经济”正在改变美国经济周期规律的作用方式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使周期的扩展阶段延长,衰退阶段缩短。据美国商务部最近发布的《工业与贸易展望》报告的统计,在1983年以前的35年里,美国经济衰退期占20%,平均衰退期长达11个月,经济扩展期平均持续46个月;而在过去15年里,有两个长阶段的扩展期和一个仅8 个月的相当短时间的衰退。〔11〕此外,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趋向平缓,经济扩展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极限和充分就业水平趋向上升。
从近期来看,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较小,周期扩展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运行正常,特别是联储盯住的通货膨胀率仍处于低水平,经济的较快增长并未产生通胀之虞,所以,美联储近期内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较小。虽然10月27日美国股市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在上一周下跌250点之后,又创下了日跌554.26 点的历史最高记录,但29日负责维护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美国经济的掌舵人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最近股市的动荡对经济可能是一种有利的冲击,他几乎排除了近期提高美国主要利率的可能性。他虽没有排除贷款利率最终提高的可能,但坚持认为对美国经济扩张的主要威胁仍然是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格林斯潘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上说,“近几天市场的纯收缩应有助于延长我们已有6年半的经济扩张。”〔12 〕这次股市虽创日跌点最高记录,但日跌百分比为7.2%,远远低于1987 年10月26日黑色星期一日跌22.6%的记录。〔13〕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于当日向克林顿总统作了汇报,认为尽管股市出现暴跌,但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调控机制“运转有效”。白宫发言人麦柯里也说,股市的下跌“跟过去惊人的暴跌相比微不足道, 没有理由惊慌失措”〔14〕。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米勒也认为,比较而言, 这次股市动荡“是校正,而非暴跌”,并说,这场危机并没有引起任何实际的恐慌。
上述判断是合乎经济现实的。股市的运作虽然是以经济现实为基础的,但股市在短时期内大幅上扬又包含着过度投机的泡沫成分,而一直未有像样的调整,因此它必须通过市场力量来加以调整。近期股市的大幅震荡则标志着股市对过热的自我调整,并且也显然受到东南亚金融货币危机及香港股市震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从10月27日到31日的这一周末,表示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的全部股票市场价值总额的威尔希尔股票指数为8.865 万亿美元,比上一周末减少了2378亿美元,而一年前该指数为6.842 万亿美元;美国所有证券市场包括全国和地区的在内全周交易量共95.7亿股。〔15〕美国股市大幅震荡中的这种价跌量增态势从另一方面也显示支持股市的资金仍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股市,这表明投资者的信心并未因此而明显减弱。因此,对这次股市震荡会损害美国经济的过分担忧是不必要的。事实上,此后一周美国股市已趋于平静,并重新上扬。
目前,支持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的有利因素不少。近几年来美国财政赤字已大幅度下降,1997年10月27日,克林顿宣布1997年财政年度财政赤字已降至226亿美元,〔16〕比1996年的1073亿美元下降了78.94%,这将使资本市场上投资信心明显增强,也是股市长期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此外,克林顿政府制订的美国“国家出口战略”4 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美国出口呈现更强劲的增长势头。1997年上半年,美国出口总额增长了12%,分析家预计下半年全国出口仍呈类似强劲增势,到1998年初才会放慢至10%左右。〔17〕外贸赤字也显著减少,1997年头6个月贸易逆差为550亿美元,这可能是自1988年以来最少的贸易逆差。〔18〕美国高技术的优势将始终发挥作用,它的传播将带来生产率的改进,这将为美国经济更快的增长又不伴随价格上涨铺平道路,尽管生产率提高的数据难以或往往不可能很快得到。然而,高技术的扩散是无疑的,最新的研究显示,在GDP过去3年的增长中, 高技术的促进占了27%。〔19〕加之联储加强调控力度,警惕地监控通胀和其他重要经济指数,即随时盯住经济增长的路面,轻踏这个列车的制动器,则是维持经济顺利扩张的最重要保证。格林斯潘说,我们不再需要关注通胀重升的危险了。〔20〕并且,他说,联储将尽最大努力致力于延长经济的这次长阶段的扩展。尽管他仍然对一个新的美国经济的前景保持怀疑,直到他得到更多的数据。〔21〕这表明格林斯潘本人对美国经济的过于乐观态度也是有保留的。
三、制约美国经济继续扩展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
美国的新经济和新经济周期并不意味着周期规律和经济衰退正在消失。我们承认美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承认美国的“新经济”或“新时期”开始到来,注重研究它对商业周期循环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经济扩展不会中断。其实,不管是否赞成美所谓“新经济”的人士都看到了经济中一些潜在的对美国经济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虽然它们处于经济运行的较深层次。它们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周期扩展延续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的危险。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已在悄悄地出现。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固然取得了抑制通货膨胀、消除巨额财政赤字、走向预算平衡等积极的作用,但在度的把握上还须十分谨慎,避免出现负面影响,甚至走向反面。目前通货紧缩的潜在危险已逐渐积累,首先是商业银行准备金总额增长率趋于下降。布林贝里公司海涅曼经济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海涅曼指出了这种危险。在到1993年为止的3年中, 准备金的增长率最高,接近于14%。而在到1997年1月结束的3年中,经清理—调整过的准备金增长率为-0.13%,这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与此类似的下降曾出现在1987年到1990年,这一下降使上一次经济衰退成为可能。〔22〕与此同时,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提高,按照美元计算的黄金价格已经暴跌,这也是银根紧缩的典型征兆。〔23〕此外,三年来,货币扩张的速度大幅度放慢,尤其是对维系经济活动运转有重要意义的货币“燃料”M1〔包括现金总量、活期存款、 旅行支票和其他支票存款(OCDS)〕的增长速度从1992、1993年的14.2%和10.2%下降为1994 、 1995年的1.7%和-2.2%,1995年全年按月度计算的年率几乎都是负增长,从年初的-0.6%到12月的-3.7%,仅4月份增长0.3%。〔24〕货币增长速度大幅度放慢无疑于抽减了经济活动的燃料,已导致总开支减缩以及零售业和服务业利润的严重缩减。而零售业和服务业创造了美国80%以上的新就业机会,如这些行业停止招工或裁员,整个经济活动就会减速,甚至出现衰退,就像1990年下半年发生的情况那样。
追求平衡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已出现了负效应,它减少了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历来是美国政府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财政部的营业账户(指收入减去除了净利息之外的支出)状况是衡量政府对经济影响程度的最好标准。而这一账户已出现巨额盈余, 1996 年高达1300亿美元,这表明公共开支已紧缩到相当程度。而历史的经验是,自二战以来,财政部预算中的营业收入盈余都是在每一次衰退之前出现的。〔25〕
(二)国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造成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国内金融酝酿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信用过度问题已逐渐显现。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公私储蓄和负债的变动趋势上。首先是总的国内储蓄率(包括企业和政府)在60年代平均为GDP的21.4%,经过70和80年代的下降,到90年代迄今为止平均仅为15.5%,即在30多年的时间,美国产出的5.9 个百分点已从储蓄转入公私消费中。国家总储蓄率的持续下降将制约国民经济的投资规模,15%多的储蓄率不足以提供甚至中等水平的工厂和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因而美国不得不依靠向国外举债,现每年从国外借款大约1500亿美元为经常项目提供资金,美国所欠的外债到1997年底将达1万亿美元。〔26 〕这将从根本上动摇国内金融的稳定性,从而成为经济活动不稳定的隐患。国内储蓄率水平将最终决定国内投资率的高低。这是美国的企业投资额占GDP一直在2%这种低得惊人水平的根本原因。并且,在外债居高的情况下,一旦外国投资者从美国证券市场抽回资金,对利率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动荡就可能终止经济扩展。在1960—1983年间,美国的家庭储蓄占其可支配收入的大约8%,1989年降至4.8%,从1990—1992年有上升,1992年为5.9%,此后又呈下降,1993年与1994年分别降至4.5%和3.8%,〔27〕1997年第一季度为4.8%。与此同时,美国家庭负债情况明显恶化,家庭负债占可支配年收入比重,1980年为67%,1990年上升至83%,而到1996年底为止上升至89%。另据金融市场中心说,家庭债务高得惊人,达到税后收入的91%。〔28〕美国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处于消费热中,目前在信用卡上欠了几乎一年的收入。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的结果是银行呆账、坏账增加和各种破产案猛增。1996年即出现了100多万件破产案,银行最近注销了应收款的信用卡的大约7%。联邦住房管理局单亲家庭住房抵押贷款的拖欠从1995年年中到1997年初增加了36%。信用过度往往会造成信用危机,破坏信用可靠度,从而造成银行困境和金融紧缩,当这些问题大面积出现时,衰退就会接踵而至。同时,通货紧缩和金融困境将会长时间制约经济复苏,就像1991年和1992年那样。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格林斯潘在1997年10月27日股市大动荡后的29日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上强调指出,国内金融体制健全是市场稳定的关键。〔29〕
(三)美国经济结构中新的二元结构的形成,将使周期运行出现复杂情况。
所谓新的二元结构即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落后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在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到相当规模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美国经济中拥有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群,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中还拥有一大批老的代表工业经济时代的高度成熟的传统产业。后一类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多属资本密集型或资本劳动密集型行业,二是这类行业的经济活动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起伏。它们在经济扩展过程中随着滚滚而来的丰厚利润往往会过分投资扩大生产,但如果需求不能同步增长,则会面临生产过剩,从而引致商业的周期低潮,缩减生产,裁员,甚至破产。当然,新兴产业也不可能呈直线型发展,但由于它们仍处于产业革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发展进程的同期性尚不明显。
美国经济中新的二元结构使之既不能完全避免周期性衰退的出现,同时又会使经济衰退的程度减轻并使影响面减小。
(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将严重抑制有效需求的增长。
美国经济周期运行中最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和公司利润的增长与绝大部分人口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巨大反差。随着周期扩展阶段经济的加快增长,公司利润不断增加,仅以1993年到1995年3 年数据为例, 包括存货估价和资本调整的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6.37%、10.14%和17.72%,同期,红利增长分别为16.40%、6.94%和8.29%,而同期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14%、2.34%和3.44%,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仅分别比上年增长0.07%、1.36%和 2.37%,而以1992年美元计算的实际个人消费支出仅分别增长2.91%、 3.03%和2.84%。〔30〕非农业私人企业雇员平均每周的收入按现行美元计,1993—1995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3.4%和2.4%。 经济持续扩展,但美国中等家庭的收入仍未恢复到上次衰退前的水平,这也是本轮扩张不同于以前一些周期的情况。并且收入不均日益严重,人口中最高层的10%和最低层的10%的收入差距,80年代前者为后者的3.2倍, 1995年则达到4.4倍,其间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工资以年率1.3%的速度持续减少。〔31〕这些数字的简单对比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美国经济中社会消费力的增长赶不上社会生产力的扩大,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未能与经济和生产的增长同步,这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限制所在。个人实际收入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必然制约个人消费的增长。尽管克林顿执政以来制定和推行了积极打进国外新兴大市场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把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希望寄托于美国之外的世界人口,并确已取得显著效果。近3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引人瞩目, 商品和劳务出口增长了20%,占GDP实际增长的1/3。〔32 〕但出口贸易毕竟只占美国GDP的12%左右, 美国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还是由国内来消费。事实上,随着经济扩展,在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进口规模也在扩大,因此美国国内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二者能否均衡扩大,形成良性循环,仍然是经济顺利运转的关键。支撑着GDP2/3 的个人消费能否继续稳定有力的增长,是本轮经济扩展能否延续下去的最基本因素。
收入不能与经济同步增长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人们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条件下,只得举债消费,因而私人债务沉重,同时也断了储蓄的源头。储蓄率的不断降低,必然导致国内总投资和总储蓄的缺口增大,从而抑制投资的扩张。而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造成总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过多的产品追逐过少的需求。在美国经济中,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出现。并且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一些传统工业,而且涉及一些高新技术行业。10月1 日《纽约时报》威廉·格雷德文章引用《华尔街日报》的看法指出,实际上许多工业部门生产能力的过剩达到了危险的程度,潜在的产出过多,却没有足够的购买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封面文章认为全球“汽车工业在走向崩溃”,到2000年,汽车工业将能够产出近8000万辆汽车,而需求不足6000万辆。〔33〕此外,美国的零售业和半导体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也已被公认为大大超过需求。〔34〕周期循环的历史经验表明,生产能力过剩有一个较长的逐步积累过程,完全无视它的存在至少不是明智的政策。
所以,我认为如何调整分配关系,刺激需求,不仅警惕通货膨胀重燃,也需关注通货紧缩风险,是联储制定货币政策和策略必须考虑和权衡的问题。如威廉·格雷德所说,“工资再增长就成了联储退出危险区的任何一种策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35〕
总之,笔者对美国经济扩展仍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认为重视上述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使我们对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势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清醒的认识。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衰退就要到来,但忽视这些问题将使经济自身运行中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届时,衰退的悄然而至就难以避免了。
注释:
〔1〕这种议论往往在经济长扩展期中出现,这是战后继60和80 年代后第三次出现。美国经济学家、《前景》杂志主编罗伯特·库特纳在1997年2月3日《商业周刊》上撰文认为这是夸大其词。
〔2〕《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10月10日。
〔3〕关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将另文分析。
〔4〕〔6〕〔8〕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6,P402资料计算。
〔5〕〔9〕《Business week》,Nov.17,1997.
〔7〕《国际商报》,1997年11月17日。
〔10〕[英]《金融时报》,1997年9月9日,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9月18日。
〔11〕《国际商报》,1997年12月9日。
〔12〕〔13〕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10月29日电,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31日。
〔14〕美联社纽约1997年10 月27 日电,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29日。
〔15〕美联社纽约1997年11月1日电,转引自《参考消息》, 1997年11月4日。
〔16〕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10月27 日电,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29日。
〔17〕[美]《商业日报》,1997年8月28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9月14日。
〔18〕《Journal of Wall Street》,Aug.21,1997.
〔19〕〔20〕〔21〕《Time》,Nov.10,1997.P22,P22,P16.
〔22〕〔23〕[美]《商业日报》,1997年2月19日文,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3月12日。
〔24〕《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P355 、313.
〔25〕[美]《商业日报》,1997年2月19日文,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3月12日。
〔26〕《华盛顿邮报》,1997年8月19日,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8月23日。
〔27〕《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P355、313.
〔28〕[美]《纽约时报》,1997年10月1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15日。
〔29〕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10月29 日电,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31日。
〔30〕根据《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P379、295资料计算。
〔31〕[日]《经济学人》,1996年11月12日文,转引自《参考消息》,1996年12月4日。
〔32〕《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1996.P225.
〔33〕〔35〕[美]《纽约时报》,1997年10月1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10月15日。
〔34〕《Journal of Wall Street》,Aug.7.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