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范畴“风”的语义及理论探析论文

修辞范畴“风”的语义及理论探析论文

修辞范畴“风”的语义及理论探析

郑 飞

(济宁学院 中文系,山东 曲阜 273155)

摘 要: “风”是中国古代修辞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风”本义是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后用于诗文的品评,其语义发展有一个过程,语义之间也是有关联的。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和语义发展离不开修辞,结合文内接受语境探讨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特征,并对其语义生成途径加以修辞阐释。

关键词: 修辞范畴“风”;语义;文内接受语境;修辞阐释

在汉语中,“风”的本义是指空气流动现象,后指称诗歌类型,成为古代文化中的范畴。审美语词“风”用于诗文品评,形成了修辞范畴“风”。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古今学者针对“风”的语义提出了很多观点,莫衷一是。本文将结合修辞理论,从历史角度探讨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和发展。

一、修辞范畴“风”的溯源

先秦时期,“风”之意为气。如《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1]16魏晋时期形成的“风骨”理论,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文人对自然界中“气”的直觉体验。

孟子提出“知言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56他认为养成浩然之气才能辨别言辞。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2]57至大至刚,极其浩大,刚强有力。至大至刚之气,孟子认为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儒家倡导道义标准,主张人格道德的内在修养。“气”需要配义以道,孟子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境界才能培养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王运熙评价道:“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重视仁义道德修养而得来的思想品德上的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分辨别人言辞的真伪善恶。”[3]372“气”本指自然之气,转而指称人的道德修养之正气,其所指的转变,在于“气”之浩荡畅达的特性,这是修辞范畴“风”形成的基点。

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4]720他提出“文气”说,“气”用于“文”的品评,是指作家的禀气、才性不同,其所创作的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有所异。《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4]720作家禀气、才性不同,其作品形成不同的风格。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相统一。《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4]720孔融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他不善于立论,辞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可见,文论是对作品的品评,也是对作家的品评。

曹丕提到“文以气为主”,作家禀气才性不同,其所创作的文章特点各异。“气”由指称人格之特性转为指称诗文的审美特性。“文以气为主”的“文之气”也即后来所说的文风,为南朝时期“风骨”理论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修辞范畴“风”进行溯源,可以发现其发展流程如下:

“法院说我母亲挖的是公益林,可是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听说这片山被界定为了公益林,而母亲只不过是想挖掉老果树,种上更具经济价值的其他果树。挖自己家的林地,怎么就犯法了呢?”林运娘的儿子阿勇至今仍很困惑。而更让他不解的是,法院宣判后,看守所原本以其母亲年老体弱为由拒绝收监,他们因此未提出上诉;但半个月后,看守所却又将老人收监了,而这时已经错过了上诉期,局面顿时变得十分被动。

二、南朝时期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特征

南朝梁刘勰提出了“风骨论”,详细阐释了范畴“风”的意义,“风骨”成为品论诗文的一个重要标准,形成了系统的修辞理论。“文风”一词出现在“风骨”理论中,古今学者对范畴“风”的语义进行了阐释,众说不一。

(一)在网络环境下体验式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想要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是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和作用就降低,恰恰相反,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较传统的教学都大大地增加。如果在自主学习中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师生的互动,那么这种教学必将失败,学生必将盲目的探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在这种体验式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忽视。

《文心雕龙·风骨》言:“《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5]264

刘勰引经明义以《诗经》“六义之一”的“风”来阐释“风骨”之“风”的含义。周振甫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符合志气的,志是情志,气是才气,作品内容空洞,没有才气,就没有感动人的力量,就没有风。”[5]262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认为:“风列于首位,它是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3]261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这是对修辞范畴“风”的功能意义的阐释。

“风”是“化感之本源”。《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6]2“风,风也,教也”,第二个“风”为动词,“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可以解释为风,使之动;教,使之化。“风”具有教育感化的力量。“风”用于诗文的品评,成为修辞范畴,便是作品所体现的教育感化的力量,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本源。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中阐释:“风不是志气,但同志气有关,所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抒情有了风,才感动人。”[5]262“风”是“志气之符契”,“风”的功能是使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志气相合。“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那么“风”的功能意义便是作者情志气质在文中得以体现所带来的感染力。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怊怅”与“沈吟”是作者情志的表现,作者情志是通过作品的“情”与“辞”体现的。王运熙提到:“文辞的需要骨力,犹如人体的需要骨骼;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像形体蕴有生气。”[3]262“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不是作品的思想情感,而是抒情有了“风”,作者情志气质在文中得以体现,才能感动人,“情”才具有感染力。这也是“风”功能意义的阐释。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的功能意义同于“气”的功能意义。《文心雕龙·风骨》:“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5]265刘勰阐释“风骨”以“文气说”为依据,“形”为外在形体,“气”为内在蕴含。“气”用于文中,指的是作者才气在作品中的内在体现,作者才性不同,体现在作品中的审美特性也是不同的。“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作者情志不同,给作品带来的感染力也是各有特性。

“轨”,本义是车辙、轨道,引申为规范、法则。作者的志向气概通过文中语言的规范体现形成复合范畴“风轨”“风规”。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修辞理论的文内接受语境,阐释了范畴“风”的功能意义。审美语词“风”用于诗文的品评,是对作品的品评,也是对作者的品评。“风”的功能意义是作者志向气质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风”用于诗文的品评,作者志向气质在文中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一种艺术特色。修辞范畴“风”即是诗文艺术感染力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审美特性。

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风”的原始意义是一种神灵。《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先人把自然之“风”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称为“风伯”“风师”“风神”。先人将自然之“风”人格化,并认识到超自然的力量,其联想和认知方式影响和启迪后代文人对“风”的体验和感悟。

《国风·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先秦文人一面感受着自然之风,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思念、痛苦、哀伤的感情寄托在自然意象上。《楚辞·九章》:“乗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屈大夫被放逐,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情寄“秋冬之绪风”,哀叹自己的爱国之志。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5]250“山”“海”寄予了作者的情与意,“风云”寄托了作者的才与志。自然之“风”人格化,寄托了文人的神情雅致。修辞范畴“风”的语义是作者志向气质体现在诗文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中,其语义生成的途径是拟人。修辞范畴“风”参构语词形成的复合范畴“风神”“风情”“风韵”“风趣”“风雅”“风致”等,其语义的生成途径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和修辞阐释

修辞范畴“风”的语义是作者志向气质体现在诗文中的艺术感染力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审美特性。语词“风”本义是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是自然力量的外在体现。后来,“风”用于诗文的品评,由一个普通词转变为含有审美信息的修辞符号,其语义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修辞。修辞范畴“风”的语义修辞化生成也是修辞接受的过程。刘勰是在“风骨”复合范畴中阐释“风”语义的,我们应结合复合范畴中相近概念的含义考察修辞范畴“风”语词的语义生成途径和语义发展。

(一)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拟人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一类是确定性函数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例如,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就是确定性函数关系,可以用S=πr2表示.

“风”:[诗文艺术特色:+力度+内在+审美特性]

(二)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探索传统村落活态再生之道——浙江黄岩乌岩头古村实践为例 杨贵庆 开 欣 宋代军 等2018/05 49

甲骨文本无风字,卜辞中有时假借“鳳”为“風”。《山海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7]14“凤”有形有采,“风”无体无姿。自然之风无形无色,无拘无束,看不见摸不着,卜辞假借“风”为“凤”,通过联想的方式把“风”描绘得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修辞范畴“风”是作者志向气概在诗文中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是虚的,必须由具象体现,这也便是文论家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

集运市场。中美集装箱海运贸易以低附加值货物为主,中国对美国集运出口货物中,较低附加值产品如白货、衣服、家用品及机械产品占比较高,累计达到78%,而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子占比仅为5%。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17年预计太平洋航线完成货量2530万TEU,同比增长5.0%。其中,东行航线完成货量1750万TEU,增长7.4%,为近年来的最高点;西行航线完成货量780万TEU,微跌0.6%。至于中美贸易战会对太平洋航线造成多大影响,目前研究机构的预期不一致。但正如德鲁里所言,贸易战最大的风险是其不可预测性,或将破坏集运市场复苏。

“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用于文中指的是文采。作者的志向气概通过优美的语言来体现,便形成复合范畴“风采”。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情始于风,辞需待骨。言辞端庄正直,则文辞就有了骨力。“意气”指作者的志向气质,“骏爽”义为骏发爽朗,“意气骏爽”指作者的志向气质俊拔清朗。作者的志向气质俊拔清朗,那么在文中所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便是清朗的、鲜明的。

“风清”,即风轻柔而凉爽,人们通过触觉感受到自然之风的轻柔凉爽。“风清”用于诗文的品评,指的是作者志向气质在作品体现出的骏发清朗的审美特性。这是触觉和心理的相通。

气(事物特性)→人之养气(人格特性)→文之气(诗文审美特性)。

“姿”,本义是指面貌、容貌、形态、样子,引申为用以形容美的东西。作者的志向气概通过文中所描写的美好的姿态面貌来体现,便形成了复合范畴“风姿”。

地图作为图像不能局限于“注视的逻辑”的视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的”自然”视觉经验的研究,这更接近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图像意识,观看则是图像意识被主体化的过程。地图是一个一般概念,它分化出各种具体的类似物,用“知识图形”把世界整合在一起。

因此,修辞范畴“风采”“风轨”“风格”“风姿”等词语语义的生成途径是示现。

在加强“三防”措施的同时,还要完善油区机关、保卫、基层队及油井、站治安巡逻网络,对一些含水底、产量高的偏远井、区实行特护专防,确保油区生产的正常运行。

(三)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移觉

移觉即转移了人的感觉,也叫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格”,本义是树木枝干分叉系列,引申为格子,后形容人的格调、品格。“风”本无形无体,有了格子的规范便有了格调,有了特点。用于诗文的品评,便形成了复合范畴“风格”。

“风味”,美好的口味,是指味觉的感受。“风味”用于诗文的品评,指的是作者志向气概在作品中形成的感染力,启发接受者体味文中的艺术特色。这是味觉和心理的相通。

复合范畴“风清”“风味”用于诗文的品评,其语义的生成途径是移觉,即通感。

(四)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6]446“穆如清风”指和美如清风滋养万物,化育万物,清风具有化感的作用。《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5]264“风”是化感万物的本源。作者的志向气质在文中得以体现,形成感染力,便可以感动人。“自然之风”和“文风之风”的相似点是都具有化感的作用。“风”用于诗文的品评,其语义生成途径是比喻。刘勰提出“风骨”论,复合范畴“风骨”指称的是作者志向气质通过文章遒劲有力的语言得以体现,形成一种劲拔的感染力。范畴“风骨”的语义生成途径也是比喻。

“风迈”,风飞驰迅疾豪迈,比喻的是文中体现出作者的奋发豪迈的气概志向。

本文根据文献[29]中的定义, 采用氢气质量分数为0.9的等值线最大纵坐标(y)的数值作为喷流穿透高度(Hjet).

“风流”,风流动洒脱放逸,用于诗文的品评,比喻的是文学作品超逸佳妙的艺术特性。

“风逸”,风自由飘逸,用于诗文的品评,比喻的是文中体现的洒脱奔放的艺术特性。

选取金属包层材料为银,核心及环境的电介质εI=εⅢ=10,波导尺寸RI=85 nm,RⅡ=90 nm,对此波导应用上述方法求解待定系数.当SPP的光子能量为2.1 ev时,可以得到1~5阶模SPP的β和待定系数,见表1.

可见,自然之风具有洒脱、飘逸的特性,和作者的才情特点有相似之处,范畴“风迈”“风流”“风逸”等词语义的生成途径是比喻的修辞化生成。

(五)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生成途径:借代

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借代,也称“换名”。

“风气”,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在某一地方,风与气的特点,便形成了某一地方的气候,气候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征,自然风气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性使风气具有了地域性,风气借代指称某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风气”用于诗文的品评,指的是作者性情不同,其作品体现的作者的风度各异。具体代抽象,范畴“风气”语义生成途径是借代。

在最后一层灰土压实后,进行垫层放线。为了进一步控制基础水平,在垫层模板支设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使用水准仪对模板四角进行标高测量,以保证工程质量。

通过对修辞范畴“风”的语义进行溯源,其源头可追溯到范畴“气”,气生风,风化万物。后用于诗文的品评,语义所指发生了改变。作者志向气质在诗文中的体现,形成了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内在审美特性。这是修辞范畴“风”的功能意义。修辞范畴“风”语词语义的生成是修辞化的生成。通过对范畴“风”语词的语义生成途径进行修辞阐释,希望能为古代诗论词话中“风”语词的学习提供方法,更好地把握修辞范畴“风”语词的概念意义。

2.1 内源性细菌的除去 SD大鼠40只,用普通饲料喂养1周。在大鼠饮用水中加入氨苄西林2.4 mg∕mL、链霉素0.5 mg∕mL,除去大鼠口腔内的内源性细菌,连续3 d。第3天用棉签取大鼠口腔唾液,接种在TPY固体培养基上,37℃厌氧培养48 h,观察口腔内细菌生长情况。实验大鼠从第3天开始至实验结束都喂养致龋饲料2000#。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The Semantic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 Category “Wind ”

ZHENG Fei

(College of Literature,Jining University,Qufu 273155,China)

Abstract :“Wind”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hinese ancient rhetoric theor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ind” is the phenomenon of air flow in nature. Later it has been used in the comments on poems and essays. Its semantic development has a process and different semantic meanings are also related.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and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the rhetoric category “wind” is inseparable from rhetoric. This paper will re-explore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rhetorical category “wind” in light of the contextual information,meanwhile it will also give a rhetorical explanation of the semantic generation of the rhetoric category “wind”.

Key words :rhetoric category “wind”;semantic meaning;contextual information; rhetorical explanation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 03- 08

基金项目: 济宁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风’及语素‘风’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2016QNSK08)

作者简介: 郑飞(1980-),女,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修辞。

文章编号: 1004- 1877( 2019) 03- 0090- 04

(责任编辑 颜 健)

标签:;  ;  ;  ;  ;  

修辞范畴“风”的语义及理论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