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全过程论文,全程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二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是停留在教学观念水平,缺乏具体而有效果的操作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从199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的3-6年级进行了“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所谓“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就是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和小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把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的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全程来考虑,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中高年级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各篇课文、各个课时的全过程。其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合理的自学程序,教给学生有关自学的方法,教学生学会阅读。
二、“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的结构模式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所谓自学模式,就是根据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而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对自学模式的研究,至少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系统化”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二是可以将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加以完善和综合,逐步上升为教学理论。
自学模式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自学模式”可分为基本模式和可以具体操作的单元、一篇课文、一个课时模式两个层次。操作模式是基本模式的具体化。
第一层次:自学式基本模式
自学式基本模式可分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条主线。教师的“导”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具体体现在启发导入、点拨诱导、组织评议三个方面。学生的“学”分为三个层次:学习目标导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定向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表现形式的智能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学得如何,效果怎样,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当堂了解学习结果,以提供反馈信息,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评价环节。以上每个环节都含有若干的教学要素,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教材内容以及班级实际作出灵活的选择和组合。所以,自学式基本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特点,又有灵活多变的多样化特色,做到了“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最佳结合。
第二层次:具体操作模式
自学式基本模式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理想化的理性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它必须演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单元自学模式
启发导入,目标定向——分课自学,掌握学法——小结归纳,深化提高——检测评价,反馈调控。
①启发导入,目标定向。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提出本单元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②分课自学,掌握学法。根据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一、二、三类课文的课型特点,分层次地指导学生自学,掌握学习的方法。一类课文主要采取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学习方法;二类课文主要采取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自学,疑难之处,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三类课文主要采取放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觉运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自学,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的效果,并针对学生独立自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③小结归纳,深化提高。学生学完一、二、三类课文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通过小结归纳,将零乱、琐碎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④检测评价,反馈调控。在学生小结归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形成性测试评价,了解学生单元学习的效果,针对问题,进行及时调控。
2.一篇课文的自学模式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分层自学,理解内容——回归整体,发展提高。
以上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分层自学,分步理解各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是“怎样写的”,分层自学的程序通常有“循序分层式”和“变序分层式”两种;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或者从文章的中心出发,品赏文章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者运用本课学到的阅读知识技能进行迁移性读写训练。
这种一篇课文的自学模式,既符合学生阅读“感知——理解——深究”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区别在于课型不同,自学指导的要求不同,自学时间的分配不同。
3.一课时的自学模式
自学——读议——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一课时的自学模式,按照不同课型的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总结出三种变式:即“自学——读议——练习——自学——读议——练习”式;“自学——读议——自学——读议——练习”式;“自学——读议——练习”式。
一课时的自学模式以“自学、读议”为核心环节,一般有1-2次“自学、读议”的环节。在运用这种自学模式时,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①每课时“自学、读议”的次数应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而定,根据小学生学习心理注意规律,学生独立自学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8分钟。“自学、读议”的重点必须紧扣课时教学目标。
②“练习”的设计,必须注意“四性”:
a.整体性。要注意读与听、说、写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得到整体的发展。
b.差异性。根据班级好、中、差学生实际,练习设计可分两种:一种是必做题,这种练习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另一种是选做题,这种练习反映出教学的较高要求,供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己选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好生吃得饱,中差学生都能达标,从而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c.多样性。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层次性。一般来说,每课时学生的“练习”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基本练习——根据教材和学习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回答问题、抄写、复述、填空等“复现”性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
迁移性练习——根据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课文的实际,设计具有一定知识容量和思维难度的练习(如仿写、续写、扩写、改写、创造性复述等),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发展性练习——根据“大语文”教育观,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合理延伸,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材料,参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宽广的智力背景,从而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发展。
三、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几点认识
通过三年多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首先,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十分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供学生学习的自学提纲,并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议、讨论自己解决。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学和质疑,在自学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学的能力;在质疑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其次,两个层次的“自学模式”(即“基本模式”和“具体操作模式”)保证了师生双方都在一定的有序程序中进行各自的活动,既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又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阅读教学过程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又呈现出充满生机的发展变化。
(二)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教师讲课的深度、难度与进度,一般是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基准,这样的“异材同教”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小学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的实验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自学题到分层次的练习设计,都注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快者快学、多学,慢者慢学、最终达标,真正体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目标的操作化问题。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深究”这一认识的全过程,这一认识过程的每一认知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那么,每一认知环节的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操作呢?本课题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以讲读课文的三个教时为例,其操作模式为:
以上分课时操作模式,体例简明,便于操作,它既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后达到无师自通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