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垦区论文,黑龙江论文,现实意义论文,时代背景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8月,江泽民同志亲临黑龙江垦区视察,高度评价了黑龙江垦区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了黑龙江垦区的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北大荒,全国有名,恐怕也是世界有名。北大荒的变化,是三代人努力拓荒、艰苦奋斗的结果。你们的粮食可以满足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海陆空三军的需要,真了不起呀!民以食为天,从这一点上,我要说,建设大规模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是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我们的国家要实现工业的现代化,也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看北大荒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味深长,他不仅对黑龙江垦区5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对垦区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问题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被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一、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真正起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样,并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客观而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一)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已经确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并逐步完善,成为二十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倡导提出的。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他指出: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1000美元,算是个小康水平。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议代表时又提到: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围绕小康水平这一目标,初步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而后,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期,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时,第一次对“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步骤进行了全面而明确的阐述。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将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写入其中,同时,将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也作为目标之一写入报告。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提出在九十年代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风细雨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然,我国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全国上下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突出。从1980年2000年,东部沿海地区GDP由占全国的53.1%上升到64.3%,中部地区由31.2%下降到25.2%,西部地区GDP则由16.5%下降到10.4%。(见表一)199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776元。东部地区为2379元,中部地区为1415元,西部地区为1262元。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21元,东部地区为12070元,中部地区为6401元,西部地区为4942元。10年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差由1117元扩大到7128元。1991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3%,2001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0.8%,下降12个百分点。
表1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GDP)及占全国比重变化
(GDP单位为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1年,东部地区12个省、市、区中,上海、广东两地职工平均工资为3300余元,北京、天津两市职工平均工资超过2700元,其余8个省、区也都超过2100元。而西部9个省、区中,除西藏自治区达到3355元外,其他8个省、区的职工平均工资大都在2000元到2700元之间,与东部地区除上海、广东两地相比,差距不大。截止2001年,东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有3个省、市增加5.5倍左右,有两个省增加4.2倍左右,其余在3倍到4倍之间;而西部9个省区(重庆后建市,没有1991年数字)中,除西藏自治区增加4.7倍外,其余各省、区均在3.7倍以下,其中甘肃省只有2.87倍。
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来看,1991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的有5个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于600元的有11个省、区,有7个在西部地区,占西部省、区总数的三分之二。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有7个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于2000元的有14个省、区,而西部地区10个省区全部低于2000元,占西部省、区总数百分之百。
(三)中西部地区迎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态势。东部地区一些省市已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比较缓慢,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着手考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江泽民同志就西部开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标,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0年初,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初步阐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意义,明确了西部开发的基本任务;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重申,实施西部大开发,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不断出台,强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型项目相继开工,同时,扶持鼓励中部地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措施逐步推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迎来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可以说,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继续加快,中西部地区乘西部开发的东风奋起直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力推进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它与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遥相呼应,是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力求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亮点。
二、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次推进形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并且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总量,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经济基础,不仅都无法同东部地区相提并论,而且,在现代化进程方面,也远远无法同东部地区相比。(见表一)
表2 1998年全国各地4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世界”指世界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对1998年全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评估显示,在实现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广东、浙江、山西、福建、黑龙江等10个省份中,仅有山西和黑龙江两个中西部省份,其余均为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其现代化程度分别为95%、93%、93%、84%、81%、81%、80%、78%、77%、77%。其中排名第一的上海市同排名第十位的黑龙江省相差18个百分点,同排名最后的西藏自治区相差达50个百分点。从上述情况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不可能与沿海发达地区同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而是相应地滞后一段时期,这也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中西部地区在所有地区、所有经济领域都与沿海地区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事实上,就农业而言,黑龙江垦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所无法企及的。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黑龙江垦区时,要求黑龙江垦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正是基于对黑龙江垦区雄厚的农业基础和条件的充分认识而提出的。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技术落后,工业尚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平衡,因而不同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和进程也必然有所区别。特别是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怎样分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作了重要论述。1998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江浙沪两省一市时,发表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讲话;2000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黑龙江垦区时,又发出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明确了沿海发达地区和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而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带动和促进我国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
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把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作为保障,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不可能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每年50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必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带动全国农垦系统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典型示范
我国共有黑龙江、新疆、云南等12个垦区,分布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拥有1252万人口和476万公顷耕地。而黑龙江垦区拥有160万人口,占全国垦区人口的12.78%;耕地205万公顷,占全国垦区耕地总面积的43%。全国垦区机耕和收获两个主要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为83.6%和54%,黑龙江垦区两项指标为97.6%和70.5%,分别高出全国垦区平均水平14和16.5个百分点;全国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以上,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高出全国垦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可以说黑龙江垦区在全国垦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垦区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雄厚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它不仅将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先导,而且将为我国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树立榜样。
(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省农业面临挑战的重要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农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比较效益不高等因素,使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不仅销售不畅、出口困难,而且还要面临进口农产品的强大冲击。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正是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省农业面临的严重挑战的重要措施。
(五)加速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要途径
农业生产力落后是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省农村和社会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1998年以后全省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下降,虽然2001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所面临的形势仍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农业基本上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十分薄弱,致使农业生产呈现波动徘徊局面,导致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要改变这样的局面,确保农民增收和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六)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际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地处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黑龙江省,解决城乡两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长。就全国而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黑龙江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坚持不懈地推进垦区、乃至全省农业的现代化,对于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