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深圳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已成为国家第一发展战略和核心发展理念。世界各国都在推进创新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圳市积极探索,确立中小学生所需具备的八大素养,即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并在此培养目标指引下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本文中,笔者将对深圳市的创新教育探索作一介绍。 一、创新教育的理解与构想 随着知识经济广泛深入的发展,创新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需要,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征,甚至可以说,人类由此进入全新的创新时代。在创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是创新教育,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是创新人才。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不是少数人的特有能力,而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中获得的珍贵的生命本能。创新教育,不只是培养少数名家大师,而是面向每个孩子,从孩子兴趣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孩子综合素养,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管作为学生还是将来走向社会,不管干哪个行业、在哪里生活,都能够以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把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生活方式。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创新的生活方式。创新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扬长教育”。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领域是不一样的,创新教育就是要理解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领域,引导他们在优势领域追求卓越,进而扩展到他人生的每个方面。 与创新教育的要求相比,当前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归结为“补短教育”,不但不能推动创新教育,反而阻碍创新教育。其主要局限有以下四点:一是以升学为主的培养目标;二是以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三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四是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当前教育有三大缺失:一是缺失童年;二是缺失个性;三是缺失生活。学生有童年的年龄但没有童年岁月,有一个个名字但缺失鲜活个性,有一天天的日子但缺失充满活力的生活。创新教育,急需教育走向“三个回归”: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 基于这样的想法,深圳市重构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综合素养成就孩子未来”的理念。2014年6月12日,深圳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参与为主要抓手,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形成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1]其主要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和‘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1]。其实施原则是“将综合素养提升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1]。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八大素养,为深圳市创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促进“综合素养”的落地,深圳市又提出了课程改革、培养新型教师、评价变革、家校与社会合作的“四轮驱动”实施路径。 二、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新教育需要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是一个持续变革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一个枝节、某一个学段等的变革。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深圳市多层面、多维度地展开行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深圳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七大行动。 (一)课程变革行动 为推进课程变革,深圳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创新课程理念。课程变革需要我们有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笔者认为,大自然是最永恒的课程,历史是最深沉的课程,社会是最丰富的课程,生活是最鲜活的课程。所有的课程改革都是为了引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每天的生活,引导孩子创新成长,并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首先,课程要适应孩子。不是我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孩子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提供什么,创造适应每个孩子的课程。其次,课程要与生活相通,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课程,但课程应该饱含生活的情趣与活力。最后,课程要生动活泼,要体现“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的原则要求。 二是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生培养目标出发来完善课程结构,把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在其课时总数上,小学、初中约占总时数的70%,高中约占60%。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主要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其课时总数上,小学、初中约占总时数的20%,高中约占30%。特色课程则由学校自主开发,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其课时总数上,小学、初中、高中均占课程总时数的10%。同时,把越来越多的课程自主权还给学校、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校、学生在课程开发、选择中的自主性。 三是创新课程供给机制。好课程不仅仅来源于学校,社会上也有许多好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重构课程供给机制,面向社会、全国乃至全球来开发课程,把好的课程引入学校。2015年9月,为全面落实《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切实担当起国家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全市投入5000万元,面向社会开展中小学“好课程”委托开发和遴选工作。通过严格把关和评审,面向社会遴选与委托开发各300门课程,有利于增加课程选择性,让不同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四是开展“四点半活动”试点。首批确定100所“四点半活动”的中小学,鼓励学校以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入社会各类德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教育资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新型教师培养行动 谁是教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目前,教师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愿不愿的问题;二是能不能的问题。当前人们更多地从专业化的思路关注“能不能”的问题,但教师之为教师的根本问题是“愿不愿”的问题。所以,深圳市提出了“觉者为师”的概念,倡导培养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需要实现四大转型:一是从学科知识学习转向学科育人;二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三是从关注教学为主转向关注课程与教学并重;四是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方式。培养新型教师,在关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核心品质的培养。“觉者为师”有三大核心品质,即爱心、创新和激情。为推动新型教师培养工作,深圳市把2015年确定为教师队伍建设年,开展了年度教师评比、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建设名教师工作室、推介名师思想等工作。在教师基地学校建设方面,深圳市首批建设了45个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每个基地学校每年自主开发2个以上的学科专业培训项目,每个项目每年开发18~24学时的培训,并要求教师培训走进学校、走进学科、走进教师岗位,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促进行动 一是重视学法研究和指导。教学要实现从教学法为主转向以学法为主。深圳市对从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的学习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提出优化学法的系列改进建议。同时,大力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的参与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二是资助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2015年,深圳市首批资助800个学生小课题,为每个课题资助1万~2万元。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学会探究性学习,切实改变当前重记忆轻思维的学习倾向。 三是资助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目前,深圳市正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优秀社团申报评审工作,2015年首批评选200个优秀学生社团,包括科技实践类(43个)、创新发明类(35个)、“三模一电”类(44个)、机器人社团(34个)及其他类(44个),并给予每个社团15万元的资助。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将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和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 (四)新型功能室建设行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以往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创意发展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其展现创意、提高创新能力,深圳市开展了新型功能室建设行动。第一,建设创客工作室。全市第一批建设100个创客工作室,三年内所有公办学校都建有至少一个创客工作室,每年为每个工作室资助30万元,使学生的创意在校园有实现的空间。第二,建设电影工作室。全市中小学第一批建设100个电影工作室,支持中小学探索以“电影+”的方式“玩电影”。第三,促进学科实验室升级改造。深圳市要求各学校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室,按照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提出新的配备标准,全面优化实验环境,改进实验条件。第四,建设创新实验室。深圳市将大力推进STEM课程学习,建设一批以跨学科探究和实践为主要功能的创新实验室,第一批建10个,分批建50个左右的创新实验室,着力支持创新实践探究。 (五)展示交流平台搭建行动 创新人才培养,急需展示、交流与合作。创新,在展示中得到激励和肯定,在交流与合作中汇聚智慧、激发创意活力。为推进创新教育,深圳市千方百计扩大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展示、交流与合作。一是推进中小学举办科技节、创客节等各项活动,搭建孩子身边的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二是推动各区举办本区的科技节、创新发明现场会、创客节等系列活动,促进本区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区域联动效应。三是举办全市性的创客周、创客节、科技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各类比赛活动,打造一批常规性项目和品牌项目,促进创新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四是在企业中设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2016年计划在全市各类创新企业中建立30~50个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运用各类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推进创新教育的新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优势与学校创新优势的融合和互补。五是加强创新教育国际合作。2015年6月,深圳市举办首届“国际创客周”和“学生创客周”,设立学生创客国际专场,通过主题论坛、作品展示、创客体验、“小创客”项目路演、大小创客结对子、与院士面对面等活动形式,展示中小学创客空间和创意成果,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培育校园创客文化。同时,支持中小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学生共同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支持广大中小学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创新竞赛和创客活动,以汇聚更多的国际创新教育资源,也逐步扩大自身创新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六)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行动 不管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创新教育既要做好面上的普及教育,也要做好精英教育。普及性的创新教育,面向每个孩子,激发每个孩子的创新潜能。但我们同时要承认,不同孩子创新潜能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在创新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和潜能。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及时发现,同时要采取特殊措施给予合理的培养,支持这批孩子脱颖而出。为此,2014年以来,深圳市有9所高中与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例如,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的实验室向高中学生开放,聘请大学教授担任创新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项目研究。2016年,深圳市将实施“少年科学家计划”,面向全市选拔50~100名在科技创新、艺术等方面具有卓越天赋的学生,融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七)“阳光评价”构建行动 在评价方面,深圳市将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三级“阳光评价”体系。在学生层面,定期开展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测试,检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情况;在学校层面,定期开展学校“阳光评价”,测评各学校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并对课程改革、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育人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在区域层面,每两年对全市各区进行“区域阳光评价”,主要测评各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并对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制度创新、均衡水平等进行分析。二是开展创新素养测评。深圳市将研制和开发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和生活八个方面的测试工具、网络问卷调查工具及网络测试平台,研制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数据采集系统、结果分析系统和反馈报告系统,制订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测评实施方案和操作手册。三是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档案。深圳市将从幼儿园开始,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个类似于身份证的学习档案,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业成绩、各种实践活动、奖项、典型事件等进行建档,依据档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看得见。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系统。深圳市把教学质量分解为教的质量、学的质量、作业质量和考试质量,依托网络平台,把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等输入平台,建立在线考试系统,从考试环节入手对各个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性监控并提出精准的改进建议。标签:创新教育论文; 创客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深圳创新论文; 深圳活动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深圳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