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欧会议看世界经济格局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欧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动向论文,格局论文,会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欧亚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3月初在曼谷举行了有10个亚洲国家和15 个欧洲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亚欧会议。这次会议不但对促进两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有积极作用,而且反映了欧洲第一次认真地把亚洲作为合作伙伴看待,从而为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自十五世纪末叶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人扩张和掠夺的对象。在一个世纪以前,亚洲除日本以外,几乎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附属部分。二次大战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者的桎梏,走上独立道路。但是当时许多国家是满目疮痍,广大人民仍处在贫困之中。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亚洲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70年代起,“四小龙”经济开始起飞;80年代以后,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在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中,东亚的出口已占25%,进口占27%;东亚国家(地区)外汇储备已超过西方最富的“七国集团”。而且经济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
令人注目的是,这次会议是由亚洲的新加坡倡议召开的。新加坡作为人口只有286万的岛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已超过法国和英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宣称,从1996年起,新加坡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会议的东道国泰国也是近十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它为会议的成功也作出积极的贡献。现在,不少欧洲的发达国家已开始认清目前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以务实的态度建立新的平等关系来共同面对未来。可以说,亚欧会议召开的本身,就是欧洲人对亚洲经济成就和亚洲在全球地位的肯定与认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为促进发展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会议体现了求同存异和务实的精神。会议发表了《主席声明》,确立了未来欧亚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基本框架。
会议集中讨论了经济问题,会议的《主席声明》说:“会议承认亚欧两个地区在经济活力和多样性方面发挥协调作用的巨大潜力”,会议表示决心增大亚欧之间的双向贸易和投资。而且指出:新的伙伴关系“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非歧视性自由化和开放性地区主义作出共同承诺的基础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欧亚双方在地区安全、核扩散、人权、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分歧。《主席声明》中指出:“与会国之间的对话应当在互相尊重、平等、促进基本权利、符合国际法规定和义务,不直接或间接干涉彼此内政的情况下进行”。这也为今后解决两大洲之间的各种分歧确立了基本准则。
“世界经济的三极”
会议召开前后,不少国家领导人和国际舆论谈到了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亚欧美三极”的格局,而且认为,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建立“三极”之间的平衡关系,对缔造21世纪的世界和平是有积极作用的。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当初倡议召开亚欧会议的目的是:“基于世界经济已呈现北美、欧洲和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他认为,北美与东亚、北美与欧洲已分别建立了制度性的联系,现在则是“加速建立东亚和欧洲高层联系的时候了”。
冷战结束以后,“两极世界”不复存在,世界经济是不是正在形成亚欧美“新三极”(或者说正在出现“新三极”的雏型),各国政治家和学者是有不同看法的。但这次亚欧会议的召开表明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正在形成,并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会议主席、泰国总理班汉在开幕词中说,欧洲在东亚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维持正在形成的新三极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一种新的伙伴关系以后,将“在世界三个经济发展中心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明确地说:“在美欧亚大三角中,亚洲正以未来一极出现,亚洲正在发展强大,是世界最稳定的一极,是正在出现的强大的一极”。他认为,欧洲需要亚洲,亚洲也需要欧洲,曼谷会议应成为“重新平衡和建立欧亚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起点”。
欧盟副主席布里坦说,欧洲在加强与亚洲关系的同时,也将与美国维持稳定的伙伴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新三极”时代的到来。
日本一些新闻机构对此谈得最多、也最明确。《日本经济新闻》的署名文章说:“世界进入了大竞争时代,……亚欧已经不是以往的‘南北’关系,而是世界经济中两极。”
从目前经济实力来看,北美和欧盟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都在6 万亿美元以上,亚洲太平洋地区为5万多亿美元,还稍逊一筹。可是10 年后,即2005年,亚太地区可能达到9.3万亿美元,欧盟8.1万亿美元,北美为7.1万亿美元,可以说它们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三个地区的经济已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80%,进出口贸易也超过全球的80%,已对全球经济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世界经济的现状来说,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世界经济何时形成“新三极”,那还需要看一看。不过,笔者认为,如果亚洲经济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能进一步加强,到下世纪初,形成以亚欧美为三极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亚洲新兴市场的争夺
欧洲几个大国对这次亚欧会议表示极大的兴趣, 是欧盟具体落实1994年提出的《走向亚洲新战略》的一个重大步骤,是欧盟调整亚洲政策的组成部分。
二次大战后,欧洲老牌殖民帝国先后被赶出亚洲,欧洲在亚洲的影响不断削弱,经贸关系也处于严重滞后状态。1970 年时, 今天欧盟的15国(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还只有6 国)对亚洲出口总和占其总出口额的25%,到1995年比重已下降到只有15%;在亚洲的外来投资中,欧盟也只占2.6%,而美国却高达18%。
在欧洲撤出亚洲的同时,美国却大大加强了在亚洲的存在。美国试图挟制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加强涉足于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从而使自己在与欧、日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处于有利地位。近几年来,欧洲不愿自甘落后,也不断开展“亚洲攻势”,表示要加强欧盟在亚洲的“战略存在”,追回同亚洲发展关系方面“所失去的时间”。所以在发展两大洲各国的经贸关系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而这次亚欧会议,更为欧洲积极投身亚洲这个新兴市场角逐铺平了道路。因此,欧洲各国领导人对这次会议表现的热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对于这次没有美国参加的亚欧会议,正是欧盟在战略上牵制美国的一个极好机会,正如纽约《自由时报》所说:“欧亚联手,不让美国(在亚洲)独大”。美国官方对这次会议没有什么公开的评论,舆论的反应也比较冷淡。《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所负责人的话说:“我们真的无法阻挡这个进程。我们不可能象冷战时代那样去控制每一事态的发展”。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撰文说,虽然美国没有参加亚欧会议,但是他们应该把美国放在脑子里,没有美国,欧洲和亚洲都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能解决他们的地区危机,也不能把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这些言论,既反映了美国无可奈何的心境,更反映了美国将继续强化在亚洲“存在”的决心。
欧盟重视这次亚欧会议还有一层用意在于与日本争夺亚洲市场。过去西方有些学者把美欧日三家比喻作“鼎势之争”。而现在以亚洲代替日本,在客观上是对日本影响的削弱。对此,日本也是心中有数的。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一直不景气,最近才有所好转,它也需要亚欧各国的合作,当然也不会对亚欧会议唱反调:同时,这几年日本一直鼓吹“脱欧入亚”,日本不作世界一极,而溶于亚洲,可能也会有其积极一面。
因此,欧盟积极参加亚欧会议,发展与亚洲的经济关系,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摆开架势,与美国、日本来共同争夺亚洲这个新兴市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预见,欧、美、日在未来以亚太地区新兴市场为主战场的经济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全球化和区域化势头加强
从亚欧会议还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势头正在加强;会议的结果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作为最活跃因素的生产力正冲破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限制,力求在全球范围内求得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因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成为最近二、三十年来令人注目的大趋势。冷战结束以后,不少原来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向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有所加快。
然而,在这同时,以地区内的经济贸易合作为特点的区域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近几年发展势头也很猛。目前全球约有地区一体化的组织35个。这些地区性组织,影响和规模最大的是由美加与亚洲太平洋国家(地区)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已同意在15~2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欧洲与美国有传统的大西洋联盟,1995年12月又重新签订了《跨大西洋新纲要》,重申美欧之间的全面合作,而这次亚欧会议的召开又为建立新的亚欧关系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可能像亚太经合组织那样定期举行会议,成为固定的制度。亚、欧、美作为经济实力大致相当的“三极”,它们相互之间——亚美、亚欧、欧美——都已有了进行合作对话比较固定的机制,如同一个等边的大三角。这就意味着亚欧美这三个地区在加强各自的区域化基础上,有可能以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合作和竞争。
因此,全球化和区域化从总体上来说是相互推动和相互补充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域化寓于全球化之中,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础。而且就其本质来说,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本性是没有国界的,也不承认任何地区界限的;而推动区域化发展的也是市场经济。当然区域化的组织也有其地区组织保护主义的一面,但这种保护主义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最终是挡不住的。
从具体问题来说,这次会议宣称要加强欧亚间的科技交流,特别是农业、信息、电信技术、能源和运输领域的合作。这些问题可以说既是区域性的、又是全球性的。会议承诺要共同对付全球变暖、保护水资源、防止沙漠化,净化海洋环境以及治疗艾滋病等都是全球性问题,也都要求区域性组织作出具体努力。因此,也可以说,在某些领域里,区域合作是全球合作的前提。
从亚洲实际情况来看,亚洲各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共同基本经验都是坚持对外开放,同国际市场接轨,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亚洲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相互间的团结与合作,但这种合作也决不是封闭性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得好:“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