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南京 21112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方法挑选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执行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疗效及生活能力。结果 对比两组治愈率,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生活能力指数,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脑梗死病人治疗效果,生活能力与 肢体活动功能得以改善。
关键词:老年人;脑梗塞;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我国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为脑梗塞,此病发病急、发病年龄早、病程长,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所以,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期治疗与护理的重点就是帮助老年脑梗塞病人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挑选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2.1±2.7)岁;观察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9.8±5.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执行常规护理。老年病人入院时,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史与药物病史。根据病人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针对无法自行变更体位病人,建立翻身卡,按时帮助病人翻身,翻身时动作要做到轻缓。针对容易坠床的病人,需要采用床栏以避免发生坠床事故。此外,开展饮食护理与心理照顾,向病人家属讲清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执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依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设计康复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卧位平衡、床边坐起、站立平衡、肢体功能与行走等,以实施康复训练。(2)指导病人变更体位、开展床上训练,选择健侧卧位,每2~3h进行1次翻身。肢体摆放至正确位置,保持患肢功能位,训练时从被动运动慢慢转变为主动运动。(3)平衡卧位。选择角度为15°~30°卧位,慢慢让角度增大,每2~3d角度增加15°,10min/次,指导病人每天可以成为直角坐起4~6次。(4)平衡站立。等病人可以坐起后开展站立平衡训练,在平行杠中开展,先让头与颈弯屈,再让躯干弯屈,接着开展站起训练,然后进行跨步并行跨门槛、爬台阶等训练,每次5~10min,每天2~3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病人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消失,恢复活动能力,定为治愈;②病人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有所改善,部分恢复活动能力,定为进步;③病人肢体乏力、麻木病症没有显著变化,活动不便,定为无效;④病人肢体乏力、麻木病症加重,活动极为不便,定为恶化。治愈率=(治愈+进步)/组总例数。运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生活能力进行评价,评定数据使用Barthel指数,内容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等,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情况
对比两组治疗情况,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272,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的病理机制为人脑动脉粥样出现硬化,致病人的血管内膜损伤,使得脑动脉管腔变得狭窄,在此基础之上血栓开始形成,产生的血栓会加剧动脉管腔狭窄,更甚者致完全闭塞出现,最终由于缺失血液流量、含氧量而导致脑组织出现脑组织坏死症状[2]。
与年轻脑梗塞病人比较,老年脑梗塞病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很难依靠自然康复以解除功能障碍。脑梗塞引发的如下障碍:一是疾病本身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例如感觉、言语与运动;二是继发性障碍,如关节挛缩及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肌萎缩、足下垂、足内翻等。有无建立随意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作为老年脑卒中的恢复的标准。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无法完全实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的目标。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重新组织的能力与可塑性,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一些神经元可以再生,所以开展康复治疗时,借助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对输出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形成正常功能模式,以实现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3]。
对于脑梗塞病人,务必争取早期康复治疗,特别是在发病后的最初的3个月是取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康复治疗时机,针对病程过长病人,不可忽视病人潜在功能恢复,需要持续开展对应的康复治疗,以取得功能改善效果[4]。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发病后2年之内,若有得当康复措施,恢复程度会大有不同。物理与康复治疗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病人运动与语言功能得以恢复。所以,需要尽早开展恢复治疗,刺激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要努力改进病人与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尤其是脑梗塞抑郁症病人,恐惧、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较多出现,为此,需要与病人做好交流,耐心听取病人述求,适时对病人心理与情绪状况进行掌握,实施正确心理疏导,增强病人与家属坚持康复训练的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对病人的细微的进步都要予以适时表扬,让病人自信心得以提高[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两组治疗情况,观察组比对照组要高,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能力都得到一定改善,观察组生活能力指数比对照组要高。由此可见,执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取得明显疗效,恢复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通过肢体康复训练可以让老年脑梗塞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对比单纯药物治疗与恢复期治疗,可以取得更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8):31-32.
[2]李俊英.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6(3):237-238.
[3]刘雪莲,蒋茶英,陈闯宏.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53-755.
[4]霍文玲.老年脑梗塞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价值评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A5(15):308-309.
[5]妥秀梅,王玉萍.分析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0(6):255.
论文作者:陆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病人论文; 肢体论文; 脑梗塞论文; 功能论文; 老年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