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卫生院检验科 163713
摘要:长期治疗慢性心衰中,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室重构等多环节来阻止心衰症状进一步恶化,持续稳定地改善心功能,无论是在逆转心室重构或降低死亡的危险性方面β1受体阻滞剂均有可靠疗效。通过检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对于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价值,并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同样表明了比索洛尔作为一种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肯定的治疗价值和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6;TNFα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泵衰竭,通常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泵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患急性广泛性前、侧壁心肌梗死时,更易发生泵衰竭。在泵衰竭早期常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会加重泵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指慢性亲切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实在维持心排血量,表现为呼吸比较困难、咳嗽、咳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等,常见医圣病因是风湿性住院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诊断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笑容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本研究通过分析心力衰竭患者比索洛尔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CHF治疗中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74例病历资料,男51例,女23例,年龄48-79岁。NYHA心功能II 级6例,心功能III 级25例,IV级43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比索洛尔组,两组患者的病情、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检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要求未服或停服β受体阻滞剂3 d)、治疗后12周抽血留取标本。各组均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5 mL,注入含100 g/L EDTA 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试管中,混匀,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70℃冰箱待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索洛尔5 mg/片,受试患者在常规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地高辛)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1.25 mg/d,,2周后逐渐增量至2.5-5 mg,每次增加2.5 mg/d,根据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心率、血压、心衰症状与体征)和耐受情况,用至其自身的最大剂量(靶剂量为10 mg),达到最大耐受量后维持治疗,观察12周。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x±s表示,并进行正态性检验,IL6、TNFα与LVEF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治疗前心衰患者各组血清IL6、TNFα的水平:CHF组的血清IL6、TNFα的变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6在心功能Ⅳ级组显著升高,TNFα在心功能Ⅲ级、Ⅳ级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心衰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与LVEF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497和r=-0.649。治疗前后ΔIL6(10.39)、ΔTNFα(10.63)与ΔLVEF(4.8)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424(P<0.01)和 r=-0.514。常规治疗组及比索洛尔治疗组心衰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清中IL6、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比索洛尔组较常规治疗组IL6、TNFα水平方面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血清中表达均显著增加,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NYHA分级一致,表明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可作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评定指标。本研究还发现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提示心力衰竭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共同作用,促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研究显示常规治疗组及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水平随心衰加重而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提示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可用于指导心衰患者的治疗。
近年来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已同ACEI类药物一样,成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石之一。众多研究表明[1],在长期治疗慢性心衰中,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室重构等多环节来阻止心衰症状进一步恶化,持续稳定地改善心功能,无论是在逆转心室重构或降低死亡的危险性方面β1受体阻滞剂均有可靠疗效。比索洛尔作为第2代β受体阻滞剂,具有高度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作用,一方面通过阻滞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的结合,对抗后者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同时还可以间接抑制血管紧张素肾素系统,进一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比索洛尔具有较强的上调β受体、抗氧化、抗缺氧作用,能减少细胞调亡,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细胞因子,改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重量,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王晓莉等研究显示比索洛尔较美托洛尔在纠正患者血管舒张因子及收缩因子的失衡状态,改善内皮功能方面,及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方面效果更为明显。张任权等[1]也证实比索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有理想的效果。本组研究显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组和比索洛尔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但比索洛尔组的IL6、TNFα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LVEF明显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比索洛尔作为一种新型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异常改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血管内皮系统的功能紊乱,以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
论文作者:杨俊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比索论文; 血清论文; 受体论文; 阻滞剂论文; 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