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论文_伍雪芹

新化县琅塘镇中心卫生院 湖南娄底 417600

【摘 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50例冠心病和50例心肌梗塞组和50例对照组(为健康人群)。对比(1)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果:(1)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2)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作为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动态观察上述指标对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当机体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低于脑组织的状态时称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前状态是指血液成分的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1]。众多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预防疾病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分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筛查检测可阻止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50例冠心病和50例心肌梗塞组和50例对照组(为健康人群)。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6.3±12.4)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心肌梗塞组平均年龄(47.2±11.7)岁,男性25例,女性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5.8±9.9)岁,男性28例,女性22例;3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1)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标准。(2)自愿参加试验。

1.3 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

1.4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注入有抗凝剂试管中离心后取上清液,统一进行测定。测定项目有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5 观察指标 对比(1)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2)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1.5 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1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对比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比 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所形成的小块,由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血栓形成后危害很大,可造成脑血栓、心肌梗死等。大量的研究[2]证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血栓密切相关。血栓性疾病的前期都要经历血栓前状态,由于血栓前状态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只有通过实验室指标检测才能明确诊断。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比较无差异。可以看出传统的凝血指标对检测血栓前状态意义不大。此外我们研究中发现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血栓前体蛋白参考范围为1~6mg/L,有学者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栓前体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在脑梗塞急性期血栓前体蛋白逐步开始增加,12~23h达到高峰,而且其灵敏度高于D-二聚体。众所周知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为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损,凝血反应启动,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成多聚体的过程中,凝血酶从β链上切掉纤维蛋白肽 B,形成血栓前体蛋白,血栓前体蛋白最后交联成不可溶性纤维蛋白。此外还有学者解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结果发现斑块中血栓前体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

血管内皮可以通过分析前列环素、缓激肽等因子维持血管的舒张功能,另一方面内皮素-1使血管收缩,在正常水平下保持动态平衡。有学者发现有60%~65%冠心病患者中血管舒张能力减弱,而血管收缩呈现亢进状态。我们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缩血管物质释放量增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增多而易形成血栓[4]。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学者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发现患者出现急性心绞痛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出现升高,以发生心肌梗塞的患者表达水平最高。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血栓前体蛋白、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作为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动态观察上述指标对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鸿利,王学锋.血栓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44-160.

[2]王德炳主译.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9-432

[3]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1-200.

[4]张素平,刘玉华,何锐,等.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3,8(1):158-159

论文作者:伍雪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论文_伍雪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