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这一点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有深刻的体会。中药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以此说明中药炮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药炮制 临床用药 合理用药 临床应用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绝大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加工炮制不仅可除净杂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而且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纵观古今,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在应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炮制方法对疗效的影响。如:大黄一味,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宜用生品,入汤剂宜后下或者开水泡服,若久煎则泻下减弱,活血祛瘀之功增强,酒炙大黄善向上焦清血分热毒,大黄炭泻下之力微,但可凉血化瘀止血。醋大黄则以消积化瘀为长。又如,宋代《太平圣惠方》“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现举例如下,加以讨论。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退休干部,73岁,便血12d,近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患习惯性便秘,常常3d-4d大便一次,便干,以致反复出现便血,3d前因食辛燥辣厚味之品,致使痔疮发,此时便血量多,色鲜红,故来诊,中医诊断为年高阴虚,血热肠燥,治宜滋阴润肠,凉血止血。处方:生地黄30g,生何首乌30g,知母6g,旱莲草15g,白芍12g,火麻仁(捣)30g,枳壳6g,地榆炭15g,槐米炭15g,黄芩6g,大黄(后下)6g。5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d后患者来院就诊,虽便已通,但便血依然存在,查其药中地榆、槐米只是炒焦,并未炒炭,遂守原方,特嘱地榆、槐米炒至发黑,留有存性,患者继服3剂而便血止。中药中的植物类止血药大部分在用于止血时均炒炭用。本例中的地榆、槐米均为凉血止血药,炒炭后涩敛之功大大增强,故而前后两次服药效果截然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2:患者,男,46岁,因过春节时贪辛辣香燥之品,加之饮酒便血量多,自用“马应龙痔疮膏”,病情不见好转,随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内痔出血血热肠燥,治以清热凉血止血。处方:火麻仁(捣)30g,杏仁(捣)10g,郁李仁(捣)30g,柏子仁(捣)15g,瓜蒌仁(捣)15g,槐花炭15g,地榆炭15g,蒲黄炭15g,荆芥炭15g,2剂,每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药物疗效不佳随问患者,才知槐花、地榆、蒲黄过炒,化为炭质,后叮嘱患者应掌握火候,炒之发黑,留有存性,守原方加服两剂,药后复诊,便血止病情大有好转。
例3:患者,女24岁,左乳外上方肿块如鸭蛋大小,边缘较为整齐推之可移,有压痛,经B超提示为乳腺增生,患者时值经血来潮,双乳胀痛加重,前来就诊。综观其脉证。诊断为肝郁气滞,拟疏肝解郁之剂。四逆散加减,处方:香附10g,柴胡10g,白芍20g,青皮10g,川楝子10g,荔枝核15g,浙贝10g,甲珠15g,昆布15g,海藻12g,牡蛎40g,夏枯草30g,王不留行20g,3剂后病人复诊,其言疗效不佳,吾反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是白芍未用醋制,随守上方加重醋制白芍30g,醋制后疏肝解郁的作用增强。连服3剂复诊,病人自述双乳胀痛大减,乳块缩小如豆大小。综上所述,脉证和参,守原方服10剂,双乳胀痛及痞块完全消失,随访两年未发。
2.讨论
药物经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后,理化性质发生了各种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复杂的,有的变化已为我们所了解,但绝大多数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合理运用中药最重要的一环,中药的化学成份相当复杂,经炮制后,由于经过加热、水浸、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后,化学成份发生一系列变化,同一药物,生品和炮制品相比,有的性味发生改变,有的作用趋向发生改变,有的则改变作用部位,而这些改变,又是临床中因人、因病必须灵活选用的,因此研究中医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不仅对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中医治病,合理用药甚为重要,疾病千变万化,机体各有差异,医生以药攻除病邪,以药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中药的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经验表明,中药的合理炮制,不仅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扩大中药的使用范围。当然,目前中药市场大部分出售生中药饮片,这就要求我们药剂师一定要把好炮制这一关,提高医疗效果,确保用药安全。借助中医药法的颁布,提高中医中药的疗效,宜遵古炮制,创新中药制剂,发扬继承传统医药。
论文作者:潘必芝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中药论文; 地榆论文; 大黄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白芍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