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庸俗化的现状及成因调查_媒体从业人员论文

传媒低俗化现状及成因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低俗论文,现状及论文,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10)03-0046-3

当前,伴随着传媒的市场化运作,传媒低俗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媒介低俗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对策参考,本课题组分别对受众和媒介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力求对当前的传媒低俗化现象进行深入把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针对受众问卷发放1000份,针对媒介从业人员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630份,回收率81.5%。发放范围涉及全国的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受众分布情况为,农村受众35.7%,城市受众37.8%,城镇及其它地区受众26.5%;性别构成上男性受众为46%,女性受众54%。被调查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构成上,电视从业者为26.5%,报纸从业者26.0%,图书杂志从业者13.0%,网络媒体从业者12.0%,广播从业者8.0%,其它媒体从业者14.5%,涉及记者、编辑、策划、编导、管理、技术、经营等媒体中众多岗位。被调查媒介从业者性别构成上,男性为51%,女性为49%。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一、受众和媒体从业者对

传媒低俗化程度存在认知分歧

本次调查表明,50%被调查受众认为当前国内传媒的低俗化现象存在且比较严重,45%的受众认为存在但不严重,还有5%的受众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可见,对于传媒低俗化现象,绝大多数的受众都意识到了其存在,但对于其严重程度意见较为平均:在严重与不严重之间,受众的选择各约占50%。(见图一)。

而站在媒介的立场,对于传媒低俗现象的存在及严重程度,更多的媒介从业人员给出了否定性的答案。只有35%的媒介从业人员认为当前国内媒体中低俗化现象存在且非常严重。约65%的人认为低俗化现象不是很严重或者只是文化精英的批判性审视,或者完全以受众需要为中心,回避了低俗化的命题。(见图二)。

图一 受众对传媒低俗化程度的认知情况

图二 媒体从业者对传媒低俗化程度的认知情况

在何种媒体低俗化问题比较突出上,受众和媒体从业者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观点。受众选择低俗化问题严重媒体排名的前五位为:网络(57.6%),电视(15.2%),杂志(7.7%),短信(5.8%),电影(3.4%);而媒体从业者的选择为:网络(67.5%),电视(10.5%),杂志(7.0%),广播(6.0%),报纸(4.5%)。可见,网络媒体成为受众和媒体从业者公认的低俗化“重灾区”,电视则是另外一个低俗化现象较为突出的媒体。

在媒体低俗化的具体表现上,受众和媒体从业者也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理解。受众选择前五位的为:色情(多项选择,选择频次678次),暴力(446次),绯闻八卦(376次),粗俗脏话(356次),迷信鬼怪(328次)。而媒体从业者选择的前五位为色情(684次),暴力(456次),绯闻八卦(360次),迷信鬼怪(356次),粗俗脏话(308次)。

综上,针对媒体低俗化现象,除却文化精英的道德批判立场外,本次调查从现状层面进行了基本勾勒。绝大多数的受众和媒体从业者注意到媒体低俗化内容的存在,但是针对其严重程度分歧较为明显。一半的受众认为低俗化问题非常严重。但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更多的媒体从业者否认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针对媒体低俗化的分布和表现,受众和媒体从业者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观点,即网络由于监管的相对弱化和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逐,成为低俗化的重灾区;而电视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首,其低俗化内容造成的影响也被广泛认知;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体由于影响力相对有限和“把关”相对严格排名较为靠后。在低俗化内容上,色情、暴力、八卦、鬼怪等内容仍是社会公认的低俗化元素。可以说,当前的媒体低俗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受众和媒体从业者也均表现出相对理性的认知。

二、受众对传媒低俗内容在认知和行为上相互矛盾

本次调查也考察了受众对于媒体低俗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在态度层面上,大多数的受众表现出较为理性的反对立场。81%的受众明确反对媒体中的低俗化现象,18%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1%的受众表示赞成。另外针对存在低俗化问题的媒体,68%的受众表示厌恶,25%的受众表示无所谓,其它感觉的为7%,表示好感的为0。为了进一步考察受众的态度,本次调查以汶川地震中部分记者缺乏人文关怀,过分追求报道效果而忽视受灾者感受的具体事例来考察受众的态度,结果90%的受众表示需要重视或者强烈谴责,只有10%的受众表示无可厚非或无所谓。总体而言,受众对于传媒低俗化的反对立场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理性审视。而且大部分受众认识到传媒的低俗化内容对自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认为没有影响的只占受众的33%。

但是,与受众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理性的态度不同,在行为层面上受众对于低俗化内容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针对媒体中的低俗化内容,相当一部分受众表现出与自身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特征。轻度抵制(回避不看)和深度抵制(抵制并希望监管)的受众份额为51%,而习惯收看和道义谴责而行动上照看的比例为49%(参见图三)。本次调查以2008年香港艺人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例进行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果。30.1%的受众对该事件表示了谴责和抵制,23.4%的受众表示不关注,而55.1%的受众抱着猎奇、娱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参与到对这个事件的关注中。

图三 受从对传媒低俗化的行为反应

是什么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受众对传媒低俗化内容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自相矛盾?一位被访受众的回答较有代表性,“我也知道这些低俗化的内容不是很高雅,但是就是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态来接受这些内容,并没有赋予太多的价值内涵。”综合调查的内容,本研究认为这种矛盾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首先,相当一部分受众陷入舆论的“沉默螺旋”之中。针对传媒的低俗化内容,主流意见还是持批判立场的较多,这种声音在公众舆论中得到相当程度的放大流行。部分受众基于对这种舆论的知识性感知或者猜测,为了避免被社会意见孤立,更多地表现出“从众”的态度,或者表示沉默(无所谓)或是调整了自己的意见表达,赞同了社会对于低俗化的主流批判性意见。

其次,媒体的低俗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多层次需求。过去媒体内容更多被赋予了政治化内容,而媒体的市场化使得媒体开始注重对受众的需求满足,“人性复归”,“人性重塑”成为媒体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人性需求”本身就包含着高低不同的层次,人自发的、本能的、世俗的低层次需求在受众个体相对独立和无压力地接触媒体的行为中得以展现。而满足这些感官愉悦和个体宣泄的内容也成为媒体迎合受众的重要手段。

最后,当下的社会转型背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浅层娱乐化的流行。在这种流行中,部分受众更加追求远离意识形态,消解价值意义的浅层次娱乐。尤其是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使得部分受众在选择媒体内容时尽量规避深层次的价值思考,而更加注重追求短暂的娱乐快感。由此,理性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而感官浅层娱乐开始扩展。

三、在低俗化现象成因上媒体与受众相互推责

对于媒体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媒体从业者和受众基于不同的立场给出了有区别的答案。在媒体低俗化出现的根本原因选择中,媒体从业者选择的前四位分别为:媒体市场化竞争(选择率38.5%),对受众需求的迎合(29.0%),社会大环境的影响(20.0%),政府等机构监管不力(10.5%)。而被调查受众针对该问题的选择为:媒体市场化竞争(选择率49.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20.7%),对受众需求的迎合(14.5%),政府等机构监管不力(13.1%)(参见图四)。尽管媒体从业者和受众都将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归咎于媒体的市场化竞争。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媒体从业者同时还将原因较多归责于为满足受众的趣味而导致的媒体迎合行为,而受众则认同媒体本身的市场行为和社会风气对传媒低俗化的外部影响,对自身趣味导致的媒体低俗化认同度相对较低。可以说,媒体从业者还是较为倾向于受众趣味导致媒体低俗,而受众更倾向把责任归咎为媒体的唯利是图,二者在传媒低俗化的原因上形成了互相诿过指责的分歧。

图四 媒体从业者与受众对低俗化成因的认知比较(单位:频次)

基于对低俗化现象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的认识,在如何对传媒低俗化现象进行治理上,媒体从业者较为倾向于外部社会条件的改造治理,选择前四位的治理方式为:改善传媒竞争环境,规范媒体标准(20.9%),加强政府监管和法规建设(20.0%),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18.7%),加强传媒自律(16.7%)。在针对被访媒体从业人员对于自身所在媒体对于低俗化现象的态度评价上,58.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媒体对于低俗化一般重视或者不怎么重视,只有12.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媒体非常重视。

而受众对于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治理方式的选择上与被访媒体从业者观点有所不同,选择的前四位为:改善传媒竞争环境,规范媒体标准(27.7%),传媒自律(24.1%),加强政府监管和法规建设(23.1%),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12.3%)。在这个问题上,受众保持了对传媒低俗化产生原因较为一致的看法。

在今后我国传媒低俗化现象走向的看法上,被访媒体从业者和受众表现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总体而言被访者对于传媒低俗化的治理效果表现得并不乐观。

综上,尽管在传媒低俗化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式上,被调查的媒体从业者和受众互相推责,但就传媒低俗化现象一定程度是市场化条件下大众传媒受经济利益驱动,一味迎合受众需求所造成的这一论断,两者还是形成了共识。事实上,媒体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力经济”带来了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使得部分媒体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产生了失衡,盲目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靠一些低俗内容来解决生存压力。因而,媒体的市场化和激烈的生存竞争成为部分媒体走向低俗的现实动因。

而被调查媒体从业者和受众在传媒低俗化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式判断上的差别和“推责”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首先,“归因偏好”成为媒体从业者和受众相互推责的重要心理原因。归因偏好,是指个体往往针对积极的结果进行内部归因,而对消极结果进行外部归因的心理倾向。个体通过对积极结果的内部归因体现出自我增强的倾向,对消极结果的外部归因体现出自我保护的偏好。具体到本次调查,针对传媒低俗化这一被社会批判相对较多的“负面”问题,媒体从业者倾向于从外部找原因,即除了媒体市场化运作外,受众的趣味低下、社会环境风气变化等外部因素成为重要原因。而受众则倾向于将传媒低俗化的问题更多归咎于媒体的市场运作和社会环境风气因素上,对自身趣味归因较为有限。这一定程度上均体现出双方的自我保护心理。

其次,对媒体审视的视角不同,媒介从业者更多的采取了“媒体非中心化”的综合视角。传播学研究中存在一种“传媒非中心化”的观点和视角,即媒介并不是唯一的研究核心,而是要把传播与媒介放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过程中加以研究,也就是重视媒体行为与具体社会体制中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紧密联系。由此推论,传媒中存在的低俗化现象也并不是孤立简单的社会现象。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会受众媒介素养总体相对偏低、审美趣味不高,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加强完善,媒体缺乏统一成熟的行业标准、恶性竞争泛滥等问题都是传媒低俗化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而部分受众对于传媒低俗化现象的审视更多地集中于传媒的低俗化表现,未从媒介与社会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过程的角度对媒体低俗化现象进行深入审视,这也是推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勾勒出传媒从业者和受众对于传媒低俗化现象存在的程度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的认知等问题的一些基本轮廓,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审视传媒低俗化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标签:;  ;  ;  

媒介庸俗化的现状及成因调查_媒体从业人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