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农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形势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九五”计划的重要一年。正确地认识农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不仅对于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关系到改革深化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农业始终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近几年,由于中央农村政策的成功,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各地党委、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不仅表现为农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在于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增强。目前,一些人从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至20%以下这个数量变化,作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下降了的判断。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农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就可下降0.46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可提高0.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1个百分点。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农业对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目前经济改革力度加大的形势下,中央确定:农业要保持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8%做贡献。这些都说明,在任何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的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双重约束。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产品销路不成问题,农业发展主要受制于资源因素。现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约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大多供求基本平衡,有的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开始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深入研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坚持既抓产品数量的增长,确保总量平衡,又抓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生产。
三是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和物质要素的投入。近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度增产,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1997年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2%,比“八五”时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化肥、农地膜、农业机械等现代物质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品种的更新、改良、推广,也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每增产50亿公斤粮食,就需要增加150万吨化肥、13万吨农用柴油、10亿度电。可以说,科技进步和现代物质要素投入的增加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是农业生产、流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年,各地出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适度规模经营等,就是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突出例证,这既是农村生产方式的调整,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来势之猛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生产,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抓好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五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增强。随着农业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增强。据测算,近20年来,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和大米的价格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进口小麦、出口玉米和大米的影响。同时,国际市场也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比如,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农业放在世界农业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是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与变化,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保证“九五”和下世纪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带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三个基本、一个基层”(即基本政策、基本建设、基本队伍、基层组织)的贯彻落实和有关工作,打牢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督促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深入研究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措施
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的增长与下滑,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而农民积极性的高涨与低落,又与党的农村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的基本政策,深受农民欢迎。保持这些基本政策长期稳定,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按照中央的要求,当前重点是稳定和落实好三项基本政策:
一是稳定和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土地承包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农民看党的政策变不变,主要是看土地承包政策变不变。自1993年中央确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特别是去年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领导,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有些地方土地承包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存在不少问题,引起群众不满。特别是有的地方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没有及时开展延包工作,已开展延包工作的村中,承包期延长到30年的村只占一半,5年以下的约占15%;有的地方随意打破原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界限,在全村范围内平均承包,引起纠纷;有的地方对土地进行大调整,借机多留机动地,实行高价发包。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安定人心、稳定农村的大政策,一定要落实好。要坚决纠正延包不及时、承包期过短的问题。对“两田制”问题要进行清理,没有实行“两田制”的地方不能再搞,已经实行的必须按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进行整顿。严格将“机动地”控制在耕地总面积5%的限额之内。“口粮田”、“责任田”、“经济田”等承包费用,要纳入村提留乡统筹,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要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坚持群众自愿、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和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负担问题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尤其是1996年中央专门作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从总体上看,目前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农民承担提留统筹费没有超过5%的限额。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一些地方对农民收入数据层层加“水”,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提提留统筹费,加重农民负担;一些地方为完成任务,多采取按人、按地亩、按存栏牲畜,平摊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农民反映十分强烈。减轻农民负担是中央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政策。要按照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群众监督的思路,切实把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减下来。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在地方换届和机构改革中,做到领导力量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要完善和加强提留统筹费管理,加强核查,遏止虚报收入;推行提留统筹限额比例与绝对额双重控制,完善5%的限额管理政策;要用改革的办法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措施;继续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做好减轻农民负担试验示范工作;加快农村负担立法进程,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要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政策。今年中央作出了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决策,提出对农民的余粮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不打白条,这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将产生重大作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
在加大贯彻落实农村基本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地提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特别是进一步研究提出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政策。要加强对深化农村改革的指导,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宏观调控,在农村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逐步改变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田没有水利设施,全国8万多座大中型小库1/3以上带病运行,万亩以上灌区工程报废和不同程度损坏的占70%。资源状况不断恶化,全国水土流失每年达50亿吨泥沙,土壤侵蚀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有13亿亩草原沙化、退化、盐渍化,有1亿亩农田受到沙化的威胁;有670万公顷的耕地受污染。这些情况表明,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四个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早、涝灾害的能力;保护资源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一些系统性、综合性的措施将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地区已经为我们做出示范,他们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大规模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通过建立基地,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配套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践证明,农业要走向专业化、商品化、机械化、现代化,必须首先基地化。目前全国已建成商品粮基地833个,1997年生产粮食2.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6%,提供商品粮8476万吨,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65%;优质棉基地241个,提供商品棉200万吨,占全国的62%;优质油料基地42个,糖料基地57个。这些基地在保证国家商品供应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大规模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综合利用资源,运用生物与工程措施,成片、高标准地改造中低产田,成效显著。从1988年开始,1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2亿多亩,改良土壤1亿多亩,项目区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改善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国家已决定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有选择地把一批项目开发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三,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吨粮田”、“丰产方”等,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的农田,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对这种形式要大力倡导、积极扶持。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增加投入是关键。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有增长,但远不能满足农业基本建设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向农业倾斜的力度。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实行乡镇企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引导农民增加投入。
加强农业基本队伍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打好基础
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是新时期我国两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也要贯彻这两条方针。坚持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最关键的是要有比较健全的科技和执法队伍,这是农业的基本队伍,必须花大力气建设好。
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推进科教兴农。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归根到底是队伍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人员老化。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共培养了17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只有一半留在农业战线,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依靠科技进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发达国家都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政府的职责,有专门队伍、专项经费。近几年中央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基层推广机构的“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基本完成。问题是基层推广机构虽然定了性、定了编,但经费不能保证。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要把技术推广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强化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服务的运行机制、方式和途径。当前在机构改革中,要十分重视稳定县乡农技推广队伍,汲取前些年的教训,防止再次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在加强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力度,继续搞好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使其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农业技术推广生力军。
要建立健全农业执法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10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门法律,出台了几百个农业法规和行政规章,全国形成了一支50多万人的农业执法和监督队伍,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农业法制建设,特别是执法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依法行政的范围将越来越广,涉及到畜禽检疫、种子管理、农药管理、渔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监管等多方面,行政执法的任务越来越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点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农业执法主体,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部门执法的,不能随意授权或委托非行政部门执法;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建立综合性农业执法机构,提高执法的整体效能;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依法保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基层组织这个环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的是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有”要求,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要大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根据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恢复其应有的合作经济属性,真正让广大农民参加和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统一经营层次的服务能力,使其在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其他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相互配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农民自主建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它形式的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这类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千万个农民家庭与统一市场联结起来,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应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把思想作风好、办事公道、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村里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不能只由少数人说了算;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农民负担、水电费收缴、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和群众关心的其他事项,让农民放心满意。
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目前确有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素质不高、作风简单、以权谋私、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差等问题,需要加强教育,提高素质,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当务之急。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农村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