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国际社会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知识经济的时候,我们应如何更好地研究和发展中国的知识经济呢?我们认为有一个值得注意并且有必要探索的重大课题,即学习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在邓小平的著作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直接系统阐述知识经济理论,但如果我们把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论述放在一起来理解与认识,就不难发现,邓小平早就关注与思考中国的知识经济发展问题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就是中国式的知识经济学说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近年来联合国研究机构在总结概括自70年代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种种说法基础上,明确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的实质是,以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划分,知识经济是与以往的劳力经济、资源经济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追寻这一概念的形成轨迹可以看出,它是对本世纪下半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科技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实、新特点的高度概括。同样,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新动向新趋势,早在1988年9月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世界未来经济发展新时代的精辟描述。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它与知识经济这一理论所揭示的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就是中国式的知识经济学说。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概括揭示了“知识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强调,在即将展开的新经济时代,“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这就是说,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和物质财富的获得,已经不是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而是取决于知识、智力、高新技术的占有和配置,知识是财富的源泉。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知道,在资源经济时代,资源的开发决定着产业的出现,如矿藏的开采出现了冶金业,石油的开采出现了石油化工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产业的建立已经不是由新资源开发决定了,而是由高新科学技术的出现来决定。如克隆技术出现后,就可利用普通动物的细胞,大量地生产动物,形成相应的产业。邓小平同志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方向”,“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可见,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揭示了和知识经济学说相同的内容,即新产业的出现已不再取决于资源,而是取决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出现。再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对未来主导产业的认识和对未来支柱产业的划分是一致的。邓小平在谈到科技决定产业方向时谈道:“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他还说过,“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还要靠尖端技术,靠基因工程。”综上三点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式的知识经济学说。

重视科学和教育是知识经济思想的展开和延伸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上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就必须拥有人才,人才来自教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搞好。”“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可见,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教育的特殊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谁搞好了教育,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动权。邓小平同志洞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新特点,在指导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他为教育提出了崇高的目标,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特别强调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培养出高精尖人才,才能追赶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才能掌握高科技,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他在1977年就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他还一向倡导解放思想,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特别是青年人要敢想、敢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也就是要有创造性思维,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

对外开放思想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了条件

知识经济作为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充分、高度发展为条件。一项高新科学技术的发明需要综合许多门科技发展新成果才能成功,因此,不学习最新科学知识,不吸收其他国家的科技成果,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发展高科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发展知识经济,要建立高科技产业,就必须打开国门,学习外国的最新科学知识,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甚至是直接吸收国外的高科技成果以建立我国的高科技产业。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首先可以“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可以“利用外国智力”,“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20年来通过对外开放,一是引进国外科学技术资料,请来外国专家学者讲学,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科学家到国外学习深造,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较优越的学习、研究、生活条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二是广泛开展国家科学技术交流和协作,积极参与世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步增强了我们的科技能力;三是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了我国陈旧产业和产品结构,增补了若干缺门短线,缩短了汽车、电子、通讯设备、信息等产业与世界的距离。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实行对外开放,可以通过经济交往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形成一体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邓小平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邓小平这里所讲的“战略”,其实就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当然只有追赶上世界高科技产业化的潮流,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达到我们的战略目的。上述两点可以看出,邓小平领导我国的对外开放,正是引导我国经济走上知识经济发展的轨道。我国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到全国范围的开放,都是在邓小平的领导和他的思想指导下实现的。没有邓小平开放思想的指导,我国仍可能还在封闭之中,也就没有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更没有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

标签:;  ;  ;  ;  

知识经济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