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济钢医院 25010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普外科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 按照时间先后将6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25例)和护理干预组(3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强化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合理使用约束工具、强化专项检查、加强沟通与宣教等措施。结果 护理干预组325例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31例,对照组发生57例,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非计划性拔管;效果评价
非计划性拔管(UE)是指未达到拔管指征,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出插管或意外脱落,医护人员不当操作引起的拔管也在其中。由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给治疗带来很大影响,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而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大大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几率。我院近两年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防范普外科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济南市济钢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650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干预组325人和对照组325人。干预组中,男性193人,女性132人平均年龄51.8±7.9岁。对照组男性207人,女性118人,平均年龄53.1±8.3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常规护理流程。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实施强化的护理干预措施。(1)加强防范UE的知识培训,使之成为相关科室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常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认知培训:意外拔管的概念、常见的意外拔管原因、意外拔管的危害②评估技巧培训:病人意识状态及意志力的评估,病人以往经历的评估(是否有过插管,是否发生过意外拔管)(2)意外脱管危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导管的固定情况、患者耐受程度、不同部位置管对患者的影响,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3)提高患者身心的舒适度,在保证引流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柔软、细巧的引流管,改进固定方法,采用现临床较推广可用于固定各种引流管的高举平台法,美观、牢固,并能有效防止管道压疮,避免管道牵拉。(4)稳定烦躁患者情绪,并限制极度烦躁患者的活动,监测镇静效果,防止患者在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的情况下发生UE,对依从性极差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于插管初期适当使用约束工具,如约束带,面包手套,待患者适应插管后再去除约束工具。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发生UE的导管类型比较
对照组UE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减压管占45.15%,护理干预组UE发生率最高的也是胃肠减压管占36.84%,见表1。
2.2两组UE的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组发生UE9.54%,对照组发生UE占17.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85,P<0.05)。
表1两组患者发生UE的导管类型比较
3.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留置导管不仅起到引流作用,部分患者需通过留置的导管进行后续治疗,所以保护好导管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针对医源性原因,强化护理干预首先从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抓起,对护理人员进行导管护理和固定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对不同导管的固定方法形成系统化的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定时巡视和登记、记录制度的管理[2]。通过对有UE风险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大幅度的降低了UE的发生率。
我们在护理干预中规范和量化了宣教的内容和次数,要求在术前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做全面细致的讲解,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在围手术期及每次护理巡视中反复通过讲解、示范等方法告知留置导管的目的、重要性、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反应、UE的危害及防止UE的方法。
本次研究显示通过采用针对性防范UE的护理干预,术后UE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使医护人员提高责任心和技术操作水平,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的宣教,不仅提高了患者对导管护理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减少了医患矛盾,促进了护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晓静,张会芝,周玉洁,等.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缝线评估系统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31-1334.
[2]何群芝,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在外科术后
论文作者:丁文文,韩英慧,王诗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计划性论文; 发生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术后论文; 方法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