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构成及其治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功能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进化集中体现在城市的进化上,但是,城市进化的核心是文化的进化。”③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发展空间演进的不断深化,对于城市空间功能的“文化因素”认识也在重新评估,“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④城市与文化的“共生”与互动,对于“城市文化”到“文化城市”的“价值转向”,具有积极的文化生态演进意义。 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⑤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城市文化的演进成为人类文化与乡村文化演进并存而又具有独特性、系统性发展的文化形态。 一、城市文化系统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 美国学者L.A.怀特认为,“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包括物体、行为、思想及态度”。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社会成员在适应自然界演化和人类社会演进之间互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人化成果”紧密关联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⑦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为文化的“物质空间”与文化的“精神空间”以及协同“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文化的“制度空间”所表现出的诸种“成果”。文化成果构成了文化系统诸要素的“载体”体现。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空间,人类社会活动在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所构建的、感官可认识的、客观的综合特征。“城镇和城市的文化,纵观世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聚居点拥有与类似的农村地区区分开来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要素。”⑨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生存状况、个人与群体精神面貌、风貌及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总体形态,它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得以传承积淀、演义发展,形成城市文脉,不断升华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底蕴,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发展走向。城市文化不仅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建筑形态、符号系统等,还包括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哲学、人格类型、价值准则、文化习俗、伦理亲缘、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德国的G.阿尔伯斯(G.Albers)教授说过:‘城市好像一张欧洲古代用做书写的羊皮纸,人们将它不断刷洗再用,但总留下旧有的痕迹。’说明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建筑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号、语言和词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陈代谢,它也在不断地被涂改,但城镇的组织,街区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这就是文化的沉积。”⑩因此,城市文化构成具有系统性,城市文化的发展在于构成城市文化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演进。 城市文化系统要素包括:(与社会成员活动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的)人物、(隐含的、传说的与显现的、真实的)事件存现,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创造物,并体现为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痕迹”存在,这些“文化痕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产者也在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1)城市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物质文化要素(如自然、环境、建筑等)、精神文化要素(如观念、娱乐、行为等)与制度文化要素(如法律、制度、管理)等内容。它是由众多复杂的“要素”整合互动在一起的综合整体,是一种“文明形成”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统一。 城市文化系统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复杂性、动态性、整合性,构成城市文化系统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时代性。城市是各种先进文化的汇聚地和传播的制高点,它代表了时代的主流文化,成为时代文化的辐射中心。二是地域性。城市文化对区域内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行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三是层次系统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统一体。组成城市文化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四是有机综合性。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空间集聚地,有机会“吸引”和“消纳”周围地区的“同质与异质文化”。五是聚集性。城市文化是“凝聚”城市居民精神的力量源泉。六是辐射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必将在它的周围“形成”一个辐射圈。 随着城市文化内容与形态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突起,城市文化系统中的城市文化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城市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公益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趋势明显。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娱乐业、艺术业、广告业等六大产业,它们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特征表现和突出“文化空间”的功能意义。这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点在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造性和精神性价值愈加彰显,最能反映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否。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包括图书馆业、文物业、群众文化业、博物馆业、咨询业、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交流、文化经纪与代理等,它们对于城市文化系统性的协同发展亦有着重要的文化空间意义。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包括旅游业、会展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和网络业等,它们起着“文化服务”的重要社会功能。 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所形成的“文化城市空间”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状态”,二是“发展趋势”。文化产业集群的“存在状态”指的是文化产业集群社会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禀赋、知识密集度、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与服务等个人与组织行为的产业组织空间协调性,文化产业集群的特色以及“文化空间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存在状态”优化与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是指它与外围社会环境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价值资源之间的流通与转换态势,体现着对各种资源选择和合理利用的产业发展与竞争能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发展趋势”的因素。 “存在状态”反映文化产业集群内部产业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定位现状,是区分文化产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各自特征或符号的“文化空间表现”;“发展趋势”则反映出文化产业集群“空间”扩展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价值”市场化与社会化协同能力,以及文化价值“空间扩散”与文化活动参与者的“空间内化”的能力。 文化产业集群必须通过“蓄态扩势”,即挖掘产业内部的文化资源、提升集群的“文化生态链”协同能力,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的文化生态空间,提升文化产业集群主体“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资金、人才、文化资本、社会网络等)的能力,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内部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有序稳定,优化城市文化空间功能。 二、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构成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集合空间载体,是支撑这个载体的硬道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构成人工空间与环境的技术体系;而导向这个载体运行的‘软道理’则是城市文化。”(12)城市空间既是城市物质空间的存现,也是人类思维空间、行动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所构成的“文化空间”的展现;既是人类社会行为实现的环境场所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又是对现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维持、强化或重构社会实践活动的“文化空间”的历史传承。作为一种功能多样性的物质与文化空间,城市空间是“文化功能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价值的整合系统。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是否优化,与其文化功能的“张力”有着紧密联系,直接影响到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所拥有的人文遗产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环境、文化心态、思维观念、文化资本、文化硬件基础设施,与文化政策与体制、文化创新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力、文化市场成熟度等诸因素综合形成的、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体现的竞争优势”。(13)城市文化竞争力体现在“有形—物质构建能力”与“无形—精神活动能力”两方面,“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互动融合作用,形成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丰富内涵”(14)。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文化资源力。文化资源力是指一个城市长期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存量规模、结构和质量水平”;比如,观光旅游资源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构成了城市的“风景线”,与城市人文资源“相融合”。(2)文化价值转化力。文化价值转化力是城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能力。(3)文化辐射力。文化辐射力是城市文化“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并且“跨越”城市地缘和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向外辐射的能力。(4)公共文化服务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能体现”,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创新力。城市文化创新力是城市文化自我更新、吸收和形成“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不断演进的能力。“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城市,通过它自身复杂和持久的结构,大大地扩展了人们解释这些进程的能力并积极参与这些进程,以便在城市舞台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精通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范围,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职责。”(15)

城市综合竞争力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对于文化功能空间所表现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城市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空间结构的优化有着密切联系。 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经济学意义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的拓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城市政府、组织和企业将文化作为手段用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作用更加显现。在社会经济层面,文化成为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集聚,从而增强城市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17)文化产业作为内容生产行业,致力于资源发掘和资讯服务,使文化产品或服务“元素”具有创意经济的教育、传播、消费、审美与娱乐功能,然后才能进入内容再生产的“版权贸易”产业,刻录、复制的“文化制造业”的“再版”产业与会展、文博的“在场”产业,以及数字化网视产品的泛媒介“在线”产业,转化为“跨”领域商业价值的“文化资本”的交易模式与增长方式。(18) 三、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治理 随着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的“文化转向”,“文化景观”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它体现了人类如何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形成“文化性”产品等文化符号的集合,“文化是现实生活实际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19)“景观”成为文化中的“重要现象”,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院、电影院、会堂、体育健身场馆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的空间景观;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异国风情、体现文明和传统的购物及餐饮网点、城市广场、滨水休闲空间、城市公园绿地、主题公园等能够提供市民日常文化生活需要的场所景点,以及学校、宗教活动等空间场所,甚至延伸到“文化创意”的生活设施、城市雕塑、节庆等“文化街区”。这一切突出反映了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类文化发展与空间互动的“文化学意义”,使得对于文化空间存现与延伸的“文化价值内涵”的认知不断得以深化。“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各种关系的体现,通过“文化”认识其所具有的中介(media)、平台(level)、生活圈(sphere)等空间隐喻的“符号”价值(20),城市空间的文化文本意义得以强化,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蕴含了作为区位(local)(即“地方”所属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场所(locale)(即“地方”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环境和人文脉络)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综合的结构化理论意义。(21) 城市文化空间无疑是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人类文化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文明——不断演进的空间所在,是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交互作用下表达方式的“文化模式选择”。“一方面,它聚集、积淀、奔流着以前各个阶段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当代特有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基础’上创造出的。”(22)因此,对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构成关系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态势下,如何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内涵的价值意义,探析城市文化及其文化功能空间构成的协调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问题,治理和优化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治理内涵构成的协同性 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内涵丰富,与城市人文环境优化、市民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和谐及其日常行为有序而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紧密关联,是城市文化空间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城市文化功能空间的重要内容显现。“它(文化)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如火药、水坝、原子弹、电脑和宇宙飞船等,还包括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和制度等等,其核心是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是对生活意义的创造、交流、理解和解释。”(23)基于城市文化功能的“社会化”与“规范化”“符号化”的互动趋势凸显,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24)由于文化功能的社会化特性,文化对个体、群体所起的社会作用存在差异。文化起着塑造个体人格形成与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文化学习功能的系统性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引导个体学会如何与群体相处,有助于形成个体的积极适应社会的价值体系,有助于完善塑造个体人格;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文化有着目标导引、规范培养、行为整合等功能。“规范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也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25)人类社会由具有不同群体意识和规范等“文化特征”的群体组成,群体之间在“文化功能空间”寻求“利益沟通”,寻求有序沟通的途径。 “文化是意义被生产、流通、交换的社会过程的集合。”(26)由于对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内涵认知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治理的愿望得以扩展,在城市“文化自觉”的价值判断中凸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27)的取向。基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内涵构成的协同性,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有序扩展的政府、民间互动的有效治理。

(二)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治理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协同 城市文化是文化系统整体发展的横截面,既蕴含物质文化的断面,反映出不同城市特定空间的城市文化特征,又是历史时间延伸的横断面,反映城市风格特色各异的历史文化演进趋向。

图1 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形成区域集聚与扩展协同性 城市文化是一种立体化空间存在,存在于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载体中。人们或通过感知工业场所与产品、古城墙与古街巷等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城市街道与商务广场,以及乡村群落建筑格局、城乡之间风光旖旎的山山水水等具象文化而体认城市文化空间;或通过欣赏与解读城市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戏剧绘画以及艺术、庆典等活动方式体认城市文化魅力所在。城市文化空间既是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反映,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只有通过探寻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完整地体现与延续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城市是三次产业分工演进中工业化与服务业、文化产业组织空间聚集、协同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所引发的城市经济结构布局和不同产业组织的居民文化行为聚集而发生了多样化的文化演进。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互动协调,促进了相同(或不同)行业的产业组织与居民社会生活之间的资源要素、产品、信息发生多种多样的交换与联系;包括建筑设计、房地产业、交通物流运输业、信息咨询与通讯业、金融与保险业、制造业以及文化教育业等各类要素市场的协同发展。城市经济具有产业规模聚集效益,不同产业组织的产业活动与资本等资源要素的聚集,促进社会化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分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带来生产成本下降,促进产业组织活动经济收益不断提高与居民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图2 城市发展与文化功能空间治理动力机制构成 “当城市政府、组织和企业将文化作为手段用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作用更加显现。在社会经济层面,文化成为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集聚,从而增强城市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28)城市的社会进步发展中,涉及经济质量水平的稳定提升,文化、教育与医疗保健等社会事业的秉承创新,科技进步的持续不断创新,以及人才开发培养等方面,与文化功能服务优化紧密相关,形成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文化成为后工业(postindustrial)的关键成分。文化导向的经济增长(Culture-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COED)正以一种主导性范式的身份呈现,它将符号和创意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一个环节,在地区、个人、集体知识和全球化市场之间追求独特、创新和高水平的互动。”(29)在政府规制化引导管理与市场规制化运营之间的协同互动中,在经济结构与产业组织、产业活动中满足社会成员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领域,而且将逐步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而对促进城市社会文明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管理制度、居民社会习惯框架规范与导引下,居民、社会活动、空间场所环境三者有机结合、互动共生;城市居民作为文化活动主体参与组织城市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强化了城市空间场所的文化氛围从而得到居民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认同,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空间场所又吸引更多的居民主动参与进来。因此,仅有城市活动空间场所而没有相应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仅有活动而没有特色鲜明的活动场所空间,都不足以形成广为认同的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因此,很有必要对与居民文化活动需求相关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活动的策划及空间场所的文化意识强化(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场所建设以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等),促进居民在城市文化空间塑造过程中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由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拓展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具有紧密关联特点,文化事业发展的公共属性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动,得益于通过两者协同发展而体现出的文化价值意义的升华。 (三)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治理的文化功能集聚与扩展协同性 强化城市文化功能集聚(极化)与扩散(延伸)效应的区域空间,与城市功能系统发展、结构优化演进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城市文化功能伴随城市功能系统的发展,从(有形产品)的文化贸易输入与输出向(无形产品)文化贸易输入与输出转变,乃至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无形中体现出城市文化功能集聚(极化)与扩散(延伸)效应的协同互动,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城市综合功能的可持续性大有裨益。 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更深刻地表现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城市功能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高度自由流动、紧密互动作用日趋强化,尤为突出的是,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创造性、内部空间文化生态网络之间联结的微妙与复杂程度,已超越了历史空间。城市文化功能的系统化,利于促进城市文化主体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合理演进中不断分化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文化功能系统各要素的竞争与协同,以及城市文化功能空间的内部集聚与外部扩散。

图3 文化动力机制与城市文化功能空间(集约与扩散)优化的相关性 城市文化功能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形成与发展依赖城市文化功能空间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构建,通过集聚与扩散、集中与分散、分化与整合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格局。其构建过程不仅包括文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而且包括新的文化事业组织模式与新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以互动方式出现的新的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演进。尤其是文化产业组织与文化事业组织的集群,不同程度地顺应与改变自身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促进城市文化功能空间的优化。

图4 城市文化功能与不同空间区域(城市/乡村)文化服务功能的协同相关性 城市文化功能空间结构系统的变迁使城市空间不断演化,其本质上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生活内容变迁在空间上的丰富呈现,“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培养成的各种新型人格”。(30)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持续重构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空间体现,所展现出的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演进历程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形成意义。 ①“文化资本最重要的状态与身体有关,并且预先设定了具体化的内容,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出文化资本概念的大多数特征。”载Bourdieu,Pierre.Forms of Capital,in Richardson,John G.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6:241—260。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张鸿雁:《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④[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⑤张钟汝、章友德:《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⑥[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见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⑧纪晓岚主编:《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⑨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Urban_culture,2014-08-12。 ⑩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4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12)张在元:《城市发展的“软道理”》,《城市规划》2003年第9期。 (1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文化观念》,《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 (1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tty.org.cn/csph/pingjia/48291.html.2009-10-27。 (1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页。 (16)“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换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创造价值和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见杨霞:《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 (17)顾超林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4页。 (18)顾江等:《文化产业品牌塑造与提升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9)[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0)Mitchel lD.Cultural geography:Acritical Introduction.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xiv.1. (21)[美]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页;[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5—262页。 (22)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23)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24)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25)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26)王毅:《文化研究术语》,载陆扬、王毅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5页。 (27)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28)顾超林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4页。 (29)Antonio Russo,Jan van der Borg New Culture-ori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OE/BL].Http://www.dse.univr.it/fileadmin/templates/dse/wp/WP_DSE_russo_van_35_06.fdf,2006. (30)[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标签:集聚效应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