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琼花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8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5例患者在其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具体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且心功能Ⅰ级所占比例62.22%比对照组28.57%高,Ⅲ、Ⅳ级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与心功能. 【关键词】 优质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05-01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临床常见急危症,其具有病情变化迅速与发病急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饮食习惯改变,我国AMI发病率不断上升[1-2].AMI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预后,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为探讨AMI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本研究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本院AMI80例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AMI8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5,年龄35-78岁,平均(45.26±4.6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平均(3.30±1.32)h;观察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35-80岁,平均(45.30±4.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h,平均(3.34±1.35)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急救护理、饮食指导、并发症护理等,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优质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以亲切、安慰语言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不良心理情绪产生原因,并进行及时疏导.②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健康手册,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等,定期举办讲座,解答患者疑问.③饮食护理干预:合理膳食,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多食用含高纤维与高热量的食物.④排便护理干预:指导排便,若出现便秘现象,可服用缓泻剂,配合腹部按摩.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依据抑郁与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53 分表示存在抑郁、焦虑心理[3].心功能分级:有心力衰竭的征象为Ⅰ级;心力衰竭的征象表现为轻、中度,并伴肺底啰音为Ⅱ级;心力衰竭的征象表现为重度,肺啰音>两肺50%为Ⅲ级;有心源休克症状为Ⅳ级[4].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SDS、SAS评分对比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评分对比(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AMI为因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现象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剧烈疼痛与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十分关键[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表现:观察组SDS评分(26.06±2.1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2.25±3.16)分,表明AMI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考虑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以安慰、亲切的语言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并予以及时疏导,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此外,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认知度,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从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Ⅰ级所占比例62.22%比对照组28.57% 高,Ⅲ、Ⅳ级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低,表明AMI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其心功能.考虑可能因为护理人员注重健康宣教,发放疾病健康手册,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定期举办讲座,解答患者疑问等均可提高患者认知度,有意识地降低心力衰竭发生,改善心功能.此外,护理人员在饮食护理干预中,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为其制定饮食计划,多食用含高纤维和高热量的食物,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从而改善心功能.患者排便后因用力将导致其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休克等,护理人员对便秘患者服用缓泻剂,并配合腹部按摩等均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 综上所述,AMI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与心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赵静,曹枫林,许玉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87-91.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杨丽,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36-137,143. [4] 陆秀芳.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29-30. [5] 王秋菊,钟颖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2):137-139.
论文作者:乐琼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情绪论文; 功能论文; 不良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