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研究论文_李启星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运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均行D-二聚体检测,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二聚体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化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的检测阳性率和特异度分别为51.02%、85.71%。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白血病,以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增生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遗传以及病毒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出血,而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将机体的凝血和溶血功能充分反映出来,可以作为判断出血的一个重要指标[1]。因此,本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运用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6-40岁,平均(32.6±9.3)岁,其中20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32.4±9.1)岁,其中25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采集标本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运用3.2%枸橼酸钠抗凝管对静脉血进行采集,经过8次的颠倒混匀后,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10in离心处理后,对血浆进行分离,然后保存于-20°C条件下待测。

1.2.2检测方法

选择STA-R Evolution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检测D-二聚体含量,运用免疫比浊法,并且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定期校准使用的仪器,在对试剂批次进行更换前,运用配套的质控品严格测定,并且本次研究运用双试剂盒,不需要稀释样本,直接装载到凝血分析仪中,仪器运用Owren-Koller自动稀释,在540nm波长下自动检测D-二聚体水平。此外,在运用免疫比浊法时,还应该减少脂血和抗体蛋白的影响,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并且对观察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D-二聚体含量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D-二聚体含量较高,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D-二聚体检测诊断情况

观察组的49例患者中,42例D-二聚体检测含量高于正常范围,特异度为85.71%(42/49),并且25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1.02%。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好发于青壮年,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D-二聚体可以将机体纤溶酶和凝血酶情况反映出来,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进行密切监测,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为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2]。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倪洪波[3]研究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病后,迅速增加白细胞数量,损害血管内皮组织,激活凝血系统,并且内皮细胞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会释放大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②白血病细胞会分泌大量的弹性蛋白酶,降低纤溶系统抑制物含量,使纤溶亢进能力增强,并且提高细胞合成并释放促凝物质能力,当细胞处于高负荷量状态时 ,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改善机体微循环,使血栓形成,增强纤溶亢进能力,从而导致出血症状;③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纤溶降解的一个标志物,机体在其水平升高的情况下处于高凝状态,并且合并出血症状时,会升高血浆D-二聚体含量[4]。同时,在检测D-二聚体含量时,通常选择免疫比浊法,主要指的是通过悬浮体的透射光或散射光强度来测定物质的组分含量,具有便捷、快速、操作简单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将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状态准确反映出来,有助于明确诊断患者病情[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通过检测D-二聚体含量,不仅具有较高的特异度,还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凝血酶和纤溶酶情况,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钧.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209-211.

[2]杨栋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1):81-82.

[3]倪洪波.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01):86-87+93.

[4]宋慧娟,张卫军,牟锐,冷颖浩,于涛,李明君,刘克宇.β2-微球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病情观察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13+15.

[5]董大鹏,徐爽,艾清,袁宝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08):1491-1492.

论文作者:李启星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研究论文_李启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