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域特点与传染病学见习教学的困境论文_张永萍,赵凤丛

新疆地域特点与传染病学见习教学的困境论文_张永萍,赵凤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830001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传染病学见习教学水平 方法 面对新疆地域特点及传染病学见习教学的困境,选择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结论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传染病见习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生。

关键词:传染病学;新疆;地域特点;见习;教学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 and the dilemma of clinical practiceteach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s

Zhang Yongping Zhao Fengcong

(D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830001)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infactious diseases.Method: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 regions,confronting the dilemma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Various and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were replied.Result:Students’ lerning interest was Stimulated and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take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rain qualified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Infectious diseases;Xinjiang;Regional characteristics;Practice;Teaching

临床见习教学是高等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作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接触患者,初步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熟练基本临床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染病学见习的好坏,学习质量的高低,对今后的医学生涯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传染病学见习医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合格的医生,已成为传染病学临床带教老师的必要责任。

1.新疆的地域特点与常见传染病

地理和气候因素对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新疆处于祖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的冬春季节漫长,从每年10月中旬持续至次年的5月中旬,极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普通感冒、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肺结核等。夏秋季节较短,但炎热的夏秋季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霍乱、菌痢、病毒性肝炎及脊髓灰质炎等多种肠道传染病。可能是与呼吸道粘膜和肠粘膜受到季节温度的影响,消弱了粘膜的发育能力有关。另外新疆为我国的畜牧业大省,人畜共患疾病如包虫病及布氏杆菌病也较为常见[1]。

2.传染病学见习教学的困境

随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药学的迅猛发展,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已明显下降。这给传染病学面临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表现在病种、病例逐年减少甚至消失。为医学生能过通过见习来认识疾病带来了困难。如麻疹、水痘、风疹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随着国家计划免疫,很难见到这些疾病。另外这些疾病的季节性很强,一般在冬春季发病。而在在这个季节,一般没有传染病学的临床见习课程的安排。对于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从每年5月-10月设立专门肠道门诊哨点监测肠道感染性疾病就是为了加强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同时随着抗生素的早期使用,很多肠道传染病已不住院治疗,并且已经很难见到如霍乱、伤寒这类疾病的典型的临床症状。另外如疟疾、血吸虫、乙型脑炎等病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传染病,新疆地区不是这些疾病疫源地,且不说学生,本地很多带教老师都没有接触和治疗这些疾病的经验[1]。突破本地区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2.1加强传染病实习教学的内涵建设

2.1.1注重中青年师资队伍的培养

中青年教师是传染病见习教学的主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传染病见习教学的质量关系密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传染病病种、病例逐年减少甚至消失,中青年教师一般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高年资教师通过示范性讲课、观摩课和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向青年教师传送经验,并指出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其次对每位中青年教师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比如进修、积极参与本地区及疆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相关科研活动。从多个角度培养中青年医师,这对传染病的见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

2.1.2建立传染病学教研室的资料库

鉴于传染病季节性及地域性的特点、传染病病种的减少及消失。为克服传染病见习教学中无患者可见的局面,累积临床工作中典型的传染病案例资料,传染病教研室资料库的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收集本科室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典型病例,比如春季收集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资料,从患者就诊、信息采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整个诊治过程,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资料[2,3]。其次收集传染病学方面新的技术、新药物使用过程,见证传染病学的发展历程,比如抗HIV、HBV、HCV等新药研发、治疗效果以及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完全能够清除等世界前沿的治疗理念。建立建全长期传染病学收集资料、丰富资料库一系列制度,保障传染病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

2.1.3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见习课应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见习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衔接,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避免“填压式”教学。而是采取了更为生动的情景式、启发式、提问式、小组讨论、个案式教学。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4]。比如给学生提供临床病案就诊时情形,让学生参与到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如何采集病史、如何查体、如何发现阳性症状体征、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等。比如见习病毒性肝炎患者,见到黄疸病人,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肝炎病人会出现黄疸,黄疸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哪些治疗手段能够减轻或消除黄疸。当学生见到这种病人时,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带教老师可以抓住时机,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浓厚探寻知识的兴趣并初步建立临床思维的模式。

2.1.4面向世界,动态知晓当前传染病流行态势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世界各地区交流联系的日益紧密,传染病的防控早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团结协作才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根本。虽然许多传染病已被人类完全控制,比如天花。但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5],比如艾滋病、SARS、甲型H1N1流感、近期埃博拉病毒席卷西非、寨卡病毒的肆虐[6],这些都不断的警醒着我们,传染病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在传染病学见习教学中仍然需要去加强与灌输这种理念。

2.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

2.2.1克服恐惧心理

提起传染性疾病,会引起许多学生的恐惧,特别是刚接触临床的见习同学,如何克服恐惧,要知道恐惧来源于对这件事情的无知,因此首先要熟悉各种疾病的消毒隔离的方法,了解每种疾病的传播方式,见习前做好防护,就可以完全避免感染。比如麻疹的预防就在于疫苗接种,在不知道是否有麻疹抗体的情况下行呼吸道隔离;细菌性痢疾做好消化道的隔离等等。让学生在见习前做好相关疾病的防护准备,在见习中胆大心细,才能通过见习克服恐惧,收获知识。

2.2.2纠正轻视传染病学心理

相比于心血管学、内分泌学等学科,传染病学被许多临床专业学生所轻视,如何纠正或摒弃这种想法,首先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传染病学见习课是重要一环,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乃至医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从过去的“黑死病”到今天的“艾滋病”等,帮助学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豪感。另外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所有临床专业和传染病学存在紧密联系,比如发热待查:据调查80%以上的发热与感染性疾病有关,面对“发热待查”患者排除结核、排除布鲁菌病、排除伤寒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皮疹待查”、“腹泻待查”等等均和传染性疾病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传染性疾病在整个临床专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

总之见习课是医学生从医科大学迈向临床工作的重要一步,也是临床思维建立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传染病教研室和带教老师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身,才能提高传染病学见习课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合格的医学生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陈煜,郭慧敏.提高传染病教学效果的探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370-371.

[3]罗玉瓛,鲁孟厚,范学工.21世纪医学生对新发传染病新教学法的思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6):413-415.

[4]梁海军.传染病的临床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2(15):303-304.

[5]任峰,师社会,刘梅等.新发传染病教学现状及教学改进[J].西北医学教育.2013,4(21):364-367.

[6].刘国珍,范学工,谭德明.新发传染病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1):72-73.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张永萍,女,1968.02.06日出生,主任医师,新疆,所获学位:临床博士,目前从事工作:感染病科医师。承担新疆医科大学及石河子大学临床,医疗专业传染病学理论及见习教学。研究方向:慢性感染性疾病,

论文作者:张永萍,赵凤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  ;  ;  ;  ;  ;  ;  ;  

新疆地域特点与传染病学见习教学的困境论文_张永萍,赵凤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