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市场垄断:成因、效率与政策争议——西方的研究与实践及中国的政策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成因论文,难点论文,中国论文,售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5)09-0014-10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关于破除汽车售后市场垄断的呼声高涨。2014年7月,中国掀起了针对汽车行业售后市场零配件价格、维修和保养的反垄断调查高潮。2014年8月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奥迪、克莱斯勒以及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垄断行为,并依据《反垄断法》对4家宝马经销商给予经济处罚,罚款总金额达162.67万元。在反垄断风暴下,2014年8月7日和8日,宝马中国、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和东风日产四家车企纷纷发表公告,将对部分零部件价格进行调整。2015年1月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十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汽车厂商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且无歧视、无延迟地向售后授权维修商和独立维修商提供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尽管发端于汽车产业的售后市场规制与反垄断政策已在中国开始实施了,但对售后市场垄断成因、效率及其反垄断政策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完全厘清,理论成果极少。比如汽车售后市场垄断有损害社会福利吗?证据是什么?如何界定售后市场的相关市场?等等。实际上,从1989年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1990年的施乐公司(Xerox)及1994年美国柯达公司(Kodak)售后市场反垄断案例开始,售后市场垄断已成为国外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而在我国关于售后市场垄断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极其稀少。国外售后市场垄断的研究与政策争议主要集中在:售后市场垄断形成原因、售后市场垄断的目的、售后市场垄断定价、售后市场垄断的效率及公共政策。本文梳理了西方售后市场垄断的研究与政策争议,并提出了中国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实施的难点及未来展望。这对于丰富我国反垄断理论研究及合理地实施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售后市场含义及垄断形成原因 (一)售后市场的含义 一般地,售后市场主要涉及的是耐用品市场。耐用品市场包括初级产品市场和售后市场。初级产品市场指初级产品及其零配件生产与销售。售后市场指初级产品维修、零配件更换、保养、升级等服务市场,它在初级产品市场之后才形成。 有学者提出了售后市场的三个要素:一是初级产品的价值与售后市场是相关联的;二是初级产品购买与售后服务购买不在同一个时点上;三是消费者被锁定并具有转换成本(Shapiro,1995;Chen等,1998)。[1-2]此外,Gundlach(2007)还提出了网络外部性。由于初级产品市场和售后市场是互补、关联的,二者任意一个环节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均会影响另一个环节,同时对消费者的福利产生影响。[3] 还有学者认为,产品是由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共同构成的产品组合。如Elzinga和Mills(2001)认为,初级产品和售后服务二者共同构成了产品的整体,二者是互相替代的,二者比例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企业产出的变化。[4]Gundlach(2007)也认为,耐用品是由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两者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产品。与一般组合产品不同的是,初级产品与售后产品、服务是互补的,并且出售时间是先后联结的。[3]因此,Gundlach(2007)、Kenneth和Mills(2001)都认为耐用品竞争涉及的是组合产品的整体竞争问题。[3-4]这个整体竞争包括耐用品内部的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之间的竞争和同类耐用品之间的竞争。当初级产品厂商对其售后市场垄断时,产生了该耐用品内部的竞争问题。当初级产品厂商把设备制造和售后服务一体化时,产生了耐用品之间的竞争问题。 (二)售后市场垄断形成的原因 针对许多耐用品厂商向售后市场延伸的现象,Vandermerwe和Rada(1988)、Brax和Jonsson(2009)、Baines等(2009)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是耐用品厂商的一种发展战略,比如初级产品厂商向后拓展其售后服务,或者实现实体产品与售后服务一体化。[5-7]也就是说,在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环境下,利用产品市场对消费者锁定而寻求售后市场垄断利润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他们认为厂商售后服务战略化是从产品向售后服务发展的单向关系,而Finne等(2013)认为,从产品到售后服务的单向发展关系的服务战略化的观点过于简单,厂商可以根据内外发展环境,在产品与售后服务之间来回扩张或收缩,特别是存在对售后服务规制的情况下,会收缩售后服务并向产品生产方向发展。[8] 的确,在当前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战略化成为许多厂商重要的盈利模式。那么售后市场垄断的条件或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转换成本。当消费者购买某一种初级产品后,由于初级产品的零配件具有专用性、互补性或排他性的专利,消费者在售后市场必须从原厂获得正品配件。同时初级产品厂商会基于利润最大化,拒绝向其他售后独立服务商出售其专用性、排他性的零配件或维修、保养技术。这样消费者购买了某个初级产品,就存在较高的转换成本(Klein,1996;Coppi,2007)。[9-10] 二是消费者锁定。许多学者都认为,消费者锁定是售后市场垄断的重要原因(Shapiro,1995;Chen等,1998)。[1-2]因为耐用品是由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组成的组合产品,消费者一旦购买初级产品,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售后服务,否则就会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但是由于存在较高的转换成本,消费者就被锁定了。 三是售后市场广阔。Coppi(2007)认为如果与原始设备产品相关的售后市场广阔,那么售后市场垄断就可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10] 四是消费者失算。许多学者总结了售后市场垄断形成的原因并依此作为实施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的依据(Borenstein等,2000;Farrell和Klemperer,2007;Carlton和Waldman,2009;Chen和Ross,1993)。[11-14]他们认为所谓消费者失算,就是由于消费者一旦购买初级产品,就产生了转换成本而被锁定,厂商可以在售后市场收取较高的价格,但这是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没有预期到的。然而消费者失算理论受到诸多质疑。Shapiro(1995)认为,如果先期的消费者受到售后市场垄断的损失,后期的消费者将不会购买其产品,因而不存在消费者失算。再则,由于声誉效应作用,如果消费者被锁定而在售后市场被收取垄断高价,那么消费者将不再重复购买其初级产品,潜在消费者也会减少,除非初级产品厂商提供一个相当低的初级产品价格。声誉效用将降低初级产品厂商利用消费者锁定而垄断售后市场的动机。[1] 五是信息成本高(Carlton和Waldman,2009;Chen和Ross,1993)。[13-14]由于消费者购买初级产品和售后服务不是在同一时点上,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难以获取其后期售后市场的价格或获取信息的成本极高,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难以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这样初级产品厂商就可以利用消费者锁定,并拒绝与售后独立服务商交易,形成垄断。然而Shapiro(1995)认为,当初级产品价格较高、消费者经验丰富或信息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基于信息成本高的售后市场垄断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因为消费者可向第三方咨询机构获得信息、有经验的消费者可传播信息或由于重复购买而获得售后市场信息。[1] 六是缺乏承诺。Borenstein等(1995)提出缺乏承诺也是售后垄断的原因及实施反垄断的重要依据。[15]缺乏承诺是指,在消费者购买初级产品阶段,初级产品厂商难以向消费者提供可信、完备的后期售后市场价格的合同,初级产品厂商可以在其售后市场向被锁定的消费者收取一个高于竞争性的价格。然而Shapiro(1995)认为缺乏承诺对售后市场反垄断的依据并不强。他建立了一个售后市场合同不完备情况下的分析模型。模型中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的,售后市场是垄断的。通过分析,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损失比起传统的垄断市场中要小得多。因为初级产品市场的竞争会大大减小消费者的损失,因此他认为缺乏承诺并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损失,引入反垄断政策并没有必要。[1] 应该说,转换成本、消费者锁定和售后市场广阔是售后市场垄断的基本前提。如果不存在转换成本和消费者锁定,售后市场如同竞争性市场,垄断就不可能形成。比如自行车售后市场,零配件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制造技术低,维修技术也很低,消费者不存在转换成本和被锁定,售后市场不可能垄断。此外,如果售后市场无利可图,企业就不会有动机垄断售后市场。而消费者失算、信息成本高、缺乏承诺是由于初级产品的购买和售后服务购买具有跨时期特征,这为售后市场垄断提供了可能。 三、售后市场垄断的动机与定价 (一)售后市场垄断动机 对于企业售后市场垄断的动机目前文献涉及不多。主要的解释有: 一是利润动机。Wise和Baumgartner(1999)、Cohen等(2006)认为售后市场比初级产品市场所要求投资更少,企业在售后市场挖掘新的消费者比初级产品市场更经济。[16-17]Oliva和Kallenberg(2003)、Auramo和Ala-Risku(2005)认为售后市场的利润比初级产品市场的利润更高且更稳定。[18-19]之后,Baines等(2009)也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是企业寻求高收益的商业行为。[20] 二是质量与声誉动机。Schwartz和Werden(1996)、Ardiyok(2010)认为,企业对售后市场垄断是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从而塑造良好的品牌声誉。[21-22]比如,在1987年的Mozart案件中,梅赛德斯—奔驰总部不允许北美梅赛德斯—奔驰销售配件。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通过授权的销售网络进行。北美80%的配件是从梅赛德斯德国总部供货,20%也是在德国通过OEMs形式生产。通过对售后配件的控制,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配件得到严格的质量保证。此外,初级产品厂商也会基于质量和品牌声誉而拒绝向独立服务商出售配件,因此售后市场的质量完全处于初级产品厂商的监控之下。因而梅赛德斯—奔驰声称其垄断售后市场关键是为了控制质量和保持公司良好声誉。法院也认为,从其他渠道销售难以保证每个配件都符合梅赛德斯的标准。 三是战略动机。Vandermerwe和Rada(1988)认为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使厂商通过在售后市场的服务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以保持市场地位。[5]因此,Gremyr等(2010)提出市场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寻求新的途径,即谋求在售后市场获得利润。[23]Raddats和Burton(2011)也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是企业组织战略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24] (二)售后市场垄断的定价 在1989年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和1990年的施乐公司及1994年美国的柯达公司等许多售后市场反垄断案中,执法机构认为,售后市场垄断高价是由于消费者被锁定以及初级产品厂商拒绝与售后独立服务商交易。此外,学术界对售后市场定价的观点还有两种。 一是歧视性定价。Klein(1996)认为,售后市场高价是初级产品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一种手段。[9]Chen等(1998)进一步认为,初级产品厂商拒绝向售后独立服务商出售其专用性维修设备,并利用其垄断的设备对需求愿望不同、效用不用的消费者实施价格歧视,这种价格歧视能明显提高生产者剩余。[2]许多学者还认为,售后市场的价格歧视可用来测量初级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和需求情况。Walter(1971)首次建立了一个测量模型。[25]后来,Eric(2003)也认为售后市场的歧视性定价是用来测量消费者对初级产品市场产品使用率的手段。[26]如果不同的消费者对售后市场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那么,相对于对售后市场服务需求低的消费者,对售后市场服务需求高的消费者在初级产品中获得的效用也高。因此,初级产品厂商提高售后市场价格,可以从获得效用高的消费者身上获取剩余。 二是组合性定价。在1994年的柯达售后市场反垄断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认为由于消费者被锁定,初级产品厂商在售后市场收取了垄断高价。但Klein(1996)认为,初级产品厂商对消费者收取的是一个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组合在一起的组合性价格。[9]Klein分析了两种情况,一是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对售后市场具有完全信息,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两种情况均假定消费者被锁定并只有向初级产品厂商购买售后服务。第一种情况是:当消费者对售后市场具有完全信息时,消费者不会因为锁定而遭受垄断高价。若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就已知道一旦购买就被锁定,也知道锁定后售后市场的价格情况,那么消费者就会试图通过合同来控制未来售后市场的价格。那么保证售后市场价格的合同能否形成呢?由于售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比如消费者维修、保养、更换配件等时间及各个时间点上价格是不确定的),厂商难以提供一个保证未来售后市场低价格的完备合同。在此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是降低前期初级产品市场的价格,以弥补后期售后市场高价格的损失。因此,售后市场的高价不能理解为初级产品厂商收取了垄断高价,而是初级产品市场和售后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竞争性的组合定价。第二种情况是:当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时,初级产品厂商对售后市场具有完全信息,但消费者对售后市场信息不完全。此时,消费者也不会被收取垄断高价。因为消费者对售后市场信息不完全,他们在购买初级产品时就不会考虑售后市场的价格。初级产品厂商就会利用消费者锁定提高售后市场价格直至等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最后,许多提供同类初级产品的厂商就会在初级产品市场上激烈竞争,竞争加剧会导致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初级产品价格的降幅会等于其售后市场的涨幅,消费者并没有遭受损失。总之,售后市场的高价只是初级产品厂商利润最大的一种价格组合,而不是由于售后垄断力量形成的垄断高价。 四、售后市场垄断的效率与政策争议 效率问题是关于售后市场垄断研究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售后市场垄断是否要实施反垄断政策的根本依据。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两个学派典型的观点:一是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售后市场垄断不会损害效率。二是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售后市场垄断会损害效率。 (一)售后市场垄断有利于效率 芝加哥学派主要从声誉效应、消费者理性、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和质量信号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芝加哥学派从声誉效应的角度认为售后市场垄断不会损害效率。在锁定效应下,消费者一旦购买初级产品,就被锁定,并在售后市场遭受垄断高价。但芝加哥学派认为,售后市场垄断的声誉效应(用户了解锁定并可能承受售后市场的高价,从而减少初级产品的需求)大于锁定效应,从而不会损害竞争和社会福利(Shapiro,1995)。[1] 其次,芝加哥学派从初级产品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售后市场垄断不会损害效率。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存在锁定效应,初级产品生产商也不会利用其用户规模获取高额利润。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会从总体上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即便不是如此,由于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厂商在初级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因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导致了较低的竞争性价格,可降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售后市场的高价实际是对初级产品市场竞争性价格的补贴。正如Shapiro和Teece(1994)指出,即使消费者很难计算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初级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仍可以保护他们的利益。[27]Klein(1996)也认为,即使消费者不了解后期售后市场的价格,但他们在初级产品市场支付了一个较低的竞争性价格。也就是说,初级产品厂商在初级产品市场降低价格从而锁定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售后市场租金。总体上,消费者和厂商都得到弥补。[9] 再次,芝加哥学派还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是初级产品市场质量的信号,并有利于提高效率。他们认为如果反垄断机构对售后市场进行干预,将会导致无效率和消费者剩余损失。因为初级产品厂商可用售后市场垄断的利润来提高初级产品的质量;反之,如果没有售后市场的垄断,厂商将会提高初级产品市场的价格以弥补质量改进的成本,或者其根本就没有动力提升质量。结果,初级产品市场需求将萎缩,或者消费者只能购买低质量的初级产品。Schwartz和Werden(1996)、Kenneth和Mills(2001)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是初级产品市场质量的信号,售后市场垄断能够促进社会福利。[21,4]因为假定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能了解初级产品的质量信息,消费者只好买较便宜的产品。由此,初级产品厂商就不会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然而一旦高质量厂商对售后市场进行垄断,且高质量的初级产品也会带来高需求的售后服务,初级产品厂商就会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初级产品和高价格的售后服务。因此,消费者就会认为高价格的售后服务代表了高质量的初级产品。 最后,芝加哥学派认为售后市场垄断比竞争更有效率。Chen和Ross(1993)建立了一个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售后市场价格歧视模型,发现售后市场价格歧视对消费者剩余是有利的。[14]他们进而提出,允许售后市场垄断有利于促进效率。后来,Chen等(1998)从开放售后市场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入第三方售后独立服务商是无效率的,会降低社会福利。[2]他们建立了一个承诺问题模型,在模型中,不存在声誉效应(即初级产品厂商在售后市场垄断,将会减少初级产品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初级产品时,厂商不提供售后市场价格的承诺。他们认为即使缺乏承诺,消费者在售后市场的需求都不会受影响。也就是说,无论厂商在售后市场制定何种价格,消费者售后市场需求完全无弹性,不会造成福利损失。但如果在售后市场实施反垄断政策,将降低社会福利。因为反垄断政策会促使初级产品厂商向售后独立服务商开放,明显初级产品厂商向独立服务商收取的是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独立服务商为了获得利润,会用其他价格较低的替代品。另外,假定维修设备是专用性的不可或缺的,初级产品厂商也可以对独立服务商收取一个较高的价格(初级产品厂商收取了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独立服务商也要基于利润最大化进行二次加成定价),这更降低了社会福利。 Kenneth和Mills(2001)支持Chen等(1998)的观点。[4,2]他们认为售后服务可改善初级产品的使用,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较多的售后服务,经常更换部件并得到较好的保养,可延长初级产品的使用寿命。当初级产品厂商垄断售后市场时,初级产品与售后服务价格实现了最优价格结构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但如果向独立服务商开放售后市场,售后市场的竞争会降低售后服务价格。而相对于初级产品厂商,独立服务商不存在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创新的投入,当售后市场价格降低时,初级产品厂商必须提高初级产品的价格至最优价格之上,以弥补初级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投入。这样售后市场的竞争性价格就不是最优价格。因为初级产品厂商不能通过提高售后市场垄断价格以弥补初级产品生产成本,这就迫使其只能提高初级产品价格。这样就扭曲了初级产品价格,这种扭曲将使消费者减少初级产品的购买,而购买过多的售后服务。这将导致消费者使用初级产品的无效率,并增加消费者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因此,他们认为,初级产品厂商拒绝开放售后市场不会损害而是会提高市场效率。 Carlton和Waldman(2009)进一步支持了Chen等(1998)的观点。[13,2]他们根据售后市场服务内容的不同,分别建立了三个模型来分析售后市场垄断的效率。第一个模型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和售后市场维修服务垄断模型;第二个模型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和售后升级服务垄断模型;第三个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和售后回收市场垄断模型。第一个模型表明售后市场竞争性并不会损害经济效率。因为从表面上看售后市场垄断会损害竞争,但实际上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如果初级产品在边际成本之上定价,而售后市场是竞争性的,那么消费者就会在售后市场过度维修。但如果厂商对售后市场垄断,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过度的、无效率的维修。售后市场垄断可以合理调节和平衡初级产品市场与售后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第二个模型表明售后升级服务垄断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无效率的、频繁的升级。第三个模型表明售后回收市场垄断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因为初级产品厂商以较高的价格在售后回收报废产品,并以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范围经济优势重新制造,可提高社会福利。 Hodaka和Waldman(2010)也对售后市场垄断具有效率持肯定的观点。[28]他们建立了一个关于耐用品无限竞争模型,假定每一期都有新的消费者进入,并假定在每一期,耐用品生产商可选择对其产品的售后市场进行垄断,并成为唯一的售后服务商。消费者有转换成本,且由于转换成本,耐用品生产商在第一期出售后,在后一期具有垄断力量。他们研究表明:第一种情况,如果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售后市场垄断可避免无效率的售后消费。因为如果售后市场是竞争性的,无效的售后维修就会太频繁。第二种情况,如果初级产品市场和售后市场均是竞争性的,则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均受损失。因为企业为实现售后市场最佳决策,对售后市场的定价应等于边际成本。这将导致初级产品市场的需求不足,少于社会最优水平,最终导致社会福利减少。而售后市场垄断是避免社会福利损失的方式,因为企业能获得所有剩余,且消费者也有了正确合理的售后消费行为。 (二)售后市场垄断会损害效率 后芝加哥学派认为售后市场垄断可能是有害的。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即使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消费者也完全了解售后市场的价格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初级产品厂商也会利用其用户规模获得高额利润。 首先,后芝加哥学派反驳了芝加哥学派关于声誉效应的观点。后芝加哥学派认为,初级产品厂商会基于锁定效应而提高售后市场的价格,因而初级产品厂商在售后市场因锁定效应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会大大超过其在初级产品市场因声誉效应而减少的损失。Voortman(1993)、Borenstein等(2000)进一步认为厂商是有限承诺的,在厂商与消费者购买初级产品时期,缺乏完备的合同。在初级产品购买阶段,厂商不能为消费者承诺一个售后市场合理的价格。一旦消费者被锁定,厂商就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在其售后市场收取垄断价格,即使这个价格会导致初级产品市场销售量的减少,但其减少带来的损失远远少于售后市场带来的利润。[29,11] 其次,与芝加哥学派认为消费者是具有远见的观点相反,后芝加哥学派认为,消费者通常是短视的,只关注前期的初级产品市场的价格,而对后期的售后市场价格不太关注,因此消费者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缺乏足够的估计。Hausman和Joskow(1982)等实验经济学表明,当消费者面临复杂选择时,消费者对当期价格较敏感,而很少考虑后期价格,或很少考虑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即便消费者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和售后市场的高价会导致竞争性的初级产品市场的损失,但由于消费者被锁定了,提高售后市场的价格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30]Gabaix和Laibson(2006)认为,如果消费者是具有远见的,厂商隐瞒售后市场的价格是无利可图的,因为消费者会推断出,厂商故意隐瞒售后市场价格,其售后市场价格一定很高,从而在初级产品市场就不购买。然而消费者是短视的,厂商就会产生逆向选择行为,不公布或是隐瞒售后市场价格,使消费者难以准确衡量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导致市场无效率。[31] 最后,针对芝加哥学派从初级产品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售后市场垄断不会损害效率的观点,后芝加哥学派提出,即使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的,且消费者也完全了解后期售后市场的价格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初级产品厂商在售后市场获得的垄断利润也会大大超过其在初级产品市场因声誉效应减少的损失。Borenstein等(1995)认为,不管初级产品市场是竞争性还是垄断性,售后市场价格都会超过边际成本,并导致福利损失。[15]之后他们进一步提出,售后市场垄断定价会随着初级产品市场消费者规模增加而提高,并降低社会福利。[11]Farrell和Klemperer(2007)还认为,初级产品市场上的低价并不能弥补售后市场的高价,也不能弥补消费者在售后市场所受的损失。因此,售后市场垄断对消费者是有害的。[12] (三)售后市场的反垄断政策 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初级产品市场的竞争性并不能消除售后市场可能存在的垄断力量。在美国,售后市场拒绝交易被指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或认为违反第1条。在美国有20多起类似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柯达公司拒绝向售后独立服务商出售影印机和缩微设备。在加拿大,售后市场拒绝交易被指违反了《竞争法》第75条。比如克莱斯勒公司拒绝向其他汽车售后服务商销售专用性维修设备和零部件,施乐公司拒绝向其他公司提供影印机零件以阻止其从事施乐影印机维修服务,这些公司都被判决违法。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有许多售后市场拒绝交易的案例。 尽管执法机构对上述几个案例做出了违反相关反垄断法的裁决,但售后市场垄断是否要进行反垄断一直争论不断。芝加哥学派认为,售后市场垄断的反竞争效应还没有实证测算,证据并不足,因而难以判断售后市场垄断对社会福利会造成何种影响。或者,售后市场垄断可能存在反竞争效应,但非常小,法律不能过度干预。芝加哥学派还认为,售后市场垄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可以通过市场合约来解决而不是采取政府反垄断政策来干预。然而后芝加哥学派认为,期望通过市场合约自动解决售后市场垄断问题是不可能的,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并引入反垄断法。 五、中国售后市场反垄断实践难点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中国售后市场反垄断实践难点 尽管中国于2014年开展了汽车行业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但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仍存在若干难点,主要有: 一是售后市场垄断损害了社会福利吗?是否需要反垄断?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国近期对有关品牌汽车厂商售后市场反垄断的主要理由是,品牌汽车厂商以4S店为模式垄断了售后保养、维修及零配件供应,损害了消费者剩余,最明显的证据是零整比太高。然而以零整比高来判断售后市场垄断损害了社会福利,不仅理论上的理由不充分,经验证据也并不可靠。 二是厂商在售后市场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吗?有学者认为当前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使厂商调整经营战略,谋求在其售后市场获得利润。通常,厂商对初级产品定低价,进而锁定消费者,而在其售后市场定高价。因而可以说厂商是把初级产品和与之相关的售后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整体产品出售,厂商只是做出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在初级产品市场上极低定价甚至低于成本的定价(交叉补贴),而在其售后垄断市场高定价。初级产品价格和售后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分割出来,而有必要把二者的价格相加并作为产品的整体价格。因此,不能仅仅从售后市场的垄断定价来判定售后市场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而需要从整体价格上来判断企业是否滥用了垄断势力。 三是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的边界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反垄断大棒?而同样具有售后市场垄断的手机行业及其家电行业不进行售后市场反垄断?具有售后市场垄断的行业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实际上,许多行业的零整比高于汽车行业,只不过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和售后成本绝对数远远小于汽车行业,消费者重视程度小而已,如手机等通讯行业、电梯行业、家电行业、打印机和复印机行业等。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产业的经济特征测定售后市场垄断对社会福利的损害程度,并合理地实施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是一个仍需探讨的问题。 这三个难点需要结合具体行业特性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售后市场垄断,并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才能为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未来的研究展望 在当前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利用排他性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进行售后服务垄断战略已成为许多厂商(主要是耐用品)重要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售后服务战略化的趋势下,可以预见,售后市场垄断将成为未来西方国家和中国反垄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国外关于售后市场垄断的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经济中售后市场反垄断政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是售后市场的相关市场界定的问题。尽管众多文献研究了售后市场垄断的福利及政策问题,但是如何对售后市场进行相关市场界定还没有取得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二是不同产业技术经济特性与售后市场垄断的关系问题。比如家具、自行车等也存在售后市场,为什么这些产业的售后市场不存在垄断?尽管目前的文献关注了零配件专用性、知识产权专用性等特性,但未能全面反映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实际上,不同产业的售后市场垄断情况与其售后市场进入壁垒(售后市场的进入壁垒包括零配件的专用性、知识产权专有性、进入资本量、品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是在同一产业中,初级产品市场结构与售后市场垄断问题。如果所有或绝大多数初级产品厂商都存在售后市场垄断,那么在初级产品市场上拥有不同市场势力的企业与其售后市场垄断程度及其定价能力关系如何?也就是说,在同一产业中,初级产品市场上不同市场势力的企业,其售后市场垄断有差异吗?事实上,尽管厂商在初级产品市场上存在市场势力的差异,然而由于厂商之间的配件不可兼容性、技术信息(或知识产权)的专用性,初级产品市场上不同市场势力的厂商在售后市场都是垄断的(如汽车售后市场、电梯售后市场、打印机和复印机售后市场、手机售后市场等)。 四是关于售后市场垄断的效率的实证研究。目前关于售后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缺乏,因而提出的公共政策就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持。 收稿日期:2015-01-09售后市场垄断:成因、效率与政策纠纷--西方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与政策困境_市场垄断论文
售后市场垄断:成因、效率与政策纠纷--西方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与政策困境_市场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