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29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正成为推动我国“十三五”发展的潜在动能和促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关键领域。与沿海地区普遍进入城镇化相对成熟的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同,贵州等我国中西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的山地型省区,城镇化正处于潜能释放与快速推进的加速发展新阶段,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贵州实际,通过对贵州省城镇化阶段特征、发展条件、政策方向等的综合评判,提出现阶段贵州要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山地特色”优势,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化特色品质为“双路径”,实现其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发展路径;贵州
引言
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重要抓手[1]。随着近几年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新型城镇化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内沿海地区普遍进入城镇化提升质量的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同,目前,我国中西部尤其类似于贵州、重庆、湘西、赣南等山地型地区大都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资源生态紧约束的山地环境下,随着城镇化政策推动以及产业带动下,这类地区的返乡人口、本地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聚集,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2]。
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理念、新要求,贵州等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山地型省区如何发挥自身山地条件,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适合山地环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既保证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又实现城镇化特色品质的提升,展现山地特色,并成为国内广大山地型地区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值得深入探讨。
1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与政策综述
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国际上称之为“Urbanization”,是指乡村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被国内大众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具有较为统一的认知,但对其内涵特征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差异。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注重城乡一体化,注重集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生存、生活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3];仇保兴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向城乡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发展过程[4];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吴殿廷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统筹城乡及绿色发展的城镇化发展[6];还有些学者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人本视角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进行探索性描述。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和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2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发展新动向
伴随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工作日趋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近两年来,国家先后组织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全面开启了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征程。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强调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支撑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深化明确了全国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统一。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性文件。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入到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1.3国内山地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在中央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地深入开展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试点示范和广泛的实践经验。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平原地区不同,贵州、云南、湘西、赣南等我国广大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地型地区,城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其新型城镇化也具有特殊性。就贵州而言,其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比重大,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城镇化多是在丘陵、河谷等地形复杂条件下推进的,城镇形态多呈组团式、点状式、带状式、串珠式;城镇受地形限制,普遍用地布局紧凑,尺度小巧,易于形成密度较高和适应地形的的山地型城镇景观特色;因山地城镇的对外交通条件相对不便,地方文化与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保护相对更好。显然,这些因素运用的好,为山地型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特色塑造和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可能,其新型城镇化可以成为有别于平原地区的具有山地特色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尽管贵州等这类山地型地区的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和资源环境本底,但其新型城镇化与其他地区一样,都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是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城镇化。
2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2.1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地省区,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其城镇化大都是在多山地、多民族、欠发达、欠开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省情下推进的[7]。一方面,贵州城镇化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15%,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周边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诺瑟姆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判断,贵州全省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增长速度在全国领先。
同时,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新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要突出发展质量、体现地方特色。这就要求贵州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赶”、又要“转”,即一方面要在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赶”出加速度,一方面还要围绕自身条件“转”出特色和质量。
2.2“双重”发展使命下的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面对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根据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地方实际的研判,贵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7]。推动城镇化与山地资源、环境生态、民族文化相结合,融合山地旅游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支撑城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基于此,贵州需立足山地资源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双重”目标,以“高速度”和“有特色”为方向,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特色质量兼备的双重使命,努力建设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多彩贵州新格局。
2.3“速度与质量”兼顾的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2.3.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根据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现阶段城镇化工作的主旋律。因此,贵州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要遵循地形地貌与山地特征,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依托贵阳-贵安新区、遵义大都市区等区域核心地区,通过强心聚核、组群化发展实现省域人口的规模化聚集,另一方面,以中小城市、特色小镇为载体,努力培育旅游生态型、工业产业型、商贸交通型等特色化发展的新型城镇,通过“1+N”镇村联动模式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2.3.2提升城镇化特色品质的路径选择
鉴于贵州正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其产业带动就业和政府财政投入的能力有限,城镇化经不起“折腾”。因此,贵州的新型城镇化不能简单复制先发地区的模式与经验,应以前瞻性、战略式、特色化的眼光,突出其“山地”特色。地形地貌与山水条件决定了贵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突出“山地”特色,城镇空间布局要结合地形条件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等布局形态,推动山水、田园、林地、城镇的有机融合,避免不切实际地“摊大饼”而过度增加设施投入;交通组织要通过高铁、高速公路串联城乡道路实现互联互通、外延内联和“快旅慢游”;产业业态要围绕绿色、新型、特色等主题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等地域特色产业;环境保护要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生态底线;文化方面要实现民族、地域文化的交相辉映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筑风格要引导地方山地建筑错落有致融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风格的典雅质朴和风貌协调。
3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3.1 加快贵州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策略建议
审视贵州山地特色与资源条件,其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一方面依托中心城市、城镇组群及城镇带强化聚集效应,另一方面以县城、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1+N”的镇村联动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3.1.1 培育黔中山地城市群,打造贵州省域城镇化主战场
构建适合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空间,强化以贵阳中心城市和安顺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贵阳-安顺”都市圈、以遵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遵义都市圈,加快建设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发展主核[8]。遵循城市群山地特征,引导城市片区内部、城市之间的功能区组团式布局。统筹城市群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城际路网无缝对接,拓展和增加主要城市之间、主要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快速通道,构建1小时通勤交通圈。
推进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组群与特色城镇带建设,以功能布局衔接、道路系统对接、产业发展协同、设施共建共享、旅游同线同网等为重点,推进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把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等交通走廊,培育盘县-普安-晴隆、德江-印江-思南-沿河、榕江-黎平-锦屏-从江等特色城镇带。
3.1.2以镇村联动模式,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
以县城为带动节点、以小城镇为载体,联动周边村庄的1+N模式,构建贵州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通过推进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定位清晰、文化内涵丰富、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小镇。推广“1+N”镇村联动模式,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同、绿色廊道等方面实现1个“特色小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3.2 提升贵州新型城镇化品质与特色的策略建议
3.2.1 优化山地城镇空间形态,推动山水田园城和谐相融
贵州城镇的形态结构普遍受地形限制,用地局促紧凑,且多由自然聚落演变而来,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因此,其城镇化空间布局要强调组团式、点状式、带状式、串珠式等模式,要“蒸小笼”,避免“摊大饼”。同时,贵州绝大多数城市依水而兴、山水相依,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带来丰富的城市景观,不论山区型、河谷型还是峡谷型,都要立足山地资源,在克服城镇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大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引导城镇布局或依山就势、逐水而居,或沿路环谷、群山环抱,打造“山、水、田、园、城”相互交融的山水城市。
3.2.2推动站点TOD综合开发,实现外引内联和互联互通
把握贵州“县县通高速”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开通的机遇及国省干道改造的契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引领,加快推进城镇空间与功能布局的优化,引导与交通之间的TOD开发,引导周边人口与产业的适度集聚,实现外引内联、互联互通,推动“快旅慢游”发展。
3.2.3 壮大地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化与绿色产业化
贵州以资源开发及特色农旅发展等为主,工业化程度并不高,因此,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兴产业,以及用信息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化与绿色产业化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的融合地方特色的产业。
3.2.4引导绿色生态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作为长江和珠江-西江的上游地区,要发挥良好的生态本底与“黔山秀水”的美誉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因势利导推动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相生相融。以山青、天蓝、水清、地洁为目标,严管生态空间、健全生态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牢守生态底线,实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3.2.5提升地域人文魅力,推动民族地域文化的交相辉映
贵州保留有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等48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5%,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形成了贵州不同文化的民族特质。基于此,其城镇化要彰显和谐多元的文化传承,推动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相辉映、共生共荣。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建设人文城镇,加强对现有55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2个历史文化街区及426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对城镇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留住城镇延续下来的“基因”,彰显贵州差异化的城镇主题文化和特色。
3.2.6 引导建筑风格融于自然,突出建筑形态的错落有致
建筑是构成城镇的基本单元,贵州既有各具特色的黔北民居,又有少数民族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民间建筑风貌别致。贵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经济适用和特色鲜明,推动建筑融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生态,显山露水、错落有致,做到色彩典雅质朴,风貌协调统一,杜绝“千城一面”,并逐步实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建筑交相辉映,力求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 结语
总的来看,贵州等我国中西部山地型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沿海先发地区的模式及路径是不同的,其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关注重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作为我国中西部快速城镇化与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贵州正努力探索着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区”的新型发展之路。未来,贵州的新型城镇化要立足长远,持续坚持“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并重的策略,以双路径来合力实现贵州的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期望通过对贵州城镇化发展经验的持续探索,为国内同发展阶段、同类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M].徐绍史、胡祖才.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3
[2]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3]牛文元.中国特色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5]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科,2013,1:87-94.
[6]吴殿廷.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J].北华大学学报,2013,14(6):33-37.
[7]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工作方案.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6
[8]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6
作者简介:李欣(1980.11-),男,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论文作者:李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城镇化论文; 贵州论文; 山地论文; 特色论文; 城镇论文; 路径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