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迎霞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颈性眩晕为临床中常见的晕眩类疾病, 与颈椎关节、寰枢关节错缝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1],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目前颈性眩晕发生率的不断增长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断加重,现期待寻找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方案和手段治疗本病。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颈性眩晕做一综述。
关键词:颈性眩晕;解剖;诊断标准;发病机理;手法;治疗
Abstract: Neck vertigo is a common dizziness disease in clinic,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ympathetic nerve function disorder caused by joint joint of cervical spine and atlantoaxial joint. 1] ,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yet clear[ 2] And ...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vertigo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its impact on daily life has been increasing. It is now looking for safe, relia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and means to treat this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ervical vertigo in the ligh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Cervical vertigo diagnostic criteria Pathogenesis massage manipulation treatment
1前言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的特点。其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欲呕、呕吐、颈肩痛、耳鸣、失眠、黑朦、焦虑,甚至晕厥、猝倒等。颈性眩晕发病率约为17.3%, 以中老年患者居多, 其中女性多于男性[3]。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在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里“眩晕”肝肾亏虚、痰湿中阻,气血虚衰、七情内伤;风寒湿邪侵袭、长期劳损、筋骨受伤等内外因相互作用为本病发生发展之主要原因。
目前人们对于颈性眩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疾病,会更有利于它的诊断和治疗。下面本文就颈性眩晕的研究现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2发病机理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多样化,至今未有一明确统一的病因,这也正是临床上颈性眩晕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就其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2.1解剖学、生理学机制:
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其走形可分为目段,、横突段;该病多发于横突段,为直行段。这是一个骨性管道,多数情况发生于骨性结构的不稳定和增生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颈性眩晕。由于密集的神经分布在椎动脉的表面,且较为敏感,小关节增生和稳定性的下降可以刺激椎动脉伴行神经从而导致椎动脉的痉挛,供血不足以致眩晕的发作。
2.2压迫学说:
颈椎退变、钩椎关节及横突孔增生或椎周软组织的牵拉、痉挛、水肿等非骨性因素造成椎动脉压迫。
2.3神经刺激学说:
交感神经的分支与椎动脉一起进入第6颈椎的横突孔,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及其分支受到外伤、劳损、骨质增生、颈部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及颈椎失稳所引起的刺激时,椎动脉痉挛以致血流量减少,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4颈椎失稳:
当钩椎关节紊乱、增生会影响到两侧横突孔及周围软组织异常牵张和局部的炎症,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导致椎动脉供血障碍。颈椎曲度变化、寰枢关节不稳是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韧带结构破坏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椎动脉供血而引起眩晕。
2.5颈椎解剖学异常:
横突孔发育不良、颈椎分节不全、颈椎半椎体畸形、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出现等 [4]。
3诊断标准
3.1参照2008年4月全国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5]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
3.1.1眩晕症状与颈部活动有关,既往有过猝倒发作,颈枕部疼痛;
3.1.2伴有恶心、呕吐、明显出汗等交感神经激惹征;
3.1.3旋颈试验阳性;
3.1.4X线、CT、MRI检查表现有寰枢、寰齿关节不稳,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影像改变;
3.1.5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2段椎动脉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
3.1.6排除耳源性、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眩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眩晕程度眩晕轻重分级标准[6]
3.2.1轻度: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或景物之旋转感或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
3.2.2中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旋转或晃动感,但不影响生活或单纯头昏而影响活动,能坚持工作;
3.2.3重度: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或景物旋转感,头不能转动或单纯头昏、心烦意乱,难以胜任工作。
眩晕记分:无眩晕,记0分;眩晕轻度,记1分;眩晕中度,记2分;眩晕重度,记3分。
4颈性眩晕的治疗
4.1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是颈性眩晕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以控制病情为主,改善临床症状,有些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4.1.1药物治疗
4.1.1.1西药治疗
西药临床一般应用前庭神经镇静剂、抗胆碱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冠脉循环、降血脂的药物来改善颈性眩晕。陈永杰[7]采用西比灵联合乙呱立松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药。
4.1.1.2中药治疗
中药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颈性眩晕主要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予静滴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疗;口服养血清脑颗粒、补阳还五汤等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赵立军[8]应用葛根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38例,总有效率98%。
4.1.2针灸
顾氏[9]等人在临床上运用“止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60例,有效率为93.3%。主穴为额中线、人迎(双)、风池(双)随症配穴达到平眩止晕的目的。
4.1.3颈部定位摇头推拿法
患者均行颈部定位摇头推拿法对偏歪椎体棘突进行手法复位。术者先对病变部位松解按揉,以缓解痉挛,改善局部循环。然后术者站在患者身后,以一手拇指定位于偏歪或错位关节棘突后缘,一手托住下颌部,嘱患者头部前倾约15-25°,轻轻摇头,术者双手感受摇头所产生的旋转度,待患者颈部逐渐放松时借其旋转力稍发力将偏歪或错位的棘突向对侧复位,完毕,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此次借自然旋转力向反方向复位。患者治疗后做仰头锻炼,以辅助手法治疗。后期锻炼有利于巩固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1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3%[10]。
4.1.4压痛点强刺激推拿
①选取压痛点;②压痛点分布,项平面头上斜肌、头后小直肌、头夹肌、斜方肌附着点等;②操作方法为在拇指与食指的桡侧对捏位下用拇指尖端在压痛点上做滑动按压,力量达到病变的肌肉深层。操作中滑动方向应与肌肉等组织的走向垂直。每一压痛点手法治疗约30s,直至所有压痛点推拿完毕,整个过程约20min[11]。李氏等[12]人运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0例,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有效率为93.3%。
4.1.5物理疗法
中频直流电治疗仪、颈椎牵引等。
4.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原则: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保守治疗无效时,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杨永超[13]采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患者,通过激光气化病变椎间盘髓核,降低盘内压力,缓解其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激光本身的热量可扩张血管,改善血供,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5展望
颈性眩晕易反复发作,中西医治疗颈性眩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手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首选,将中医精华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临床上要求我们严格掌握适应症、规范操作,在未来的临床与科研实践中继续进一步探索,力求完美。
参考文献:
[1]张明才, 石印玉, 陈东煜, 等.颈椎病患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临床诊治价值的研究[J].中国骨伤, 2016, 29 (10) :898-902.
[2]赖晓敏, 翁阳华, 李忠辉, 等.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7, 28 (7) :1087-1089.
[3]刘麒麟.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4]石蕴鹏,杨光富.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6):81.
[5]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7.
[6]李迎真,吕静,韩纪琴,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水田.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26
[7]陈永杰.西比灵联合乙呱立松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08, 29(6):673-674.
[8]赵立军.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症3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 17:26-27.
[9]止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顾春蕾 廖永芳 宋红 陈向东 陈学军 朱思刚 刘文波 戴嘉庆 贵州医药2015年6月第39卷第6期 536-538
[10]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5.22(5期):8-10 定位摇头推拿疗法治疗颈源性头晕316例临床研究 管恩福 刘彦璐 李绍旦 刘毅 曹科 王文明
[11] 李锦恒,何民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颈性头痛35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2):30.
[12]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李锦恒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0月 第31卷10期(总第273期)
[13]杨永超.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 :236-237.
论文作者:任迎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动脉论文; 颈椎论文; 压痛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疗效论文; 手法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