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诚 谢晓鹏 王健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200)
摘要:象征,在文学理论上,其含义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也可以简单地说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象征不仅属于文学语言艺术,还属于视听造型艺术,也就是说它也可以作为电影电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凝聚着一种特质:表现现实又超越现实,带有跨时空性。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有言:“象征在本质上是相关的或模棱两可”。象征化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二相性”,我对二相性的理解就是二相即外相和内相,外相是实在的小数量的具体物象,带有一元化的确定性与表征明显的直接性;内相是想象的观念意象,是带有多元化的模糊性与寓意潜在的间接性。本文通过电影《浪潮》对象征有了更加深层的解读和认知。
关键词:《浪潮》;象征;
象征,在文学理论上,其含义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也可以简单地说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象征不仅属于文学语言艺术,还属于视听造型艺术,也就是说它也可以作为电影电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凝聚着一种特质:表现现实又超越现实,带有跨时空性。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有言:“象征在本质上是相关的或模棱两可”。象征化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二相性”,我对二相性的理解就是二相即外相和内相,外相是实在的小数量的具体物象,带有一元化的确定性与表征明显的直接性;内相是想象的观念意象,是带有多元化的模糊性与寓意潜在的间接性。
《浪潮》改编于真实的故事。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一位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做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浪潮”这个极权组织提供了“平等”的幻象,它让他的成员们觉得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他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影片中有一个叫“ 蒂姆”的角色。他是富家子,但家庭缺少温暖,一直渴望融入集体摆脱孤独。“浪潮”成立后,他第一个响应“平等”的感召,把自己的名牌球衣球鞋全都烧掉了。通过这个集体,他感觉渺小的自我被放大了,自我价值也被提升了,他变得越来越狂热,也越来越偏执。他一改平时的懦弱形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喷绘“浪潮”的标志。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首先“蒂姆”这个人本身就代表和象征了社会上那些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的人群,他平时的懦弱也并非真正的懦弱,这只是一种在他看来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因为懦弱所以容易被忽视,因为被忽视所以不会成为焦点,不会成为焦点就避免了很多的是非,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引起矛盾,甚至引起动荡,在这里我想起中国有一句俗话,“不发声的狗越是凶恶的狗”,可能用在这里不是那么的恰当,但是那些不起眼的人做起事来往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蒂姆也亲身证明了这一点,身为富家子弟的他在参与到浪潮以后烧掉自己的名牌球衣球鞋,而这些球衣球鞋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了那些没有爱的给予,象征那些看似华丽却给不了人温暖的东西,象征了一种自我的束缚,而蒂姆烧掉这些东西的行为也是一种他宣告告别沉默告别受欺凌,找到自我存在意义的象征。然而,当这样一个人奉献出全部身心,并从中赢得了别人的赞许,却突然发现这只是一场教学的骗局时,他一下子就崩溃了。他无法接受“浪潮”被解散,掏出手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吞枪自杀了。从这一情节中也可看出人性之恶之脆弱永无终结,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暴君,每个人都是独裁的种子,一不小心就遍地开满恶之花,
影片末尾,这堂政治课的教师文格尔,也就是“浪潮”的元首,像一个复活的希特勒,发表了一通疯狂的政治演讲,他在台上振臂高呼,台下的学生如痴如醉。而他的那套说辞,完全是新左派的立场,反对全球化,指责“贫富不均”是真正的恐怖主义。《浪潮》的悲哀所在是作为“服从者 ”的学生,而不是作为“独裁者”的老师,浪潮成员排斥外来者,标榜团结和鼓吹集体,是否伤害和影响到他人早已不重要。历史证明,单干成不了气候,只有无意识的盲动才最可怕,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满腔热情、全心投入到浪潮的活动,当浪头粉碎、浪花破灭的一刻对他们来说是残酷的,所以,电影里那对很酷的父母说得好,每个人都不应被告知底线,而应自己发现自己的底线。
论文作者:郑佳诚,谢晓鹏,王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浪潮论文; 象征论文; 外相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事物论文; 黑格尔论文; 二相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