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_思维品质论文

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_思维品质论文

试论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试论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能水平以及现实教育环境,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the personal conefficient)”,即所有的科学知识以至所有的人类知识,根本上都是个体精神活动的产物。通俗的表述,就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都有修正、补充、完善、发展的空间。波兰尼的知识理论为我们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与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相比[2],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以本(课本)为本”、“忠于教材”,“抓纲务本”,学生要“亲其师,信其道”,其结果,学生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惰性心态,不敢怀疑,更不敢批判。对于称做科学的定理、原理、公理、定义、规则、结论等等,更是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几乎成了“圣旨”,教师成了宣读圣旨的“钦差”,学生甘为俯首听命的臣民。这就是教师们普遍反映的现在教学中总是“启而不发”的根本原因。总体上说,我国现行教育具有“奴化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听话型”的,不信你想一想周围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吧!品德教育仅仅是听话教育。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中,美国独领风骚。从1901年至今,获奖的化学家共有138名,美国占有51名[3],我国过去一直批评美国的教育制度,而我国建国已五十多年了,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据权威人士预测,中国再过20多年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与我国的国际形象多么不相适应!反思我国50多年的教育历史,除客观原因外,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我国长期注重求同思维,反对求异思维,更不敢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2 形成批判思维的意义

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由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的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批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规则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也是创新思维的最集中的表现。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造力决定我国发展进程,决定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综合国力,而创造力源于批判能力。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发现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任何规律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为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例如,“水火不相容”——不一定,2000年悉尼奥运会引燃火炬不是在水中吗?“心无二用”——不一定,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几件事。

3 形成批判思维的障碍

思维定势是形成批判思维的大敌,“定势”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从众模式

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传统的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1)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2)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跟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评价为准,如“三人成虎”、“旁观者清”。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三人不一定成虎。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结果是个性的自灭。自信属于理念、信念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的暗示。如果你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你永远是一个失败者。自卑是形成批判思维的大敌,自卑意味着自毁。

3.2 “经典”思维模式

“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发展性是科学的本质。应从“经典”中吸收其观点、方法,排除糟粕,伟人、名人的一些思想、观点都有针对性、历史的局限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对待“经典”的正确态度。

3.3 因果思维模式

传统思维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近,这是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开始。如,哥白尼通过地图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了“日心说”;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4 非此即彼、非甲即乙的二值思维模式

它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思维模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惟一的判断方式、形成定势,就会局限思考、影响批判思维形成。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

4 形成批判思维的环境

加强化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化学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批判的历史。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因袭陈旧的观念,缺乏批判精神,就会阻碍科学的前进,限制人们在科学发展上可能达到的高度。例如,普利斯特里、舍勒发现了氧气,但受“燃素说”的定势,不能对燃烧本质作出正确的解释,而瓦拉锡敢于推翻错误的“燃素说”,借用氧的发现独创了“氧化理论”,所以恩格斯说“真正制氧气的还是拉瓦锡,而不是那两个人(指普、舍),因为他们只是制出氧气,但甚至不知道自己制出的是什么”。

再如,首届(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范特霍夫,第一次提出碳分子的正四面体构型时,遭到德国有机化学权威柯尔比的冷遇,被认为是奇谈怪论,但经过辩证,在事实和论据面前,柯尔比非常赞赏这位年轻的学者,并成为莫逆。范特霍夫重科学,不崇尚权威,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批判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形成。《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从“搬运型”向“批判型”过渡,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教学中要有教师自己的独特风格,对各类问题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才相信你有批判能力,授课时有自己观点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

教学民主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大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甚至“奇谈怪论”。教学专制是教师专制的反映,是教师陈旧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专制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更不会造就创新型人才。

5 形成批判思维的视角

5.1 挑战自我

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挑战自我。20多年前,电影全才伍迪·艾伦导演一部电影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他本人更是一手包办了这部电影的监制、编剧、导演、男主角。可是,伍迪·艾伦并没有去好莱坞领奖,因为他坚信“成功是挑战自我,不需要打败别人去证明”。一位哲人说:成功就是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

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反思:(1)回答问题出现错误,要让学生自己纠错,自我评价;(2)作业和考试的错题,要求学生写出错题分析;(3)收集错题,间断式温习。(4)改革教学形式。拉网式复习中要让学生经常反思自己以前的错误认识。

5.2 挑战同学

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相互评论。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反思,后组织学生之间讨论,在思辩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之间智能差距较小,挑战同学容易获得成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信心。

5.3 挑战教师

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经师”,普遍“缄默的”认为:“教师肯定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正确”,年龄越小这种心理倾向越浓,因此挑战教师须具备一定勇气。我的做法是:第一步,发动学生指出我在板书时笔误,如错别字(熔——溶——容,除净——除尽,蓝——兰等),漏写↑、↓等符号,错条件(高温——点燃——Δ),并给予鼓励。第二步,每节课留给学生5——10分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包括批判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与小结。第三步,对于疑难问题,我提供一种观点或解法,鼓励学生补充或提出相反观点或更优的解法。当然,学生挑战教师的过程中,为了展示自我,难免提一些可笑的或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切忌发脾气或不屑一顾,这样都会影响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5.4 挑战教材(权威)

教材及相应的各类参考资料,都是由专家、学者反复提炼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材和参考书在学生眼里是至高无尚的,学生向它们挑战,需要胆识过人。其实,无论是教材还是参考书都是人编著的,都包含着个体知识和缄默知识,都要随认识的深入不断修正、发展,特别是试用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更多,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迷信教材,用批判的观点去研究教材,然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材的编写规律决定了它周期长,知识和观念更新慢,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即教材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原来正确的结论现在看来可能不科学了。例如,教材关于氢气用途之一是充氢气球,但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现在已不再使用氢气球了,而用氦气球,如果教材、资料中还出现氢气球之类的问题,就明显落伍了。再如,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含铝量多,使儿童智力低下,老年人易患痴呆症,所以,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但是,《化学》新教材关于铝及铝的化合物用途中还有“食品、饮料的包装,……胃舒平用来治疗胃病”等内容,这显然不妥。

5.5 挑战化学问题

挑战中考、高考题。研究考试题你会发现,有些中考题、高考题不严密,例如中学化学试题有关氮氧化物计算几乎都忽略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转化问题,无氟冰箱中“氟”被误认为氟元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编拟或引导学生编拟适量化学问题创设特殊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1)错题。如缺条件的、条件过多的、条件引起歧义的、甚至是数据明显有错误的题。这些错题能培养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在复杂的情境中锻炼批判思维能力。(2)答案不确定的题。这类题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3)学生自己出题。这能激发学生主动挑战自我,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6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6.1 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即掌握书本知识是形成批判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批判,也不会有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反对两个极端:一是全盘否定,二是全盘肯定。实际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对学生双基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高,应该说批判能力是所有能力中的最高层次,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知道批判什么。没有扎实的、全面的、复合型双基知识,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可能形成批判思维能力。

6.2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接受——反思——批判——创新”的过程,任何时候,只要超越了学生的认识限度,都会欲速则不达。在中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低层次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不指望在知识有限的中学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刻批判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铺垫”,“让学生跳起来能容易摘下桃子”,否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会挫伤学生形成批判思维的积极性。

6.3 批判不是“反判”

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发展,而反判则是一种逆反心理,是一种全盘否定的错误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弄清楚“批判”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批判与反叛的本质区别,切莫把学生引入误区。

21世纪世界竞争将更加残酷,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具有较强批判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化学教学中着力培育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