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文化创意旅游:一个亟待学术关照的研究领域 *——基于2001-2017年文献回顾与探讨
张舒宁,李勇泉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 文化创意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热点问题,是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近些年逐渐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迄今国内尚未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整体性研究。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Ⅲ对2001—2017年间国内所发表的文化创意旅游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厘清其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并基于研究热点,对照国外权威期刊的相关研究,从6个研究方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文创产品等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旅游文创产品系统分为事件型、演艺性型、节庆型、观光型、展示型、园区型、工艺型、体验型、商品型九大类型;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偏向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宏观层面研究,国外侧重于游客视角出发的微观层面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大多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最后,从4个方面探讨国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业界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文化创意旅游;文献综述;CiteSpace;文化创意
0引言
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是现今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纵观近20年来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蓬勃发展,及其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无疑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手段,对延长旅游产业链、强化知名度、整合资源利用、带动人口就业、促进地区转型、经济复苏等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文化创意旅游比传统文化旅游更具有目的地潜力,能够给予美学价值、生产、消费及快速创新新产品[1]。文化创意旅游能够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缓解环境过度依赖、物质要素过度投入、旅游深层次开发能够起到改善作用。旅游产业已经迈入以文化创意驱动为主导的新阶段,进入了以软实力为主的竞争阶段[2]。文化创意旅游是从大众文化旅游连续复制出发的一条逃避路线,能够提供更多和真实的东道主接触并共同创作的体验[3]。对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优秀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作用。作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新方向,各地文化创意旅游以不同形式迸发。比如,知名的北京798艺术区,以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形成文化艺术的空间集聚地,发展为北京旅游新地标。张艺谋打造的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为丽江、武夷山、桂林等地旅游业发展、就业环境改善、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带来新契机。
在理论界,文化创意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系统且有规律的整理。国内文章大多是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现状描述和发展对策推论,也有对个案进行演绎分析,还有的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意义、价值思考研究,有的为碎片知识的空想性观点。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方面缺乏深度,研究成果理论贡献不高。目前,文化创意旅游缺乏科学、全面、系统性研究,导致无法对该领域研究进程、研究现状进行科学把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理论发展,阻碍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该领域亟待深入探究。
脑缺血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急性期,脑组织缺血缺氧促使炎症细胞激活及小分子炎症介质如炎症细胞因子和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上调,导致急性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损伤;在亚急性和慢性期,脑缺血炎症导致脑组织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凋亡和脑组织萎缩等。这些过程均伴有神经功能的损伤。
本研究基于2001—2017年文化创意旅游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Ⅲ)并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对国内文献样本进行数据挖掘和文献计量分析,把握其研究热点问题,掌握领域研究状况。并对国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分析和评述,以国外研究作为辅助对比,从而揭示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思想体系及内涵。以期较为客观、完整地展示研究的基本图景,深化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理解,丰富旅游学术研究体系,为业界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当天,BVLGARI 酒店现场展出了“My Precious”臻宝奶瓶。TA有个可爱的中文昵称“小Q瓶”,特邀日本知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操刀设计,外形MINI可爱,难怪自2017年12月登陆日本市场之后很快销售一空。当然除了是颜值担当,小Q瓶实力也是不凡。它沿用了贝亲王牌的自然实感奶嘴,让宝宝们更好地实现母乳与奶瓶喂养间的转换,让喂奶也变得时尚拉风。活动现场已有不少爸妈被小Q瓶瞬间圈粉,希望为自己的宝宝选购。
1“文化创意旅游”的文献统计分析
1.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中文文献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文化创意旅游”“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创意”为主题检索词,年限为2001—2017年,检索出文献共1 903篇,对会议、报纸、年鉴、硕博士论文、征稿通知等数据进行筛选后得到有效期刊论文为587篇,数据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外文文献依托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tourism+culture creativ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排除非相关论文,筛选后论文数量为219篇。尽管在检索时全部选中,也无法排除遗漏其他刊文载体的文章。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精准扶贫”等政策导向,学界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日益关注,而依靠产业规模扩建与设施配套完善早已不适应旅游时代发展新形势,而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愈加成为乡村旅游转型路径。国外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早于国内,其原创力较高、产业链较完善,主要表现为创意村镇、创意庄园、创意农场等。对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其发展现状、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赵华和于静[35]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究中国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途径。苗润莲等[36]认为创意农业是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并以密云县为例提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原则。韩远彬[37]基于浙江欠发达地区丽水市生态观光农业现状分析,提出生态观光农业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发展模式方面,孙洁[38]通过对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文化创意村镇建设剖析,归纳分析出5类文化创意村镇发展模式。石美玉等[39]探究了“创意农业旅游”“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乡村艺术旅游”3种典型的乡村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于莉[40]探究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李学鑫[41]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从多视角深刻研究了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Lee等[42]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在文化创意改造中发挥作用,重点提出了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学界对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研究大多停留在产业融合的表层现状探讨、开发模式归纳总结层面,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创意发展建议缺乏实操性及方向性,对于深层次的发展路径及形成机理缺少系统研究。
1.2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及提炼,在某一领域文献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2]。运用CiteSpaceⅢ对文化创意旅游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2)。圆环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正相关,圆环越大,说明该相关内容主题为研究热点,而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其共现关系。图谱中,文化创意产业列于最前,我国的文化创意旅游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创意旅游、旅游产业、产业融合逐渐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由聚类结果可以得出,目前学者主要围绕产业融合、新兴热点研究对象、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旅游地及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根据文化创意旅游阶段热点关键词可看出(见表2),2001—2007年是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初步探索阶段,尝试着从文化创意角度研究旅游业;2008—2013年开始有学者关注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渐将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等作为研究重点。在此阶段,学界首次将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自2012年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发布民族旅游发展条例,从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旅游开发,学者无疑将关注点聚焦于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研究。2014年至今,文化创意旅游得到学界更广泛关注,随着全国文化创意型旅游地的逐步兴起,学者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对旅游地、旅游产品进行研究,而随着国家政策中“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多次提及,乡村旅游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体来看,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紧随国家政策,与正在兴起的旅游现象相一致。
相对于目前对“修昔底德陷阱”主要从体系层次来分析战争原因,将之归因于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权力转移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雅典和斯巴达间战争的复杂成因进行了多层次分析,主要涉及国际体系、国家与个体三个层次。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图 1 2001— 2017年国内文化创意旅游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1.3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是评价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5]。文化创意旅游在国内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晚,进入学者视野时间较短,目前发表在高级别刊物的文献数量较少,且被引频次高的大多为早期研究文献(见表1)。其中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多来自于旅游学刊,目前被引频次超过100的只有1篇,是赵玉宗等[6]学者发表在旅游学刊的《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是目前文化创意旅游研究中较具影响力的文章。文章分析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和要素,并基于生产与消费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是该领域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从前50篇高被引文献分析来看,被引文献大多是对产业融合、形成路径、发展模式、对策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尚处在宏观层面。
表 1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高被引文献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1.4研究热点词分析
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年度文献数据绘制文化创意旅游文献分布曲线图。从时间来看,国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始于2001年,刘建最初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如何重视及有效运用文化创意进行了探讨[4],随后不少学者相继研究该领域。由图1可看出,文化创意旅游领域研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根据文献数量进行年度分布划分:2001—2007年,共13篇,发文量极少,为萌芽期;2008—2013年,累计157篇,每年发文量逐步增长,为蓄势期;2014—2017年,达到417篇以上,文献量快速增加,为发展期。通过检索发现,文化创意旅游属于新兴研究领域,不断有学者涉足进行研究,未来也将继续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图 2文化创意旅游关键词共现聚类图
针对非线性误差模型进行结构误差辨识时的不足,本文将建立线性化误差模型,辨识出托架结构误差,并进行误差补偿,将线性化误差模型的结构误差辨识结果分别与非线性化误差模型辨识出的结构误差和给定结构误差进行对比,验证线性化误差模型的有效性。线性化误差模型不考虑微分旋转矩阵中的二阶项和三阶项,将微分旋转矩阵线性化为仅包含一阶项的矩阵,带入误差分析中建立误差模型。建立线性化误差模型时的坐标系设定与托架运动学反解时的坐标系设定相同。
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2]。针对产学合作下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课程改革。
表 2文化创意旅游阶段热点关键词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2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及特征
国外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见表3),Richards[13]最早于2000年提出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将文化创意旅游看作文化旅游的延伸,并从游客角度进行定义,认为文化创意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型旅游,对游客而言更侧重于自我感知和学习体验过程,具有较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意旅游新西兰项目将其定义为持续的旅游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联盟定义为提供给游客接触当地文化的创意旅游地。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创意旅游应是从游客角度出发的参与度高、与当地文化紧密接触、亲身体验创意性活动的过程。
国内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关注较晚,厉无畏等[14]基于产业视角,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重塑旅游产业的体系。周钧和冯学钢[15]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项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创意性互动的旅游产品。国内学界定义侧重于从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成效、资源整合来研究,偏向于宏观整体把握。
目前,学界对文化创意旅游没有统一的概念,部分学者从旅游者、产业融合、产品开发、旅游发展模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定义。但总体而言,文化创意旅游可定义为运用创意产业思维和发展模式对传统文化活化和重塑的新兴旅游业态。文化创意旅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内涵特征:(1)文化创意旅游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融合的结果。(2)文化是前提和基础,文化创意旅游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保护式挖掘和开发。(3)创意是思维手段,文化创意旅游更注重智力支持、知识创新、智能输出、原创设计与科技导入。(4)旅游者在文化创意旅游过程中更侧重参与个性化体验、主动学习、激发潜能、互动共鸣。
表 3部分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
资料来源:根据学术文献、官网整理所得。
3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内容
旅游文创产品的定位及开发在于如何运用创意手段突显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同时达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等多重目的。在旅游文创产品研究中,学者基于案例地现状及资源条件,提出相应的产品开发策略。本研究将文献提及的旅游文创产品提炼出事件型、演艺性型、节庆型、观光型、展示型、园区型、工艺型、体验型、商品型九大类别(见表4)。
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图 3文化创意旅游国内外学界研究脉络
田诗快言快语地插话进来:“好了,好了,悄悄话一会进屋说去吧。来,姐夫,听姐说你还把我的那根发丝拈走了去研究去了。还给我——”田诗调皮地伸出了手。
3.1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结果,早期国内学者主要从产业融合的价值意义、融合现状、融合效果及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研究。王振如和钱静[8]以北京为例对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价值、结构特点、主要区域及类型进行探讨。张建[20]基于产业融合视角首次阐明都市创意空间是都市旅游“中心地”,并提出都市创意旅游发展对策。杨永超[19]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中的文化消费作用机制,发现产业融合出现延伸型、渗透型和整合型3种模式。荆艳峰[21]分析了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路径和发展模式,并提出影视演艺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商业文化、创意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为与旅游业集成的入手点。袁俊和张萌[22]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利用游客网络点评数据对中国7个城市文化创意园区与旅游业融合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张玉蓉等[23]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市场资源、消费偏好、融合环境等产业融合要素与融合创新度及产业竞争力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来探究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效果。程乾和方琳[24]基于生态位视角的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16个城市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位大小,研究发现生态位理论可以反映各个城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大小。
3.2文化创意旅游热点研究对象
3.2.1 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研究
由于目前学术界未有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内容的具体分类,因此本研究根据CiteSpaceⅢ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出2001-2017年研究热点问题,并从6个研究热点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文献探讨,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文化创意旅游热点研究对象、旅游文创产品研究、文化创意型旅游地相关研究、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路径研究、文化创意旅游其他相关研究。
民族地区发展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是研究的焦点问题,民族旅游发展一直是旅游研究热点,运用文化创意手段能够促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大多是在产业融合、产品开发、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则处于现状分析及提供对策建议层面。尹贻梅和鲁明勇[9]首次强调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民族地区旅游创意产业应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并以张家界为例进行了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的理论探讨。随后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王兆峰、杨琴[25]在产权理论视角下从文化旅游创意的创造、开发、营销和消费等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研究产权保护的重点和机理。张海燕和王忠云[26]从技术进步视角出发研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吴海伦[27]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需要从旅游资源转化、旅游价值创造、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化以及旅游创意环境营造等方面投入来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梁爱文[28]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三维路径。王兆峰[29]以湘西凤凰县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商业模式及其特征。周彬等[30]针对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六大建议及对策。姚旻[31]以贵州为例提出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动力机制及开发对策。张小林等[32]、宋河有[33]、卢世菊[34]分别以湘西德夯苗族、蒙古族,湖北武陵山区为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链延伸进行研究。
3.2.2 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相关研究
本文使用文献计量统计方法,运用CiteSpaceⅢ可视化工具对国内文化创意旅游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通过绘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文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高被引文献表等,提炼文化创意旅游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把握研究进程、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
3.3旅游文创产品研究
旅游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由于创意资源的可持续性,促使旅游业发展有形产品,创造力使得供应商能够相对快速地生产文化创意产品[43]。张玉蓉[44]认为旅游文创产品区别于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之处在于其新颖、独特、互动、渗透力强,并富有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创意旅游价值。对于旅游文创产品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某种类型产品现状分析、产品开发及策略探讨。粟娟[45]首次将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进行分类,并基于RMP 模式,利用“触媒效用” 对事件型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学界基于各类旅游文创产品特点提出较多开发策略,总体包括:完善本地政策环境、完善创意人才环境、培育创意生活环境、营造法律环境、增强产权保护、优化旅游创业平台[32]、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发基地[44]、提炼文化符号融入本土特色、注重品牌形象塑造[46]、注重体验性与时代性[47]等。
国外对该领域研究早于国内。国外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源于创意经济的发展,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西方理论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其中,创意产业在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16],学界强调创意产业对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作用[8,19-20]。旅游业不断吸纳创意产业资源与手段形成了文化创意旅游,得到国外学者关注。而国内的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源于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早期为各地萌芽出的文化旅游创意形式。虽然在国内“文化产业”政策出现较早,但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才作为新的分类首次出现。国内研究源于对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产物的关注,之后才系统地进行研究。国内外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国外是以游客体验视角研究为主,涉及到的创意城市、旅游文创政策和开发模式都与其国家整体产业发展、创意城市兴起相关;而国内最初是对产业融合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以热点旅游地和宏观政策为切入点(如图3所示)。
表 4潜在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4文化创意型旅游地相关研究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的综合体现,其载体表现多元。国外文化创意型旅游地兴起源于创意城市发展,国内以旅游文创园区为代表。国外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地的研究更多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注重游客体验程度;而国内的研究更偏向于从宏观产业视角出发对园区实际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从游客体验视角看,Prentice等[56]从不同尺度研究了工业遗产公园的游客体验及其影响因素。Pappalepore等[57]采用访谈法以东伦敦为例,研究了创意城市地区游客的动机、经验、感知价值和意图。Miguel[58]认为旅游是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Tan等[59]通过对游客深度访谈和观察,探讨了“创意旅游”中“创造力”的本质及游客创意体验模式。Chen等[60]通过现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了台北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游客忠诚度的决定因素。Tan等[61]采用Q方法对游客进行抽样访谈,揭示游客对旅游景点创意体验的看法。从发展模式视角看,郑斌等[7]基于“ 一站式体验” 视角,分析了旅游文创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Zhang[62]利用语义本体论分析方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地理属性、特征等构成要素。李山石和刘家明[63]、李红梅等[64]分别以南锣鼓巷、淄博市周村为例基于文化创意视角对历史街区再生策略进行探讨。张梅青和张蕾[65]借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及理论研究了社区交融互动模式,李杨和邵长斌[66]通过对台湾文创园区成功经验分析,提出大陆发展旅游文创园区启示与建议。
3.5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路径研究
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是该领域研究较为广泛的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以案例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主题开发、生命周期、市场浮动、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并对开发路径及发展模式进行研究。Richards[3]系统地分析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价值,并提出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冯学钢和于秋阳[67]界定旅游创意产业的概念,通过创意产业对旅游发展的借鉴与推动,分析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途径。张玉蓉、张玉玲[68]对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进行概念界定,并分析重庆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现状问题,从政府支持力、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市场体系4方面进行发展路径研究。Greenwood等[69]分析了澳门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创意手段出发提出发展的创新性模式。李勇等[70]对旅游创意产业的作用和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并基于吉林省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探索发展重点路径。郑向敏等[71]研究了海峡两岸郑成功主题旅游开发的模式及对策。Pera[72]利用实证研究分析了在线旅游评论,研究发现讲故事行为激发了“客户喜悦”的反应,是旅游业中强大的共同创意行为。Wattanacharoensil和Sakdiyakorn[73]通过采用旅游目的地准备指标的环境扫描、对社区领导人看法的半结构化访谈来审查泰国创意旅游目的地浮动市场,确定在特定浮动中促进和阻碍创意旅游的因素,并提出解决路径。
3.6其他文化创意旅游相关研究
政策方面。Lee J和Lee H[74]通过AHP方法来确定韩国创意旅游业的政策重点,认为AHP方法很好地适用于确定旅游业政策的优先事项。Diassardinha等学者[75]以葡萄牙的阿尔克瓦地区为例,采访38个旅游和遗产部门人员,分析创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Chang和 Yunhuan[76]研究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动力。Schuckert[77]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政策内容和政府机构的分析,探究泰国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对创意旅游的影响。企业方面。Liu[78]对434个台湾文创业者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卢静怡[79]以浙江省文化创意旅游企业为例,研究了旅游文创企业人力资本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除上述研究方面外,张纯等[80]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通过质性访谈和小样本问卷调查研究了地方创意环境与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曾琪洁等[81]以上海世博会为例,采用抽样问卷方法分析了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及差异性。Ali等[82]通过对296名创意游客调查,研究在文化创意旅游中体验对记忆的影响。
4讨论
文化创意旅游是产业融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文献计量的视角出发对2001-2017年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回顾,以系统把握目前学术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本文从4个方面对国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1)文化创意旅游定义。目前为止,国内对于文化创意旅游尚未有权威且统一的定义。早期学者将文化创意旅游定义为一种产业链或是一种旅游产品,也逐渐有学者从文化创意旅游特征与发展模式出发进行定义。国内广泛认同的是厉无畏提出的文化创意旅游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重塑的旅游产业体系。但定义过程中容易忽略了旅游者的感知与特点。而国外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多从旅游者的创意体验与互动学习出发。因此,国内在对于文化创意旅游定义时应考虑文化创意旅游特点、发展模式、旅游者3方面。
(2)摆脱价值讨论、资源现状分析,开展多方向研究。纵观2001-2017年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较少有文章发表于高级别期刊,主要因为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不够深刻,大多停留于较浅层面,且文化创意旅游数据、资料较少且获取难度大,给研究造成一定困难。国内大部分学者是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价值意义探讨、案例地的资源现状分析、开发的具体建议及对策研究。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作用,学界逐渐关注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与乡村旅游研究,但研究仍从产业融合视角分析案例地的现状对策,研究主体、研究视角与研究层面较为单一。学界对于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管理模式与作用机制、旅游文化创意与社区营造、文化创意旅游营销手段、旅游文创产品体系与创新路径、创意旅游者特征与动机偏好等研究十分缺乏。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发展期,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可挖掘。
(3)研究方法单一,缺乏量化研究。国内对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偏向于质性研究,比较侧重于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多为学者个人主观归纳总结与建议启示,少部分以SWOT与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且大部分还存在浅显的现状资源概括、现象总结,缺乏理论贡献,难以提出深层次、高实操性的研究结论,科学性、权威性有待考证。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中少数学者运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国外多采用实证方法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研究。所以在未来研究中,应多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注重跨学科结合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想到了这些,易非一个人去项目地址看了看,没想到这样一个小户型也能看到河,易非站在阳台边,看到永南河白浪奔涌,她再也没能遏制住想起爸爸和他未建完的房子。房子已建好,配套设施正在完备,易非一低头,看到楼下工人正在搬树栽花,而河对岸有风吹过来,河边的意杨次第低了头,又次第仰了头。一阵风起,裹挟着青草的气息向易非涌来,“好凉快啊!”易非伸出头去,风柔柔地吹着,轻轻掀起她脖颈后的长发,一波又一波地舞动着。那一刻,易非的心,被柔软地打动了:多么温柔而善解人意的风啊。
(4)扩大研究对象,多从旅游者视角进行研究。旅游者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王凯最早关注文化创意旅游者的心理变化。其次是2012年曾琪洁对文化创意旅游者需求及差异进行了分析。2014年淳伟德和欧阳艳梅[83]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探究了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除此之外,很少有学者从旅游者视角进行研究。在研究进展中发现,国外侧重于研究创意旅游者的特征、体验和动机等。今后研究应多关注文化创意旅游者,包括创意旅游者特征与类型、行为与需求、体验与互动、地方认同与情感依恋等。
(1)设计了电梯曳引机的行星减速器,在同时满足传动比条件、同心条件、装配条件以及邻接条件的前提下确定了行星轮系的各齿轮齿数。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G, WILSON J.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 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209-1223.
[2] KOREZVIDE R.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by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how far is slovenia?[J]. Iiass innovative issues & approaches in social sciences,2013,6(1):77-102.
[3] RICHARDS G. 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4):1225-1253.
[4] 刘建. 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2):77-80.
[5] 丁佐奇, 郑晓南, 吴晓明. 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6] 赵玉宗, 潘永涛, 范英杰, 等. 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 旅游学刊,2010,25(3):69-76.
[7] 郑斌, 刘家明, 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2008,23(9):49-53.
[8] 王振如, 钱静. 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0(8):14-18.
[9] 尹贻梅, 鲁明勇. 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3):42-48.
[10] 刘艳兰. 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105-106.
[11] 王凯, 唐承财, 刘家明.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11,26(9):36-44.
[12] 王云才. 犯罪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0):107-114.
[13] RICHARDS G. 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0,25(1):9-17.
[14]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 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 旅游科学,2007,21(6):1-5.
[15] 周钧, 冯学钢. 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94-397.
[16] 方澜. 试论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 商业时代,2010(19):115-116.
[17] 李庆雷. 旅游创意:缘起、内涵与特征[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1):26-33.
[18] 尹贻梅. 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旅游学刊,2014,29(3):9-10.
[19] 杨永超.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 学术交流,2013(8):208-211.
[20] 张建. 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 旅游论坛,2009,2(1):76-81.
[21] 荆艳峰.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模式研究[J]. 学术论坛,2012,35(1):74-76.
[22] 袁俊, 张萌.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效果的地区对比:基于网络评论的内容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6):119-127.
[23] 张玉蓉, 鲁皓, 张玉玲. 产业融合视域下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5(2):75-79.
[24] 程乾, 方琳. 生态位视角下长三角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J]. 经济地理,2015,35(7):183-189.
[25] 王兆峰, 杨琴. 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5):99-104.
[26] 张海燕, 王忠云. 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6):85-90.
[27] 吴海伦. 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1):92-96.
[28] 梁爱文.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三维路径: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66-71.
[29] 王兆峰.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93-101.
[30] 周彬, 钟林生, 孙琨, 等. 青海省民族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192-196.
[31] 姚旻.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创意开发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2,33(6):99-104.
[32] 张小林, 孙玮, 刘兰.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6-159.
[33] 宋河有. 创意旅游开发视角下草原非物质文化产业链延伸研究:以蒙古族“男儿三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9):153-157.
[34] 卢世菊. 湖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3):333-336.
[35] 赵华, 于静.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2015(4):50-55.
[36] 苗润莲, 时艳琴, 李梅. 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J]. 农学学报,2011,1(11):65-68.
[37] 韩远彬. 欠发达地区生态观光农业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浙江丽水市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19-421.
[38] 孙洁.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创意村镇的实践模式及启示[J]. 天津社会科学,2014(5):87-90.
[39] 石美玉, 叶晓, 尹贻梅. 京津冀乡村地区创意旅游发展探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3):112-117.
[40] 于莉. 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 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41] 李学鑫. 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1011-1017.
[42] LEE A H J, WALL G, KOVACS J F. Creative food clusters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place branding: culinary tourism initiatives in Stratford and Muskoka, Ontario, Cana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5,39:133-144.
[43] RICHARDS G, WILSON J.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 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209-1223.
[44] 张玉蓉, 郑涛. 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J]. 江苏商论,2011(1):147-149.
[45] 粟娟. 基于RMP的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40-943.
[46] 申冰. 洛阳地域性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3):20-23.
[47] 朱琳. 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8-9.
[48] 王兆峰. 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2):88-92.
[49] 潘璠. 唐服饰文化的旅游创意研究[J]. 人文地理,2012,27(5):140-142.
[50] 赵海荣, 李伟.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大同市花塔村为例[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3):77-81.
[51] 丁兰华.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无锡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 现代商业,2014(34):69-70.
[52] 董观志. 主题公园发展的战略性趋势研究[J]. 人文地理,2005(2):43-46.
[53] 王慧君. 文化创意旅游视域下的新疆旅游发展对策[J].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06-111.
[54] 王联英.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 海峡科学,2013(12):74-76.
[55] 王宙川.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的湖南旅游产品分析:以长沙特色“农家乐”为例[J]. 现代装饰(理论),2016(9):246-247.
[56] PRENTICE R C, WITT S F, HAMER C. Tourism a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heritage park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24.
[57] PAPPALEPORE I, MAITLAND R, SMITH A. Prosuming creative urban areas. Evidence from East Lond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4,44(1):227-240.
[58] MIGUEL G. A case study of the creative zone: Scharloo and Pietermaai in Curaca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12,11(39):844-858.
[59] TAN S, KUNG S, LUH D. A model of 'creative experience' in creativ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1:153-174.
[60] CHEN A, PENG N, HUNG K. Examining tourists' loyalty toward cultural quart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51):51-63.
[61] TAN S K, LUH D B, KUNG S F. A taxonomy of creative tourists in creativ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14(42):24-28.
[62] ZHANG Y. Study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reative tourism[J].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2013(44):177-180.
[63] 李山石, 刘家明.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 人文地理,2013,28(1):135-140.
[64] 李红梅, 赵军, 赵忠超.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探讨:以淄博市周村为例[J]. 艺术百家,2014,30(4):222-223.
[65] 张梅青, 张蕾. 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模式研究: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实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S2):151-152.
[66] 李杨, 邵长斌. 台湾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24-129.
[67] 冯学钢, 于秋阳. 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 旅游学刊,2006(12):13-16.
[68] 张玉蓉, 张玉玲. 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12(9):85-88.
[69] GREENWOOD V A, DWYER L. Reinventing Macau tourism: gambling on creativit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7,20(6):580-602.
[70] 李勇, 佟连军, 张娜. 吉林省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人文地理,2008(4):84-88.
[71] 郑向敏, 付业勤, 王新建. 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海峡两岸郑成功主题旅游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99-106.
[72] PERA R. Empowering the new traveller: storytelling as a co-creative behaviour in tourism[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4,20(4):331-338.
[73] WATTANACHAROENSIL W, SAKDIYAKORN M. The potential of floating markets for creative tourism: a study in Nakhon Pathom Province, Thailand[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6,21(S1):S3-S29.
[74] LEE J, LEE H. Deriving strategic priority of policies for creative tourism industry in Korea using AHP [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5,55:479-484.
[75] DIASSARDINHA I, ROSS D, GOMES A C. The clustering conditions for managing creat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Alqueva region case, Portuga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2017(3):1-21.
[76] CHANG W S, YUNHUAN L. Policy moment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5,18(11):1088-1098.
[77] SCHUCKERT M. Reviewing Thailand's master plans and policies: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e tourism?[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6,19(10):1045-1070.
[78] LIU C 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business tie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Tourism management,2017,61:553-561.
[79] 卢静怡. 旅游文创企业人力资本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 浙江学刊,2014(1):192-196.
[80] 张纯, 王敬甯, 陈平, 等. 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 地理研究,2008,27(2):439-448.
[81] 曾琪洁, 吕丽, 陆林, 等.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82] ALI F, KISANG R, HUSSAIN K. Influence of experiences on memories,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 study of creative tourism.[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16,33(1):85-100.
[83] 淳伟德, 欧阳艳梅.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2):139-143.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An Urgent Academic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from 2001to 2017
ZHANG Shuning,LI Yongquan
(College of Tourism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China )
Abstra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is an emerging hot issue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with culture as its foundation and creativity as its means, plays a critical important role in extend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integrating the use of resources, driving the employment of the popu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covery in transition. 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academia. However,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China to date.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leads to the lack of a clear grasp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earch status in this fiel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restrict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and this fiel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Ⅲ i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7, and Grasp the current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nd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And also summariz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vein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Moreover,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re clarifi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comparing with the related studies of Journal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conducted sorting, induc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literatu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six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he hot research subje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produc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and so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 convergence, ethnic culture tourism, rural tourism, touris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so on are hot spots in this field. Touris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system is divided into nine types: event type, performing arts type, festival type, sightseeing type, exhibition type, garden type, craft type, experience type and commodity type. In term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domestic research tends to focus on the macro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hile foreign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icro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compared with foreign researches, most descriptiv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 in China, and especially short of empirical research.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defini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Further,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y.
Key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literature review; CiteSpace; cultural creativity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784(2019)02-0095-12
*[基金项目]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 17013121024)。
[收稿日期] 2018- 01- 10; [修订日期] 2018- 09- 05
[作者简介] 张舒宁( 1995-),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旅游、旅游目的地管理。
[通信作者] 李勇泉( 1977-),男,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旅游、旅游学者网络。
标签:文化创意旅游论文; 文献综述论文; citespace论文; 文化创意论文;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