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龙画,关注焦点--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终结设计_思想品德论文

追寻龙画,关注焦点--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终结设计_思想品德论文

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结尾设计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结尾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初中论文,龙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反思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是要强调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突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本文就新课程理念实施过程中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结尾设计进行初步探析。

俗话说:“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能否结好尾,对一节课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道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如一首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思想品德课堂结尾,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的学习内容都是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记得比较清楚,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出现混淆和遗忘。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干扰,一个新颖独特的开头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一个精心设计、给学生带来强烈触动的结尾往往令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中间部分则受前后双重干扰。因此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是学生认知提升至关重要的环节。

课堂结尾重要性的实践要求在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这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青少年注意的稳定性大约维持在课堂学习的前三十分钟内,因此在课堂结尾的设计上要采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形式,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课堂结尾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可能脱离其他部分而单独存在。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那么良好的结束更是成功的体现。现就当前比较典型的几种结尾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模式一:顺水推舟,整理概括

知行统一是德育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义务及履行的责任,进而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当前思想品德课新的课程理念是“回归生活”。教材编写遵循生活的逻辑,要求“蹲下身子做学生”。试图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去感受,以学生的经历去体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把教材的理性知识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认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找寻有血有肉的生活故事,重现生活实践中学生的真实表现,以客观的视角分析、审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二期课改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他们有初步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往往造成“熟视无睹”,没有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考,也可以说没有“在场”感。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引导为有意识注意,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学生原有正确的思想进行强化、提升,建立起新的联系,将原有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念澄清,将原有错误的观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给予纠正。教学效果是否达成,在教学结尾通过教师的概括或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悟,为课堂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这种教学结尾模式经常在家常课中被使用。如“一句话感言”“我想到了……”

如:七年级《学会选择兴趣》一课,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将当前学生中盛行的玩网络游戏的现象搬到课堂上。通过辩论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些同学虽然对玩网络游戏的危害性有所认识,但无改悔之意。通过教师营造民主、轻松的谈话氛围,组织同学间的辩论,相互启发、客观分析,而不是教师的说教,那些同学的想法开始发生动摇,同龄人的说服教育效果是不可低估的。此时,教师再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机,及时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思想拨开迷雾、指引方向。再请学生用“一句话感言”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此结尾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评:

传统教学观点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过程,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了张开口袋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使原本是多向的对话变成单向的“传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是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情趣与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教师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结尾处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整理,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强化。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情况下,突出核心价值观,既可有效检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特有的显性的德育功能。

模式二:以理激情,借境述情

“情感”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还原生活,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所学知识的信念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所以很多课堂结尾设计会采用容易唤起学生情感的配乐诗朗诵或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我们都有一个家》教学设计,在引入及结尾时都播放了赵明一家演唱的歌曲《我爱我的家》,但前后产生明显的认识差距。在引入新课时,这首音乐给人描绘了一个温馨、可爱的幸福之家。但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结合到学生的实际,学生逐渐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养之情,懂得了要倍加珍惜家人对自己的真情。明确了一个家庭的建设,不仅是父母的责任,青少年也是家庭的一员,责无旁贷。此时课堂进入结尾,在老师的激情带领下,同学们一起高声朗诵颂扬父母的《特殊的老师》,此时多媒体画面又链接了一个电影片断,《我爱我的家》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当学生看到画面中,父母由青年逐渐衰老时,很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情感被激发了。以理激情的情感目标得到有效的达成。

点评: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要“以理服人”。道理学生是会讲的,但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没有在思想的深层次上受到触动。教学仅仅浮在表面上,让学生觉得学而无用。二期课改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层层递进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原本沉静的情感被激发,此时教师抓住教学的良好时机,将学生想说但没说,想表达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借助诗歌、音乐的方式加以催化、升华,让学生的内心感受真实而生动。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教学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模式三:情理交融,落实行动

以知促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抽象概括的理论与实际生动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受教育者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达到学懂会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精神是感性和理性、讲和练、学和用的统一。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是很多课堂设计所采用的方法。思想品德课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思想品德课不仅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生动的事例教育人。但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种种负面影响会让他们感觉到课堂上的教育是空的,很难让他们坚信。最好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是“无痕”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会选取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做到情理交融。用活生生的事实、真真实实的情感震动学生,唤起共鸣,并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落实在日常行为中,从体验、认知、价值观的层面去触动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触动。因此,类似的课堂设计在结尾处总会要求学生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如奥运会、世博会、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年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时俱进。形式多为行动小贴士、写倡议书、设计广告语等。如七年级《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一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邻里相处要遵守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相互帮助等道德准则。本课的结尾部分,老师让学生结合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区环境,开展“文明小区评选”活动,请学生制定《新邻里关系备忘录》。师生共同将讨论得出的结果直接输入课件中。

课堂结尾应以行动的改变和自我感悟为落脚点。因此教师往往还采取以写卡片、感恩信、行动计划等形式,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如《养家的父母最辛苦》一课,通过一天从早晨开始,回顾父母为子女所做的每一件事,让学生体会父母养家的辛劳和抚育子女的不易,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课堂结尾设计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制作并完成一张《感恩卡》,写出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全班交流。布置作业,回去将《感恩卡》送达给父母。

点评:

道德教育不仅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贵在落实到行动。传统教学只重视重视讲清讲透,而忽视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去做,也就是“导行”的理念。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脱节,不能学以致用。二期课改的教学既重视学生思想的改变,更强调学生在行动上落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在课堂教学结尾“导之以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大量的备课时间放在课堂的引入及活动设计上,疏忽了对课堂结尾的研究,造成“虎头蛇尾”、“画蛇添足”、“照葫芦画瓢”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达成,即使是一些较好的结尾设计,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一,当前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也有些课程设计流于模式,激情错位。为了达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顾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选取不合适的音乐、诗歌,造成生拉硬扯的感受。有些音乐也不是可以完全照搬,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激情作用,还可能削弱前期培养起来的情感,破坏整体教学的流畅性。

其二,课堂学习的延伸、评价、监督等也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到的,否则就会浪费宝贵的教育时机。如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将感恩卡送达到父母手中,父母会有什么反应?是惊喜、是感动、抑或是摸着孩子的头说“你懂事了”,还是会有其他的生成性问题。这对孩子学习效果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正面的反馈是强化教学效果,更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对负面的反馈如何处置、分析等。再有,如果教师没有清晰作业的要求,是否会让感恩卡的制作有作秀之嫌,而最终也会影响到今后课堂活动的执行力度。因此对课堂的结尾设计后的延伸、反馈、效果等一些问题也应有所考虑,尽量做得细致、周到些。

其三,结尾设计为落实行动而设计一些提示环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或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感觉。如新邻里关系的建立,不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就马上能见效的。这种关系的建立仅仅依靠学生的改变还不够,还需要很多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因此倡议书制定后向谁发出,通过什么渠道,如果教师没有给出清晰的指导,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宣传,那么这个教学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说归说、做归做,反而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对常见几种类型的课堂结尾设计进行的简要分析。在当前的二期课改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课堂结尾的形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多样化的格局。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结尾为二期课改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如:

创新形式一:课堂结尾由学生质疑,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当前的学生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头脑敏捷、很有想法(可能不太成熟)的群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对有些知识的学习、问题的探讨是认同的,但对有些可能持怀疑态度。这些疑虑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只有将这些疑虑化解,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达成。因此教师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疑虑,展开头脑风暴式的学习,既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破解思想症结,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课堂结尾形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创新形式二:课堂结尾由师生互评,进行良性沟通。

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或课代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点评。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也可以对某些同学的表现或回答做点评。这种课堂教学的结尾方式是对当前评价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后面的教学准备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针对性、有效性,也有利于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客观评价,发挥学科评价特色。

俗话说“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更要有精彩的结尾。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切不可“虎头蛇尾”,而要点睛出彩。

标签:;  ;  

追寻龙画,关注焦点--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终结设计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