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童[1]2003年在《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节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建筑用能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等方面的用能,其中建筑采暖用能占建筑用能的60%左右,是建筑节能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必要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和管理叁方面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的节能原理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原理研究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现行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时期集中供热采暖的理想经济关系设想,并从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和供热价格管理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经济关系。技术原理研究从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的角度分析了实现理想供热采暖经济关系应采取的技术节能措施,并在已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对热源建设方案进行优选的方法。管理原理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理想供热采暖经济关系下政府进行集中供热采暖节能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另一方面从供热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理想集中供热采暖经济关系下供热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管理措施。
王卫东[2]2008年在《浅谈城市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的技术》文中认为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进行了阐述,并以此为分析基础,从技术方面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的节能原理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侯静[3]2017年在《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预测及能效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寻求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已渐上日程。公共建筑部门是影响整个建筑部门乃至国家层面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准确分析其能耗现状并预测其增长趋势、探索其能效提升路径,对于指导公共建筑部门进行能效提升、控制能耗增长、实施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为重要背景,以我国城镇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其宏观运行能耗与能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国家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公共建筑的能耗总量与用能强度等基本现状都不明确。因此,论文首先基于指标法和统计年鉴数据拆分法系统分析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宏观运行能耗总量及整体能耗强度现状。在之基础上,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系统校核法进行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预测模型构建,并预测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之后,通过愿景牵引法、机构问卷调查法和改进的德尔菲法,设计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中长期路径,并基于路径参数构建TAYLOR级数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了节能量。最后,运用EFA和SEM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绩效影响因素的内部结构和路径分布,在之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保障措施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应用曲线回归分析法构建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在对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现状进行系统测算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预测理论模型,运用MATLAB和DATAFIT进行曲线回归模型方程组的建立和模型检验后,分别运用趋势外推法和系统校核法进行自变量的预测赋值和中介变量的校核判定,预测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2015~2030年的增长趋势。(2)采用愿景牵引法设计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路径,并测算了路径的节能量。采用愿景牵引法,通过机构问卷调查和改进的德尔菲法,设计了包括能效提升梯度和描述参数体系的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中长期(2016~2030年)路径。并基于路径参数,构建了 TAYLOR级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测算了路径的节能量。(3)综合运用EFA和SEM探究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绩效影响因素的内部结构和路径分布。结合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识别了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影响因素清单;基于EFA和SEM方法,应用SPSS和AMOS软件工具,探究了影响因素的内部结构和路径分布;在之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保障措施建议。
赵宗安[4]2017年在《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节能意识逐渐增强,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设计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降低供热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的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热力管网、热力源、用户端叁方面阐述了具体的节能措施。
李琴[5]2008年在《房建项目能源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采用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强调建设期建设成本,而对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不予考虑或考虑很少,使得围护结构过于单薄、建筑用能效率低,房建项目能耗在不断攀升。生命周期造价理论不仅考虑项目的建设成本还同时考虑项目未来的运营维护成本,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优选房建项目节能方案,适当提高初始化建设成本以降低项目未来的运营维护成本使得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本文充分利用各种资料,结合建筑节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特性构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在对节能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后,尤其是建筑节能的各种措施、房建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等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仔细的揣摩研究后,最终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本论文的思路框架。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大量的定性研究工作,而且综合运用各种模型等手段,进行定量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利用模型和文献进行LCCA,再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使用比较分析法比选各种节能方案经济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在于:在系统地分析LCC和房建项目节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文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管理方法对房建项目节能方案进行经济性评判,从研究房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运营和维护等阶段)的造价和成本问题出发,通过采取合理的节能规划设计,适当提高建设成本,以降低房建项目未来的运营维护成本,保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由此达到节能、环保和生态的目的,提高能源使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给出建筑节能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围护结构和HVAC对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从而选择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的节能方案。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在我国现阶段采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评价房建项目节能措施既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又能使节能项目经济上可行。
段梅[6]2006年在《集中供热站的节能潜力与环保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大型的集中热系统,并且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环保、节能效果。但我国居住区供热系统热效率低,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因此集中供热的节能工作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改变现有的高能耗的集中供热系统势在必行。进行集中供热的节能潜力与环保研究,不但对节约投资、降低供热能耗、提高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是供热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循环泵的选型和和管网管径优化设计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集中供热的节能潜力。针对城市供热管网优化设计的特点,建立了符合工程实际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目标函数。用数学模型对管网管径进行了优化,并用Matlab语言对水泵性能曲线进行了拟合,用C语言对管网管径优化写出了通用程序。将管网优化模型和程序应用于西安市热力公司第一供热站的水泵房的管径优化,进行验证,通过对比,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将整套节能理论应用于西安市第一供热站的节能改造项目,提出了改造方案,绘制了施工图纸,并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结果证明,所提出的节能理论、管径优化模型达到了使用要求,结果令人满意;从节能性和技术性的角度出发,解决了集中供热的能耗高和管径的优化问题。
周洁[7]2007年在《集中供热系统热经济学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能源问题日益严峻。建筑能耗是能源消耗的主要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能耗可以达到总能耗的40%。同时,在建筑能耗中,供热的能耗又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方面。因此,进行供热节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供热节能的研究方法,较着名的如能量分析法、(火用)分析法等。能量分析法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追求较高的能量利用率,但忽略了能量与能量之间的不等价性,不能作为统一的指标来分析热力学系统;(火用)分析法以热力学两大定律为基础,虽然考虑了能量在品质上的不等价性,但是却没有考虑各种能量在价格上的不等价性,所以常常出现节能但不省钱的结论。本文根据热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集中供热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学方法的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是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关于(火用)的概念和经济学结合起来,通过研究集中供热系统的各部分的(火用)流成本、总成本以及单位(火用)流成本,提出了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热经济性评价方法和系统优化方法。集中供热系统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建立,为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集中供热的节能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张洪峰[8]2005年在《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用能效率十分低下,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建筑结构节能管理、采暖供热节能管理、标准及标识认证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管理四个方面对如何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研究,为完善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筑结构节能管理主要从影响建筑结构能耗的因素、建筑结构节能的主要措施及技术经济选择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热方式的选择和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标准及标识认证管理主要研究了建筑节能标准的研究、编制及贯彻实施的主要措施,并探讨了我国建筑节能标识认证管理的经验和方式。根据经济政策管理原理与现状,文章分析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经济政策缺陷,并通过建立节能收益模型来提出解决相关缺陷的建议与方法;通过探讨我国供热价格管理分析了供热采暖节能的经济政策。
杨建平[9]2010年在《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及市场化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整个能源消耗系统中,建筑物既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建筑能耗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本文以太阳能居住建筑及其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和本基金项目团队已取得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技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建筑节能为主线,以被动式太阳能利用为基础,以太阳能居住建筑的市场化推广应用为目标,对新增采暖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优化决策、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主被动结合的整体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太阳能居住建筑市场化推广利益主体行为博弈和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分摊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太阳能居住建筑市场化推广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相关成果不仅对于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且对于节约采暖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热环境质量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成果如下:(1)本文针对新增采暖区没有采暖能源统计数据,需求预测困难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参照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预测模型,进而通过引入气候、建筑体形系数、建筑朝向等修正系数,构建了新增采暖区(城市)居住建筑采暖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以拉萨市为例,按设定的住宅集中供热面积占居住总面积的不同比例,分别预测了采暖能源需求量。另外,从节能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被动式建筑设计和优化选择主动采暖系统等居住建筑采暖能源节约的主要技术路径。(2)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在3E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采暖方式)的“全寿命周期-3E+S+T”叁维理论评价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和技术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采暖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构建了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基于改进AHP和熵技术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采暖方式决策模型。同时,以拉萨典型的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当地最适宜的被动式太阳能居住建筑的采暖方式。(3)在分析建筑热平衡和太阳能采暖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和节能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建筑物屋面、外墙、外窗等六个围护结构变量及其属性,运用0-1规划思想引入围护结构决策变量,通过分析围护结构组合做法与节能率和单方造价增加总额之间的关系,以一定节能率下围护结构组合做法的单方造价增加总额最低为目标,构建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优化模型,通过拟合两者函数关系曲线确定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经济节能率区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采暖系统整体优化模型,同样确定了整体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经济节能率区间。同时,本文还专门对优化模型进行了算法设计,并编写了基于Dve-Cpp开发软件环境的计算机程序。另外,以拉萨典型居住建筑作为对比房,对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为拉萨及类似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配套标准图集的编制提供了依据。(4)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将太阳能居住建筑界定为混合产品中的准公共产品,并探讨了其外部性特征。运用动态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财政补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政府与购房者关于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分摊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拉萨为例,引入意愿调查法,从购房者角度对太阳能居住建筑增量成本的分摊进行了初步设计。另外,在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府合作机制、财税激励政策、能效标识、专业服务市场、技术创新、宣传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编号50638040)的资助。
孟军[10]2009年在《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住建筑供热采暖的能源消耗在我国建筑总能耗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选取科学、合理的供热采暖方式对于实现建筑节能,加快节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本文在对国内外供热采暖方式评价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运用于供热采暖方式的决策评价中,构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评价模型。该评价涵盖了经济、环境、能源、社会、技术等五个方面。在该理论模型的指导下进行各供热采暖方式的分析比较、因素分析,并构建起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本文选用可拓优度评价方法作为对各种供热采暖方式进行评价研究的评价方法。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运用可拓优度评价方法从经济、环境、能源、社会、技术等方面对备选的七种供热采暖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热电联产供热采暖方式是西安市进行冬季供热采暖的最优选择。本文所建立的综合评价理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对于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进行全面、科学的比较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其他城市进行供热采暖方式的评价选择中,也可以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相信本研究会在今后建筑节能、供热采暖方式比选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研究[D]. 孙童. 天津大学. 2003
[2]. 浅谈城市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的技术[J]. 王卫东.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3]. 我国城镇公共建筑能耗预测及能效提升路径研究[D]. 侯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的思考[J]. 赵宗安. 住宅与房地产. 2017
[5]. 房建项目能源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D]. 李琴.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6]. 集中供热站的节能潜力与环保研究[D]. 段梅. 长安大学. 2006
[7]. 集中供热系统热经济学优化方法的研究[D]. 周洁.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8]. 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研究[D]. 张洪峰. 天津大学. 2005
[9]. 太阳能居住建筑采暖系统优化决策及市场化推广研究[D]. 杨建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10].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D]. 孟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集中供热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太阳能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太阳能采暖论文; 中国能效标识论文; 民用建筑论文; 能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新能源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