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4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5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里分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影响,并阐释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为厘清患者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阶层回归法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β=0.551,P<0.01)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护理人员睡眠质量(β=-0.404,P<0.01)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压力(β=-0.292,P<0.01)在患者欺凌行为和睡眠质量之间扮演部分中介效应。结论: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其睡眠质量的降低。
【关键词】患者欺凌行为;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睡眠质量;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265-03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今医疗领域一大难题,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已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会话题,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化解医患矛盾迫在眉睫[1]。护理人员作为医疗护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然而,由于护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等原因,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出现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患者欺凌行为时有报道。患者欺凌行为是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感知来自患者的人际冲突或低质量的人际对待,患者欺凌会给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睡眠质量降低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2]。既往文献关于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群体的身心健康影响方面鲜有研究[2]。本研究尝试将患者欺凌行为的概念引入到护理群体中,并探讨患者欺凌行为、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旨在为提升护理人员职场健康管理提出管理建议,以期为改善护患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式抽样与整群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样本。此次调查委托医院联络人协助收集问卷,选择科室并不忙碌时发放问卷,每一个医院发放问卷100~120份,共发放问卷638份,有效回收573份,有效回收率为89.81%。入选标准:所选公立医院中具有职业护士资格证的护理人员;正式员工;知情自愿参加者;承诺所填信息真实有效者。排除标准:临时和实习护士;拒绝自愿参与本课题。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包含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班次及科室等;患者欺凌行为量表和心理压力量表简表。患者欺凌行为量表借鉴了Wang等人设计的顾客欺凌行为量表[3],通过修订表述进而符合医疗职场情景。量表包括攻击欺凌和需求欺凌2个维度,共16个测量条目。量表采用5个Likert等级(1分为完全不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作为评判尺度,并采用正向计分方式。此次调查时的Cronbach's Alpha为0.935。心理压力量表参考EloAL等人设计的心理压力量表简表[4],量表包括1个测量条目,即“压力,指一个人由于某些精神方面的原因而陷入神经紧绷、不安、紧张、焦虑或夜晚无法入睡的一种状态。请问,最近一段时间您是否感觉到过这种压力?”量表采用5个Likert等级(1分为从来没有,5分为非常频繁)作为评判尺度,并采用正向计分方式。睡眠质量则用“最近几天,您的睡眠质量如何?”1个条目进行测量[5],让护士在“非常差、挺差、挺好和非常好”四个尺度中进行选择。
1.3 统计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对象基本信息、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阶层回归分析法分析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以P<0.05作为统计学指标。
2.结果
2.1 研究对象
基本情况研究对象年龄在21~53岁之间,平均年龄30.24±13.35;性别:男性518人(占90.4%),女性55人(占9.6%);学历:中专及以下16人(占2.8%),大专109人(占19.0%),本科及以上447人(占78.0%),缺失值1;婚姻状况:未婚253人(占44.2%),已婚311人(54.3%),缺失值2;职称:护士172人(30.0%),护师283人(49.4%),主管104人(占18.2%),副主任/主任14人(2.4%);科室:内科154人(占26.9%),外科215人(占37.5%),急诊5人(0.9%),手术室5人(2.4%)、门诊12人(2.1%)、妇产科25人(4.4%)、眼科4人(0.7%)、儿科14人(2.4%)、精神科15人(2.6%)、体检中心3人(0.5%)、静配中心3人(0.5%)、特需与高干12人(2.1%)。
2.2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患者欺凌行为均值为(2.94±0.63);心理压力均值为(3.24±0.99);睡眠质量均值为(2.25±0.80)。患者欺凌行为与心理压力(r=0.536,P<0.01)呈显著正向相关性,患者欺凌行为与睡眠质量(r=-0.397,P<0.01)呈显著负向相关性,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r=-0.407,P<0.01)呈显著负向相关性。
表1 变量均值、标准差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
注:**P<0.01。
2.3 患者欺凌对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
采用多元线性阶层回归法进一步检验患者欺凌行为、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患者欺凌行为作为原因变量,心理压力作为中介变量,睡眠质量作为结果变量。同时,将样本护理人员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学历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以剔除他们的混杂影响(见M1和M3)。根据Baron&Kenny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6],必须同时满足如下四个条件:(1)原因变量对中介变量存在显著影响(M2);(2)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存在显著影响(M4);(3)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存在显著影响(M5);(4)当原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方程进而预测结果变量时(M6),中介变量解释效应依旧显著(β=-0.289,P<0.01)原因变量的解释效应不再显著(完全中介作用)或减弱(部分中介作用)。如表2模型可以初步判定,患者欺凌行为的解释效应(标准化回归系数)由β=-0.404明显的减弱为β=-0.245,提示存在中介效应。采用Sobel检验进一步验证组织认同的中介效应及其显著性,参考PREACHER等人开发的检验程序[7]。中介效应为c’=ab=0.857×-0.341=-0.292,P<0.01,t=-8.986。由此可判定,心理压力在患者欺凌行为与睡眠质量中扮演部分中介作用。详见表2。
表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注:*P<0.05,**P<0.01。M1: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压力的影响;M2:患者欺凌行为对心理压力的影响;M3:人口学变量对睡眠质量的影响;M4:心理压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M5:患者欺凌行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M6:患者欺凌行为和心理压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β:标准化回归系数。
综上,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睡眠质量(β=-0.404,P<0.0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对睡眠质量(β=-0.423,P<0.0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β=0.551,P<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在二者之间扮演部分中介效应(β=-0.292,P<0.01)。
3.讨论
研究结果提示: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β=0.551,P<0.01)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护理人员睡眠质量(β=-0.404,P<0.01)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压力(β=-0.292,P<0.01)在二者之间扮演部分中介效应。即患者欺凌行为会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降低他们的睡眠质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此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8]。可能存在的机制阐述如下:
3.1 基于资源保存视角
资源保存理论是压力研究衍生出的一个分支,通过从资源得失的视角解析压力情景下的个体行为变化,并使抽象的压力概念具体化[9]。过度的压力会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焦虑、抑郁、愤怒、过劳、神经衰弱等身心健康问题。护理人员在经历患者欺凌的过程中会出现情感资源耗竭,并且无法及时得以补偿,所以,患者欺凌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情绪和外在行为造成较大的冲击。当护理人员辛勤劳动无法获得来自患者的认可取而代之的是欺凌、侮辱、侵犯等行为时,必将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10]。这种压力会唤起护士们的焦虑情绪,最终导致他们认知歪曲。同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护理人员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又进一步造成对欺凌事件的错误认识以及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睡眠质量降低[10]。因此,当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欺凌行为时致使自身工作消耗的资源无法弥补,长此以往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最终导致负性情绪、失眠等发生。
3.2 基于情感事件视角
情感事件理论强调由特定工作事件引发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11]。患者欺凌行为作为负向事件对护理人员的情感进行驱动,使他们产生挫折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护理人员的心理极限,从而导致护理人员极大的心理压力[11]。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工作压力下,护理群体会出现负向情绪累积,严重威胁着护士的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12]。患者欺凌行为使得护理人员自感内心的尊严被侵犯,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具有持久性,最终将会对护理人员的身心造成伤害。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调节,一方面不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还会诱发不恰当的工作行为,不益于医疗质量的提升。
综上,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患者欺凌行为给护理人员心理造成压力从而导致睡眠质量降低,长期处于恶性循环将制约护理服务水平的改善。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善于指导护理人员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定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患者欺凌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排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4.结论
本研究论证了患者欺凌行为对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影响,并从两个理论视角探讨了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结果表明:患者欺凌行为使得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压力,长期堆积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睡眠质量受到威胁。患者欺凌行为作为一种负向事件亟待解决,频繁产生的患者欺凌行为必将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积极关注与探讨患者欺凌行为,对于改善护理群体的身心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就医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患者欺凌行为的发生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魁,李遥.医患矛盾:应用伦理学视角的解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19-120.
[2]占小军,李志成,梁雪娇.顾客欺凌行为:概念、测量、形成与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4):690-701.
[3] WANG M,LIAO H, ZHAN Y,et al.Daily Customer Mistreatment and Employee Sabotage Against Customers:Examining Emotion and Resource Perspectiv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54(2):312-334.
[4] ELO A L,LEPP NEN A,JAHKOLA A.Validity of a single-item measure of stress symptom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2004,29(6):444-451.
[5] BUYSSE D J,Ⅲ C F R,MONK T 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J].Psychiatry Research,1989,28(2): 193-213.
[6] 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1173.
[7] PREACHE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8]卫娟,霍月红,贾仙林.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4-45.
[9]曹霞,瞿皎姣.资源保存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5):75-80.
[10]苏可媛,张妍.压力与睡眠质量关系研究的现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160-161.
[11]段锦云,傅强,田晓明,等.情感事件理论的内容、应用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99-607.
[12]黄先娥,戴晓燕,陈传萍.精神专科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知觉压力及睡眠质量的比较[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9):60-61.
论文作者:高汉1,刘娇2,王冬阳3,周雪4,多佳丽5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压力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变量论文; 睡眠质量论文; 中介论文; 作用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