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我也”现象分析_幼儿心理论文

幼儿“我也”现象分析_幼儿心理论文

对幼儿“我也”现象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也论文,探析论文,幼儿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幼儿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幼儿具体的同伴互动行为及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幼儿社会生活,把握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寻找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适宜性目标与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日常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出现一种“我也”行为。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幼儿“我也”行为的意图也各不相同,我们对此种现象做了专门的研究。

一、幼儿“我也”现象的基本类型

通过我们对幼儿“我也”行为事件的日常观察,按照幼儿的交往动机进行维度划分,划分为:攀比型、认同型和求同型。

(一)攀比型“我也”

攀比型“我也”是指当幼儿听到其他幼儿有某样东西或是某种能力后,说自己也同样有相同或是更多的东西或能力的一种行为。这一类型的“我也”分为两种情况。

1.因物质比较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案例】在画画区,B拿了一本学下围棋的书来给A看,说道:“你看,我有这本书。”A:“我也有。”然后从书包里拿出来一本。B:“咦,一样的嘛!”A:“我也有的吧!”B:“我这是新的,你这是旧的吧!”A:“我这个还有点新。”B:“但是,你这个是旧的。”说着就拿着书走了。

在案例中,出现两次“我也”。第一次,A说“我也有”,是一个事实的陈述,A确实有这本书,这句话言外之意是说“我同样有这本!你不用拿给我看了”。这也展示A不甘示弱的个性。第二次出现的“我也”,肯定自己上述的讲法,言外之意“怎么样,我没有骗你吧,我也有和你的一样的书”。B本来是想在A面前炫自己的书,哪知道A有同样的书,他就改变比较的维度,不是比有没有,而比起新旧来:“我这是新的,你这是旧的吧。”A听后,明知道自己的书确实没有B的新,但仍不服输地说:“我这还有点新”。

2.因能力比较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案例】孩子们在学新操,老师利用区域游戏的时间让男孩、女孩分开学新操。C:“好久不玩了,我都不会了(吊环)。”D:“我也会吊环。”C:“我还会倒立呢!”D:“我也会倒立,我还会很快地往下爬。”C小女孩乐,笑着说:“我还会花样……”

通过整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D和C两人在就自己的体育活动能力在进行比较。

攀比型“我也”主要产生于比较的情境中,而幼儿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证明自己的东西或能力并不比别人差,当幼儿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比别人占有优势时,就会寻求新的比较维度来证明自己确实比对方强。有的幼儿为了争强好胜,甚至出现夸大其词和说谎的现象,都是由当时的语言环境生成,是无意的说谎,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二)认同型“我也”

认同型“我也”行为指一幼儿因认可和赞同别人态度和行为而发出的“我也”行为。这一类型的“我也”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因认同别人的态度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案例】G因为做错事被老师批评。老师让G坐到旁边来,G哭了,孩子们都扭头看着她,其他孩子看到这一幕,都跺着脚笑起来。过了一会,孩子们还是在谈论着这个事情,E:“我不原谅她。”F:“我也不原谅她!”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G是与教师发生冲突,G的哭没有引起小朋友的同情,反而招来小朋友们的笑声。在幼儿们看来教师的言行是正确的,谁与教师发生冲突,那个人肯定是错的。同时,E和F刚刚也被G打过,对G的气还没有完全消除,当E说“我不原谅他”时,F因认同E的想法也说“我也不原谅她”。

2.因自己想法与对方不谋而合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案例】晨间区域游戏,三个女孩在拼纽扣。I对边上的H说:“你拼的沙发是送给谁的啊?”H回答道:“是送给莉莉的。”I说:“我的正方形也是送给莉莉的。”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案例中,主要是讲两个女孩就拼好的玩具送给谁所进行的聊天,这里的“我也”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因为H和自己一样,想把制作好的纽扣玩具送给莉莉。

在认同型“我也”行为里,幼儿是因为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确实一样而发出的“我也”行为,不是盲目追随或是附和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三)求同型“我也”

所谓求同型“我也”行为,即幼儿发出“我也”行为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要或将要和别人拥有同样的想法、物件或能力。这一类型的“我也”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表达意愿型“我也”

这是幼儿为了加入其他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或活动而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种行为。在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幼儿说“我也来……”“我也要……”“我也想……”,这是幼儿表达自己想要和别人玩一样的游戏或是想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帮助的意愿,幼儿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幼儿一样。

【案例】区域游戏时间,K和J玩“理发店”游戏,K跑上跑下地调节“热水器”的温度。她一边调节一边对J说:“我打算红色的当温水,黑色是凉水,粉色是热水,好不好?”J:“好,本来就是这样啊。”这时L搬凳子过来说:“我也想玩这个!”K:“你没有点这个就不能玩!”说着就把K推开,“去玩别的去!”说完站在门口把双臂张开,拦住K。

在案例中,L发出“我也”行为,表达了自己也想加入游戏的意愿。

2.因为想占有同样的资源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案例】室内区域游戏时间,在餐厅奶茶店。N拿起手边的手机按着,M问:“你在干什么?”N说:“我在给妈妈发消息。”M:“我也要。”说着就去拿N手机,N不肯,对M说:“我帮你再去拿一个吧。”M说:“好的。”N拿过手机给M,M说:“这个没有你那个好,我要你那个。”N就把自己的那个给了M。M拿过手机玩了会儿,对N说:“我们交换吧。”N说:“好的,就交换一会儿会啊。”M点点头,两人就交换了手机。

案例中,我们可以从M拿到N手中的手机看出,这是想占有同样的资源而发出的“我也”行为。

二、幼儿“我也”现象的行为特征

通过研究和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我也”现象的行为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我也”内容具有丰富性

幼儿的“我也”行为,几乎是无时不有,游戏时间、课堂教学时间、过渡时间,只要有同伴互动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幼儿“我也”行为。不但幼儿“我也”行为无时不有,而且幼儿的“我也”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如“你在干什么,我也来”“我也是游戏高手”“我也不原谅她”“我家也有吊车”“我也会吊环”等等,“我也”的内容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我也”事件过程具有情境性、策略性

幼儿的“我也”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又往往容易导致攀比,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比不过对方时,会选择新的比较维度来维护自我,这就需要幼儿根据情境来不断地调整策略。

(三)“我也”事件中的表现具有从众、受暗示性和自我炫耀等特点

许多幼儿的“我也”行为具有从众性,容易受到其他幼儿或在同伴中具有权威性幼儿的影响,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当别人说“我不玩了”,她也跟着说:“我也不玩了。”自我炫耀性幼儿的“我也”内容呈现一定的炫耀性。“我也有这本书”“我也会吊环”等等,都表明幼儿想让同伴知道自己也有、也会,以向同伴展示和炫耀自己的物品和能力。因为幼儿这一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向同伴展示自我,炫耀自己的物品、知识、能力是幼儿积极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通过幼儿“我也”现象的行为特征可以看出幼儿之间通过长期相处,已经出现了友谊的萌芽,他们在乎同伴的评价,也在为维护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而努力。他们不喜欢被同伴排斥,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在集体中是受欢迎的,被同伴所接纳。

三、幼儿“我也”现象的实质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具有归属的需要和被各种群体接受的需要。当归属的需要占支配地位的时候,个体会尽力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幼儿发出的“我也”行为,大都表达了幼儿想与别人建立一种有意的关系,想加入到同伴群体中。

其次,自我增强理论和自我保护理论主要从自我动机的过程来看自尊的发展。自我为行动的主体,会主动寻求外在关于自我的积极信息来提升和维护自尊。自我增强是在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提升自尊的策略,是指人们试图寻找积极的反馈或评价来提升自尊,进而希望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而自我保护是在挫折情景下采取的维护策略。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遭受外在挫折和威胁时,人们会寻求一些印象管理的策略保护自尊,例如自我设阻和自我表现。所谓设阻就是通过故意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从而为自己不能达到期望的成绩而找到借口的行为策略,当听说别人会什么自己也会什么、别人有什么说自己有什么,有的幼儿甚至采用自我吹嘘来表达自己,以期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给同伴留一积极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虚荣心。

总之,对幼儿“我也”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儿童社会生活的认识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了解,这样才能合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幼儿“我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幼儿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攀比、说谎以及虚荣等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幼儿的一言一行,为幼儿健康自我的塑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标签:;  

幼儿“我也”现象分析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