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_英国欧盟论文

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_英国欧盟论文

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中国论文,欧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伊始,欧盟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今年初,为适应东扩的需要并推动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欧盟签署了新的联盟条约——《尼斯条约》;2002年,欧元将正式取代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进入流通领域;2003年,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将完成组建工作,承担北约解决本地区危机及维和的任务。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将拉开序幕,新世纪头10年,欧盟将通过吸收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国由目前15国增加到27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欧盟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具有“欧洲特色”的外交政策,其国际影响较以往明显增大。从长远来看,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德国主张由目前的“国家联盟”过渡到“欧洲联邦”,最终产生“一个政府、一个强大的议会和一部宪法”。法国却认为欧盟应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组织,“既包含各个国家主权的内容,也包含联邦性质的内容”。(注:德国外长菲舍尔、总理施罗德、总统约翰内斯·劳先后对“欧洲联邦”设想进行过具体阐述。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此作了正式回应。Le Monde,13 Mai,2000.) 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10月6日访问波兰时提出,欧洲一体化应使欧盟变成一个“ 超级力量”,而非“超级国家”。(注: Financial Times,28 Nov.,2000.)法国和德国历来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被称为 “法德轴心”。它们在欧盟建设目标上的分歧将对欧盟未来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欧盟将保持“主权国家联盟”的性质。

一、欧盟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及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为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开拓了一条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欧盟集近半个世纪一体化之磨合,在平衡成员国利益、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方面积累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经验。经过多次挫折和摸索,欧盟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体系。欧洲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历程给世界展示出欧洲特色的区域化进程:通过和平、经济的方式实现欧洲统一、最终将欧洲建设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区域组织。今天欧盟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确立了重要地位。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将凭借其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地位,参与制定“世界政策”,参加“全球管理”,在全球重要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欧盟参与塑造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能力日益增强

1、90年代以来, 随着欧盟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等重大举措接连出台,欧盟整体增强了对美、日的竞争实力。

目前美、日、欧盟人口分别为2.74亿、1.26亿和3.77亿。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Nr.71,2000,S.247.)按照欧盟的统计(以当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仍为三驾马车之首, 欧盟仅相当于美国的 79.7%, 日本相当于美国的 46.7%。 (注: Europaeische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und Finanzen,Nr.71,2000.)但根据OECD统计(按1995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为90380亿美元,欧盟为97588亿美元,日本为54584亿美元。 (注: OECD,Main Economic Indicators,April/2001,p.269.) 总体看, 欧盟与美国占世界产值的比重各约 30%左右。 (注:Wilhelm Noelling,Karl Albrecht Schachtschneider und JoachimStarbatty,Waehrungsunion und Weltwirtschaft,Lucius,Stuttgart,1999,S.339.)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人口、 产值和市场为背景的规模优势将更为显著。在资本输出方面,欧盟显示出其雄厚的资金实力。1990—1998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845亿美元(包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此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为6051亿美元,日本 136 亿美元。 (注: OECD,Eurostat.Also see Gerrd Fels,Standort Europas- Zukunftsfaehig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 欧盟同时也是世界出口大国。以1998为例,欧盟向第三方的出口(不包括内部贸易)达到8220亿美元,而美国为6800亿美元,日本为3880亿美元,分别为欧盟的83%和47%。(注: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9.)90年代,美国经历了1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其相比,欧盟在劳动力市场、经济活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及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在劳动生产率方面,1995—2000年,欧盟和日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3%和1.5%, 而美国为 2.3%。

(注:Wolfgang Gerstenberger,Wettbewerbsfaehigkeit der europaeischen Wirtschaft:Ziehen dieUSA davon?,in Ifo Schnelldienst,2/2001,S.19.)在克服失业、改善就业状况方面欧盟的差距依然明显。虽然经过努力失业率已趋向下降,但2000年欧盟失业率仍为9.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和4.7%。 (注: Tendenzen

der Wirtschaftsentwicklung 2001/2002,in DIWWochenbericht,28—29/2001.)为了进一步缩小同美、日的差距,欧盟还需在发挥内部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优势的同时,加快推动改革。

2、自莫奈(Jean Monnet)提出建立煤钢共同体促成欧洲迈向经济一体化,到今天统一货币,欧盟逐渐形成可称为“质增长”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它向受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世界展现出一种着眼于长远稳定发展、多国合作趋同的制度和政策构想,为区域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参照。

当前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往来急剧增大,高科技迅猛发展。它给欧盟以及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带来巨大挑战,即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必须克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贫富分化增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欧盟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法规看,其经济制度是经济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总体设计。它不再是单纯追求“量”的最大化,而是同时重视经济增长“质”的内涵,即强调以适度稳定的均衡增长、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正为增长前提。短期内这种导向对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有一定制约,但长期看它是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须的不可替代的基础。

(1)“共同稳定、同步发展的区域化模式”。 这种制度模式指的是欧盟以立法方式制定“一揽子”稳定指标,从币值、财政和汇率等方面建立健康的宏观经济基础,抑制景气大起大落,以避免经济过热或衰退引起经济政策急剧扩张或紧缩。这一模式的形成是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为契机的。根据1991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各成员国必须达到多项“趋同标准”,(注:《马约》趋同标准有所调整,现在为:每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重控制在60 %以内;通胀率限制在2%以下;长期银行利率不得超过3个最低利率国家平均数的2%。)才可以加入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 各国纷纷采取经济改革措施,以往通胀率高、金融不稳的国家均被纳入稳定框架,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70年代欧盟国家平均通胀率为 10%以上, 80年代约为 7%,1990年为5%强,2000年约降至2%。(注:2001年上半年欧盟通胀出现上涨趋势,是由于国际油价和疯牛病引起的食品价格等非货币因素所致。欧盟的核心通胀率没有明显上扬。)

——70年代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平均比重远超过10%,90 年代中期平均为5%以上,2000年降低到约0.5%。(注:Gerhard Fels,Standord Europas,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欧盟稳定同步增长的区域化模式给世界其他国家提出经济发展的一条佐证:经济增长要有“质量”标准。为降低内部风险和外部冲击,各国必须建立致力于稳定的、政府加强自律与调控的制度。只有形成币值稳定、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基础,才能降低外来干扰。

这种稳定趋同标准对欧元区抵御外来冲击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欧元启动以来,美元不断升值,持续高估,欧元一面世就须应对美元引起的国际股市和汇市的急剧波动。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几次大幅攀升,加重了进口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胀压力。由于欧元区实现趋同标准初见成效,所以尽管欧元疲软,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稳定。核心通胀率在控制之内,财政赤字和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70.5%下降到2000年的64.5%,(注: Quoted from Deutsches Institut fue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 Wochenbericht,26/2001.)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71.S.41)

这种区域集团政策同步、景气趋同、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给经济区域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注:[日]实哲也和丈西康:“出现新秩序的前状”,《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2月2—3日。 )阿根廷和巴西已要求在南美共同市场按照欧盟的财政赤字、利率和国债的趋同标准稳定区内的经济关系。中东欧、亚洲也开始研究《马约》提出的稳定意义,并都不同程度转向稳定的经济政策。

(2)重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欧盟提出, 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提。欧盟强调全球经济发展应以生态平衡为导向,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欧盟国家不仅制定政策和法律,比较严格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采取市场导向的政策,利用经济措施,如价格和税收等手段促进环保。由于欧盟重视推行环保政策,近10年来欧盟国家因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减少。在主要工业国家对比中,欧盟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和废气污染程度明显较低。(注:据伦敦世界能源BD—Statistical和OECE的统计,1997年欧盟的人均初级能源消费为3.7吨原油单位,日本为人均4吨,美国为人均8吨。像CO2等有害物质,美国的人均值(21.2吨)明显高于欧盟(9.2吨)。见 BD—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 1999,OECD:AnnualEnergy,Paris 1999.)

欧盟意识到,生态与经济相互依存,能否将其处理好不是欧盟独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从全球角度制定世界政策才能标本兼治。在工业化国家中,欧盟率先举起保护全球生态的大旗,一方面,要求大国进行国际协调与合作,特别在保护臭氧层、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方面敦促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积极推动制定“世界环保政策”,(注: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und Frank Biermann,Eine oekologischeWeltordnungspolitik, GlobalesUmweltmanangement statt Untergangskultur,in Internationale Poliitik Nr.12,2000.)另一 方面,自90年代起,欧盟一再将生态问题提到发展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主张在发展援助中增加对环保的投入,将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与发展 中国家合作的重点,并具体参与同非加太、拉美以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在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项目。

3、欧元问世以来国际作用趋向增大, 中长期对国际金融具有稳定作用。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是当代经济史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政策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联盟的新尝试。欧元启动后虽汇率疲软,但货币购买力没有损失。中长期看,欧元的国际作用将增强:(1)中短期内美元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结算货币。 但欧元作为交易手段的分量将随贸易比重增大。欧盟以外的国家将根据欧元的市场规模和贸易比重把欧元作为支付货币。(2 )欧元作为国际投资货币地位将上升。在欧元酝酿阶段,全球范围内欧洲货币在国际有价证券和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已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后汇率疲软并未抑制这一趋势。(3 )欧元启动后币值低估,对欧元储备货币的地位有一定影响。欧元区以外的地区对增加欧元储备持观望态度。鉴于两年半以来欧洲央行始终坚持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国际油价飙升和欧元疲软的不利因素影响下,欧元的通胀得到控制。中期看,欧元进入现金流通后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上升。

欧元启动后,其内部汇率风险消除,为欧洲建立规模大、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其股市和银行经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69.)欧洲货币联盟内部资本往来不再受阻,运作稳定,具备了从外部吸引更多资本的条件。欧元启动推动的新一轮银行兼并也加大了欧洲金融市场全球性的融资能力。

欧元的启动在美欧日三足鼎立的金融体系中大大强化了欧洲一“足”。欧美金融力量趋向平衡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对比,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当局需针对欧元的崛起作适应性调整,由此引起的调节与竞争将直接反映在汇率波动上。到目前为止,美元兑欧元的波动小于美元兑马克的波幅,国际枢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幅可能减少,这对国际金融有稳定作用。

中长期看,欧元具有升值潜力。但欧洲货币联盟还存在大的挑战:欧元区没有统一的政治实体,在政治机制、经济趋同、地区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和差异,这影响到货币联盟的信誉。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均实行各自的结构、就业、工资收入和财政政策,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和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欧元币值稳定,也对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4、未来欧盟在景气发展和经济政策上的自主性将更为明显, 其参与制定全球经济秩序的决策和谈判实力也随之增强。

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看到,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多国协定及其调控有利于制止单极大国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欧盟期望在WTO和IMF基础上建立“全球政府”和制定“世界政策”, (注:

Stormy

Mildner,Reform von IWF und WTO,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5,2001.)使全球化置于相对控制之下。未来欧盟参与世界经济决策和谈判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而且要看欧盟能否在景气与经济政策上减少对美的依赖性。从欧元启动以来的发展形势看,欧洲货币联盟在景气和货币政策方面已出现自主趋向:

在货币政策上,欧洲央行不再紧跟美联储进行“尾随协调”。在欧元启动的第一年,美联储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欧洲央行已经审慎保持距离。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央行从欧元区的利益出发,同美联储强力扩张的政策进一步刻意拉开距离。欧洲央行暂不降息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刺激增长不利,但给欧元区长远低通胀、无泡沫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并有利于欧元币值的长远稳定。

在景气方面,美国景气急剧下滑仍对欧元区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但欧元区没有如同以往“因美国感冒,立即患上肺炎”。未来欧元区不能取代美国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但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欧盟景气逐渐趋同,从长远来看将为其经济政策打下稳定基础。目前欧盟在国际重大经济问题决策中的能力还有限,但随着其自主性增强,欧盟通过对话和协商方式平等参与决策的空间将会增大。

(二)欧盟正形成国际上一支日益重要的独特的政治力量

由于欧洲一体化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欧盟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冷战结束后,欧盟成员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一方面凭借其固有的与世界的联系和影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使得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

1、英、法等欧盟大国通过其传统影响方式, 在世界政治中继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欧盟15国中,英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而在大国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地位非同一般。就英国而言,战后以来还一直通过所谓“英美特殊关系”,对美国政策施加影响或通过美国来发挥作用。英国和法国又是核大国,对国际战略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欧洲多数国家过去曾是殖民大国,至今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如英国与英联邦国家、法国与非洲法语国家均通过援助与合作等手段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随着各成员国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的日益重视,欧盟整体的政治潜能正日益发挥出来。制定和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在《马约》中首次提出来的。但由于欧盟在包括外交和防务等政治领域的一体化属于成员国“政府间合作”范畴,真正落实这一规定十分困难。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受统一货币的鼓舞,欧盟内特别是法德等大国要求加强政治联合的呼声日增,另一方面,欧盟多数国家希望欧盟能够成为世界一极,在国际事务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因而积极推动欧盟实施真正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1997年,欧盟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即制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原则及基本指导方针;制定共同战略;采取共同行动;确立共同立场;强化各成员国间在执行政策方面的制度化合作等。它同时决定在欧盟机构内增设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并由被称为“欧盟大管家”的欧盟理事会秘书长来担任此要职,代表15国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是《阿约》在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1999年5月1日《阿约》正式生效,欧盟随即任命当时任期将满的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首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3、欧洲快反部队的建立, 将进一步提高欧盟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地位,并增大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冷战期间,西欧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因而在外交上也基本上跟随美国,其国际地位大打折扣。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原以为从此可以“站起来了”。但波黑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表明,欧盟本身连独立处理地区武装冲突的能力也不具备。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甚至将欧盟比作纸老虎。 在科索沃战争的刺激下 ,1999年6 月欧盟科隆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决定于2000年将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使之成为欧盟名副其实的“武装臂膀”。同年11月15日,欧盟外长和国防部长首次在布鲁塞尔举行联席会议,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12月10日,欧盟赫尔辛基峰会正式通过《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报告》,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5至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从而使欧盟有能力独立完成处理地区军事危机以及维和等任务。欧盟建立独立防务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美国的怀疑和反对,但欧盟不断向美国保证快反部队不会取代北约,而是对北约的补充。目前,有关的军事机构包括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总参谋部已宣告成立。此外,欧盟成员国也已就快反部队的组成作出了人员和装备承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欧盟会放弃或改变这一计划。欧盟成立快反部队,将使其对美国在安全上的依附程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

4、 通过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大对热点问题的介入程度,欧盟的影响力正在由欧洲向全球范围扩展。近年来,欧盟通过创立各种新型合作机制,扩大了同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经济与政治联系。较突出的有:两年一度的亚欧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欧洲与地中海、拉美和非洲等地区定期部长级或首脑会议。在巴尔干、中东以及朝鲜半岛等热点问题上,欧盟也通过增大经援、高访及其他手段加强与冲突各方的对话,扩大了欧盟的影响力。以朝鲜半岛为例,去年以来,欧盟与朝鲜的接触显著增多,截至目前,欧盟15国已有13国同朝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欧盟委员会也宣布不久将与朝建交。今年5月初, 以欧盟轮值主席瑞典首相佩尔松为团长的欧盟高级代表团分别访问了平壤和汉城,对半岛南北双方的和解和合作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独特的“欧洲联合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欧盟都是国际舞台上一个独特的行为者。有人将欧盟成员国划为“后现代”国家,以区别于其他所谓“前现代”和“现代”国家。(注: Robert Copper,The Post—Modern State and theWorld Order,London:Demos,1996.)的确,欧盟整合的方式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50年的欧洲一体化实践,不仅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实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具有欧洲特色的“联合文化”。欧洲的联合过程是一个成员国不断合作,同时也不断谈判、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过程,因此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同时,欧盟又是一个由许多中小国家组成的集团,其所有决定、政策都是集体而作,因此欧盟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些主张对于后冷战时代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地区合作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

欧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使得其“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大。为了制定中国对欧盟长期政策,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有必要明确理解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1、欧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组织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集团,欧盟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欧贸易总额达690亿美元, 占中国全年外贸总额的14.5%,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99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欧盟的出口保持了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中国市场对欧盟吸引力增大的同时,欧盟也正成为中国产品日益重要的市场。在外来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0年,欧盟在华投资项目达11376个,协议金额为 456.27亿美元,实际金额262.74亿美元。在技术设备出口方面,截止到2000年,中国引进欧盟设备数目额为12445项,合同金额为627.5亿美元,是中国引进技术和设备最多的地区。

2、欧盟是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合作力量。 欧盟虽是美国的盟友,但法、德等主要成员国对美在冷战后企图维护“独超”地位和建立“单极世界”深感忧虑和不安,因而主张并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注:德国《明镜在线》2001年1月19日刊文指出, 长期以来在欧盟内只有法国公开指责美国傲慢、独断和无视国际协定,在华盛顿政府更迭后,法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了。柏林也不想再听大西洋彼岸的说教了。)在法、德等国看来,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都应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多极化本身并不意味着平衡和稳定,极与极之间必须保持合作,才能够维护世界的稳定;在多极化世界中,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上述主张与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的看法有许多共同点。近来,在诸如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欧洲独立防务建设、《京都议定书》、死刑等问题上,欧盟与美国发生了分歧。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主张也不相同。鉴于欧美具有巨大的共同经济和安全利益以及长期和广泛的历史、文化联系,双方一定会努力维护跨大西洋联盟。但随着欧盟实力地位的不断上升,今后欧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会更加突出,这将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上升。与美国相比较, 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一直较弱。事实上,在美国、东亚、欧盟三角关系中,欧亚一边最为薄弱。90年代初,随着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该地区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显著增大。1994年欧盟发表《走向亚洲新战略》,之后又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分别对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政策文件,提升了东亚国家在欧盟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作为回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访问法国时向欧盟提出了召开亚欧首脑会议的倡议。1996年3月,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 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决定今后亚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注:参加亚欧会议的国家欧盟方面除15个成员国还有欧盟委员会,东亚方面则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三国。)亚欧会议将经贸合作、政治对话、文化与人员交流作为两大洲合作的“三大支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后续行动”,成果显著。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亚欧会议、东亚地区论坛等多边组织以及对朝鲜半岛问题的介入,在该地区正逐步发挥一种平衡力量的作用。

二、中欧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中欧在诸如人权、西藏、宗教等问题上分歧犹存,并对双方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中欧关系已取得的成果

1、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已基本建立。 双边方面: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如法国同中国已建立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以及外交部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此外中法领导人热线不久也将接通。多边方面除亚欧会议(注:亚欧会议包括三个级别:每两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定期和不定期的部长级(外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环境部长、科技部长)会议以及高官会议等。第四届亚欧会议将于2002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外,还有中欧领导人会晤以及欧盟“三驾马车”(指现任轮值主席国、下任轮值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代表)与中国的定期对话机制。中欧领导人首次会晤是在1998年伦敦亚欧会议期间举行的。今年9月5日朱总理将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方代表为欧盟现任轮值主席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等。

2、经贸关系快速稳步发展。中欧经济的互补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双边经贸交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建交时双方贸易额仅为24亿美元,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贸易一直稳步增长。1995年,欧盟15国同中国的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大关,1998年攀升至488.6亿美元, 为 1975年的20倍。2000年,中欧贸易再创69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目前欧、 中互为第三、第四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欧盟对华投资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2000年,欧盟15国对华投资为44.7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43.8亿美元和日本的29.2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实际吸引外资的11%。

3、双方开展的一系列援助合作项目成效显著。1995年欧盟通过 《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文件后,加大了对华援助合作的力度。1991—1994年欧盟每年对华援助资金平均仅为2000万埃居(欧元),1995年之后,每年增加了3倍还多,1999年达到7000万。最近,欧盟已决定将 2001—2005年期间的合作预算确定为2.5亿欧元左右。 欧盟对华合作项目集中于:支持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向与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关系密切的部门提供培训及技术援助;通过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帮助解决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环保合作以及加强中欧商业对话和产业合作等。为了跟上中国改革发展的步伐,欧盟决定2001—2003年优先合作的领域是:为中国加入 WTO提供支持和援助、反偷渡和非法移民、社会保险改革、电讯、环境、能源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中欧合作项目的日益开展,既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现实好处,同时也提高了“欧盟在中国的知名度”。

(二)欧盟对华政策及其特点

从1995年至今,欧盟通过了一系列对华关系的政策报告。其中1995年《中欧关系长期政策》(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 Europe Relations)和 1998 年《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 Building

a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尤为重要。(注:“1995年报告”的重要性在于,该报告首次将加强同中国“对话与合作”作为欧盟的“长期目标”确立下来,而“1998年报告”则是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从去年开始,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要求欧盟委员会每年都要向其就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作一次汇报,并就今后关系发展提出建议。今年5月15 日欧委会在外交委员彭定康访华前发表的对华关系报告就是对近一年来欧盟实施1998年政策所作的汇报。 显然 ,“1998年报告”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欧盟对华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1998年报告”为欧盟对华政策确立了5大目标, 即通过提升并扩大与中国的政治对话,“将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社会”;通过帮助中国更加充分进入世界贸易体系和支持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包括可持续发展),促使其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支持中国转变成为一个“建立在法治和尊重人权基础上的开放社会”;搞好欧盟对华援助合作项目;努力提高欧盟在中国的知名度。(注: European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Brussels,25 March 1998,COM(1998) 181 final.)

从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情况来看,欧盟对华政策具有如下较为明显的特点:(1)整合性加强。 欧盟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通常是,首先由欧盟常设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提出具体议案,但由于如前所述欧盟对外政策仍属于政府间合作范畴,欧盟委员会的政策报告还须得到由各成员国外长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欧盟理事会的批准方可生效。近年来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对华关系报告都得到了欧盟理事会的批准,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发展对华关系是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当然由于欧盟的特殊性质,我们在看到欧盟对华政策“统一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欧盟内部任何一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与大国的直接推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2 )更看重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影响。欧盟加强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考虑无疑是经济利益,但并不像一些美国学者和官员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受商业利益所驱动的。事实上,欧盟十分重视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安全及全球经济稳定”等方面的作用。“1995年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欧洲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个压倒一切的总目标,即促进中国最大可能地进入国际活动领域,无论是在安全、政治、环境、社会问题,还是在经济问题方面”(注:European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China

Europe Relations,Brussels,15 July 1995,COM(1995).)。1995年12月欧盟理事会在讨论该报告后发表的“审议结论”中表达的更为明确:“中国正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发展表明,它不久将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世界强国。因此,同中国建立一种同其在世界和地区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力相称的关系,是欧洲的优先考虑。”(3 )受美国影响越来越小。无论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还是在其他方面,欧盟对华政策与美均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欧委会发表“1995年报告”之时,正是中美关系因美同意李登辉访美降至建交来最低谷之日。今年5 月欧委会发表对华关系新报告时,也正好是中美关系因撞机事件而处于相当困难时期。这也许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但也反映出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受美国影响确实较小。用法国外长韦德里纳的话来说,欧美对华政策的一个较大分歧是:欧洲人认为现在“称俄罗斯或中国是战略伙伴还为时过早,也过于乐观,但我们觉得这个政策的目标依然是正确的,以便最终使两个国家成为我们的战略伙伴”(注:http://www.diplomatie.fr,29March,2001.)。

(三)支撑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

从根本上讲,国与国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任何双边关系没有明确、实在的共同利益作支撑都是不牢靠和难以维持长久的。中欧关系也不例外。中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欧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和欧盟都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些变革为中欧关系的深入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双方进一步认识、明确、维护和扩展相互共同利益的坚定承诺和努力程度。

1、经济利益。这既是今后中欧关系保持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双方关系的中心支柱。从欧盟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今年5月15日欧委会通过的对华政策报告指出,经过20 多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七大贸易伙伴。按购买力来计算,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已规模相同,仅次于美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国。“在诸如电讯、运输、能源及环境等方面正在或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市场。”(注:European Commission,EUStrategy towards

China: Implementationofthe1998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Burssels,15 May 2001,COM(2001)265 final.)对于中国来说,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欧盟在中国出口、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2000年 5月,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 的双边协议签字后,中国外经贸部长石广生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对中欧经贸关系将产生四大好处:首先, 为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其次,中国将加快在保险、证券、电信、商业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有利于欧洲在以上优势领域进入中国市场;第三,中国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竞争,遵守WTO 规则,将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使欧洲投资者在华投资更有信心和稳定感;第四,双方解决贸易争端有了WTO 规则作为基础。(注:《国际商报》,2000年6月3日。)

2、政治利益。这是今后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欧盟对全球问题关切程度的增大,以及对中国的日益重视,欧盟对加强和扩大与中国的政治对话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为了提升双方的政治对话水平, 1998年欧盟提议同中国举行定期首脑会议。

(注:European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China,Brussels,25 March 1998,COM(1998)181 final.)欧盟委员会对2000 年11 月30 日在北京举行的由欧盟“三驾马车”

政治司长(Political Director)与中方的会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会谈为双边关系带来了新的推动力”。(注:European Commission,EU Strategy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 and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Brussels, 15 May2001,COM(2001)265 final.)今年6月25日,欧盟理事会对欧中政治对话机制提出了新的调整建议,旨在进一步扩大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对话。(注:按照欧盟建议,调整后的中欧政治对话机制将包括如下内容:中欧年度首脑会晤,轮流在中国和欧盟举行;欧盟“三驾马车”外长和中国外长除了在联大期间进行年度会晤外,如有必要,也可在其他时间进行会晤;欧盟“三驾马车”政治司长和相应的中国官员举行年度会晤,轮流在北京和欧盟进行;欧盟“三驾马车”人权专家和中国人权专家每年举行两次会议;欧盟“三驾马车”亚太司长和相应的中国官员就亚太事务举行年度会晤;欧盟“三驾马车”专家与中国专家就武器出口控制、不扩散及裁军问题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会晤;欧盟“三驾马车”驻华使馆政务参赞与中国外交部举行政治磋商等。见2362nd Council

meetingGENERAL AFFAIRS,Luxembourg,25 June 2001,http://europa.eu.int.)中欧政治对话的增多,将有利于双方在共同关心的跨国犯罪、非法移民、环境退化等全球问题上协调立场,并使得中欧关系的合作面得到进一步扩展。

3、战略利益。与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相比较, 中欧双方似乎均对于相互间存在的共同战略利益缺乏非常明确的认识。事实上,中欧在涉及未来世界格局发展和诸如NMD 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上利益是一致的。比如,中欧虽都无意与作为“独超”的美国进行直接对抗,但为了增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双方在推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具有强烈的共同意愿;中欧都立足于发展战略,因而不希望国际上出现紧张局面;由于中欧的战略优势均在于经济而非军事,因而均主张通过改革现有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反对美国企图通过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的做法;中欧同属战略崛起阶段,因而都有借重对方的需求。总之,世界多极化发展既为中欧提出了不断深化合作的要求,同时也为双方加强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随着中国与欧盟实力的日益增强,中欧关系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三、加强对欧关系的几点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成员国扩大后将对联盟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冲击。布热津斯基断言,今后欧盟发展将是一种“水平扩展”,而非“垂直扩展”。(注: ZbigniewBrzezinski,“Living With a New Europe”,The National Interest,No.60,Summer 2000.)欧盟正在寻求对策如通过“强化合作”的方式,建立“双速欧洲”或“先锋集团”,保持一体化发展势头。(注:《尼斯条约》规定,只要有8个国家同意, 就可以在某一领域组成“先锋集团”,同时欢迎其他成员国随后加入。但防务问题不包括在“强化合作”范围之内。)但多速欧洲的出现,有可能在欧盟内造成长久分裂。“扩大”与“深化”的矛盾将是今后10—15年内欧盟面临的主要矛盾。总体来看,欧盟一体化已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欧盟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超级国家”,但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中国需要制定一项充分反映出欧盟现有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对欧长期战略。作为对近年来欧盟通过的一系列对华关系报告的回应,中国对欧战略文件可以“联合声明”或“中国对欧关系报告”等形式公开发表,强调指出除美国和周边国家外,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重视发展对欧关系是基于对欧盟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中国自身长远利益而作出的决定,并非权宜之计或打所谓“欧洲牌”。现就今后5—10 年内加强对欧关系提出如下建议:

1、在经济领域,中国应积极扩大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关系, 切实推动经贸关系多元化。(1 )欧洲的中小企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我们需在与大企业发展关系的同时重视中小企业。(2 )加大在银行、会计、金融等服务行业引进外资力度,特别是银行业属欧盟国家的传统强项,中欧合作潜力很大。(3 )欧盟在华直接投资中科技和技术设备比重相对较高,中国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在技术密集产业创造新的投资增长点,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更多的欧洲企业到中国进行技术开发与合作。(4)提高卫生检疫标准, 增大对欧农产品出口。因出现疯牛病和口蹄疫,欧盟各国的畜牧业受到较大打击,对外国达标食品需求增大。中国应抓住机遇,大力提高农产品卫生检疫标准,扩大对欧出口。(5 )欧盟东扩后,为照顾新成员,在投资、贸易、贷款方面可能都会给新成员国优惠政策,这将对欧盟继续加大在华直接投资有一定影响。市场方面由于中东欧、波罗的海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些国家向欧盟出口的产品结构与中国相似,同时,这些国家也要消化欧盟成员国的产品,这将影响传统上中国对欧盟和中东欧的出口。对此中国有关部门需尽快加强调研,找出应对措施。

2、在政治领域,中国对欧盟在国际上奉行的“对话、 合作和援助政策”应给予肯定,对其在国际上发挥独立一极作用的努力给予支持。在NMD、反对制裁、加强南北关系、发挥联合国作用、 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制定、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等方面,中欧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同时加强双方在重要国际机构和组织中的磋商与协作,共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3、加强双方在欧亚大陆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国与欧盟同属欧亚大陆,在打击非法移民、跨国犯罪、毒品走私、洗钱,维护欧亚大陆稳定和繁荣方面,利益一致。建议双方可与俄罗斯一道探讨成立“三方论坛”的可能性。

4、欧盟在不久前公布的对华关系文件中, 推出了扩大与中国合作的60多个“行动要点”。这些行动要点的可操作性都很强。建议有关部门联合设立相应对欧工作协调小组,着重研究欧盟准备重点援助的领域,在诸如环境治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法律合作、扶贫等方面提出具体合作计划。

5、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一是设立较多的定期文化交流项目, 更多地派遣反映现代中国面貌的文化使团到欧洲国家访问,让欧洲国家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同时中国也接受欧洲国家的文化使团,加深了解欧洲各国的文化。二是增加在对方设立“文化中心”,以进一步加强相互文化交流。

6、对人权等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积极的对话政策。 人权问题是中国与欧盟之间存在的最大也是最棘手的分歧。欧盟在承认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坚持认为“在公民和政治权利方面,中国的人权现状与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注: EuropeanCommission,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1998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EUPolicy,Brussels,15 May 2001,COM(2001)265 final.)。显然,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特别是中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解决双方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决非易事。但中国应保持同欧盟的人权对话,以此争取加深欧盟对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了解,缩小分歧。同时在有利于加强中国法治建设方面主动与欧开展合作。除人权问题外,中欧在西藏、台湾、法轮功等问题上也存在矛盾。最重要的是双方应坚持耐心的对话政策。

7、加强中欧相互了解。重点应扩大民间的交往。 由于媒体对中欧双方相互了解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加强媒体的交流,可创造机会多邀请一些非常驻中国的欧洲国家记者访华。二是加强体育界的交流。在双方各有优势的领域交流运动员和教练,互补长短。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可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三是加强中欧双方政府研究机构即所谓“第二管道”间的交流。四是建立中欧信息网络,如行业信息交流网站等。

标签:;  ;  ;  ;  ;  ;  ;  

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_英国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