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明
(四川省营山县黄渡小学 营山 637700)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主导的作用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学生的主体应有教师的主导,这两者有机统一,互相体现,互促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师生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呢?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理解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有机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性的人。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时这样说过:分析课堂教学效果不要被花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其落脚点应放在学生身上,要看全班学生是否每一个人都充分地学习,独立地思考,知识是不是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巩固,能力和个性是不是在独立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目的是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应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一方面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对教学作出评价,并将学习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对学生的“主导”。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不是传统教学中的那种上与下,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因此,教学中,“尊重”一词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师自己。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师生双边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就不能视为成功教学。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敢想敢说,教师还要注意师生间情感交流。对学生真情实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信任和爱护,用亲切温馨的语言、满含信任的目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变“你们应该这样”为“我们一起想一想可以怎么办”,变“你的声音太小”“想好了,再说”为“不要慌,勇敢点,记错了也没关系”……把课堂变成学堂,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通了,学生投入学科学习的热情必强,学习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必然得到发展。
二、教师要充分运用师生的“主导”与“主体”有机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不愿去动脑、动口。教师怎么办呢?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学习,“思”是起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问题,并采用恰当新颖的形式提出来,如讲述一个精彩且与本课有直接关系的故事,提出问题;从身边的生活实例、社会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可引起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在上课时,教师讲述完故事之后可以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读了这段话,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问,这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挫折面前也从容》时,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讲述了小学五年级一个学生,无父母,年龄小,体弱多病,靠爷爷奶奶供养,但成绩又好的张辉同学后提问:“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配他生活和学习?”在学生思维活跃之中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提出了“我们要学习小丹和林肯的什么精神?”、“我们要学习小丹和林肯的什么品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应寻求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战胜困难和挫折?”等等。
在思想教学中,教师站在主导地位上,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明辩、引导学生得出较正确的道德观点。这就是要学生去讨论,通过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不同的思想认识和观点中相互讨论,而对文中的道德观念的印象加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因积极参与学习讨论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起在课堂的主体作用,针对道德观点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合理的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就自己对道德观点的认识,理解自由发言,无论对错与否,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耐心地听,不能对学生一出错,就打断其发言,进行批评,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还要摒弃寻求“标准答案”的做法,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再疏导点拨,归纳总结,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不然,教师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就没有教师适应学生,只有学生被迫适应教师;就没有教学民主,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很难产生新思想,就只有现成的答案,也就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就更谈不上主体性发展。
三、教师要正确运用师生的“主导”与“主体”有机关系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性要客观地看待,不要简单忽视,也不要过分夸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正确理解学生主体这一概念的条件性及相互依从性。决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唯学生是从,放弃对学生的导教。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不是随心所欲地无节制地发展,而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按照社会对人的价值规范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教师主导有效的发挥过程中,在自我意识到位,自我主体与主导的相互关系适当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并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徐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论文; 主体性论文; 主导论文; 师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