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民族产业的经济关系_民族工业论文

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工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跨国公司的到来会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带来严重不利的后果,但同时也给本国的民族工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为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减少不利影响,必须制定必要的措施和对策,这主要包括:坚持对跨国公司以取得技术为主要目标;以我为主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以引导和控制;禁止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等,以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在遭受最小程度破坏的同时利用跨国公司的经济力量得到更大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 民族工业 经济关系 经济实力 对策

跨国公司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事实。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将会有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来到我国。对于跨国公司,我们不应采取拒之于国门之外的态度,而应审时度势,结合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出相应的政策,以便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本文企图对此加以说明。

一、跨国公司的力量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遍及全世界,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本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被区别为两个方面:

第一,雄厚的资金。跨国公司毫无例外地都具有雄厚的资金,而雄厚的资金使得它们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经济上的强大力量可以通过它们产品的年销售量被表现出来。下面第一表是在1980年全世界最大的五家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量数字;该表附有同一年五个中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便和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量相对照,因为,如果把跨国公司看成是一个国家,那末,它的年销售量便是它的国内生产总值。

表一中的数字告诉我们,从经济实力来看,埃克森公司已经和墨西哥相差不远,英荷石油则超过印尼,飞马石油和韩国不相上下,而通用汽车和德士古远远大于委内瑞拉和希腊。由此可以看到跨国公司资金的雄厚程度。

表一[1]

跨国公司 年销售量(百万美元) 中等收入国家 GDP(百万美元)

埃克森 103143 墨西哥134511

英荷石油 77114 印尼

72482

飞马石油 59510 韩国

58246

通用汽车 57728

委内瑞拉 48390

德士古

51196 希腊

40147

第二,先进的技术。巨大的销售量和雄厚的资金使得跨国公司有能力从事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从而能在技术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根据汤森德等人研究的结果,在化学、电子、机电和汽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器材的部门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厂商在技术革新上的领先地位可以如下面第二表所示:

表二[2]

表中的数字说明,10000雇员以上的厂商在技术革新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由于经常进行技术革新,所以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的产品在技术上总是居于领先状态。IBM的计算机、波音公司的飞机等等都是显著的例子。

跨国公司不但在生产技术上居于领先地位,在销售技术上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往往都是历史悠久的厂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积累了一整套的推销产品的经验和技巧。除此以外,它们也使用市场学中科学方法来对产品盈利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消费者的特点及其支付能力、市场的容量和份额、竞争对手的力量、最有效的广告宣传的手段等等。这一整套的推销产品的经验和技巧再加上对市场的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几乎使跨国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力士香皂、可口可乐饮料、万宝路香烟等名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可以提供显而易见的例子。

二、跨国公司力量的泛滥所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本文在开始时已经指出,具有上述两项强大经济力量的跨国公司是为了谋取利润,甚至超额利润而来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之下,它们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给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带来严重不利的后果。这种后果包括下列四点:

第一,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成为专门从事于原料产品的供应者。在跨国公司使用的原料产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下面的第三表以美国的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矿产品作为例子。

表三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品在美国跨国公司使用的总量中占有的比例[3](1971年)

矿产品名称 在总量中占有的比例(%)

铝矾土 95

铜 44

锰 57

镍 71

锡 94

钨 37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料产品的大量收购易于使得后者的民族工业专门从事于这种原料产品的供应。中东的石油、赞比亚的铜等等都是如此。一旦成为专门从事于原料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原因有三:(1)原料产品中的许多品种(如矿产品)都来自不能被再生产出来的资源。这种资源一旦被消耗掉,即不能再事补充,因此,供应原料代表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自然资源的枯竭给国家的前途和子孙后代造成困难。(2)原料产品具有较低加工值的含量,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必须用大量的原料产品才能换取到少量的加工值较高的产品。这种情况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3)原料产品一般属于竞争性较强的产品,而在竞争性较强的产品市场中,由于价格的波动比较剧烈,所以原料产品供应国的外贸收入往往具有猛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这些国家带来经济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许多原料供应国对某些产品(如石油、咖啡等)形成了生产和销售的协调行动的组织,以便通过集体的力量来避免价格的过分波动,但是,总的说来,世界原料产品价格的波动仍然具有较大的幅度。

第二,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失掉产品市场。没有市场,企业不能存在;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市场的侵占会危及后者的生存。

先进的技术使跨国公司的产品质量高超,用科学总结出来的推销经验使它的产品易于为消费者所接受,而雄厚的资金又使上述两点得到保证。因此,跨国公司的产品往往能霸占市场,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民族工业发生摧毁性的作用。可口可乐公司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该公司的产品占有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5%,而在15个国家中销售量居于第一位[4],在这种强大的市场压力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只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况。

第三,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难于取得先进的技术。跨国公司虽然具有先进的技术,但是,它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厂商所使用的技术往往相对落后。西方经济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论可以说明这一情况。

大致说来,含有先进技术的新产品往往在跨国公司所在的发达中国家首先出现并且占有该新产品的几乎为全部的销售量,因为,推出新产品的跨国公司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从而使其他厂商难于和它相竞争。此时,该新产品可以说处于发生和成长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关该产品的先进技术已经逐渐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而竞相仿效。于是,该产品即进入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中,由于在技术上已经失掉优势,所以首先推出新产品的跨国公司面临着剧烈的价格竞争,从而它只能通过成本的降低来取得利润,而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或原料使它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出于上述动机,所以跨国公司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这些国家中建立工厂来从事生产。石英计时器、半导体收音机、许多种电子产品都是明显的例子[5]。

产品生命周期表明,跨国公司只有在产品的成熟阶段才有动机把生产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此时的技术已不是最先进的。因此,以跨国公司自身转移技术的动机而论,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最先进的东西。

第四,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难于得到应有的资金。跨国公司的雄厚的经济力量使它的金融企业信用很高;由于这一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群众比较愿意把他们的储蓄投放于跨国公司经营的金融企业。后者利用了这种优越的地位,可以取得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金。在贷出这笔资金时,出于安全回收贷款的考虑,跨国公司的金融企业又往往偏重于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企业。此外,出于同样的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本国的金融企业也倾向于向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厂商放款。在这些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便得不到它们本来应该取得的来自本国人民储蓄的资金。当然,跨国公司的金融企业也会把一部分资金放贷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然而,即使就此而论,民族企业在取得它们本来应该取得本国资金的时候,又让跨国公司的金融企业取得一笔额外的转手利润。

这种事例经常在拉丁美洲国家出现。例如,玻利维亚国的50%的私人储蓄被存放于跨国公司的银行[6]。在1971年的阿根廷,由于国内资金短缺,民族工业所取得的资金减少了42%,而与此同时,位于该国的跨国公司的企业借到的款项却增加了20%[7]。1957~1965年间,占美国跨国公司在拉丁美洲投资总量的83%的资金来源于拉丁美洲自身,而仅有13%的资金来自国外[8]。换言之,跨国公司取走了拉丁美洲民族工业所应有的资金的83%。

以上四点系就跨国公司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不利作用而言;除了经济方面以外,其他方面,跨国公司的广告宣传也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崇洋媚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间接地使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处于不利地位。然而,仅就经济方面的不利作用而论,上述跨国公司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摧毁性的。例如,面对跨国公司这一强大的对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根本放弃了与之相斗争的愿望,而采取了投降主义的态度,听任自己为跨国公司所兼并或把自己出售给它们。统计数字表明:187家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拉丁美洲建立的717家厂商中,其中的331家,约为总数的46%系来源于对当地民族工业的收购[9]。在1962年,墨西哥的橡胶、电机和运输行业已经全部为外商所有;到了1970年,冶金行业的68%和烟草行业的100%又沦入外商之手[10]。在1961年的巴西,跨国公司拥有该国全部汽车和轮胎行业、59%的机械行业和50%的家用电器行业;而在十年以后,跨国公司在后两种行业中的份额顺次增加到67%和68%[11]。

在社会主义的我国,由于国家强有力的支持,民族工业所受到的打击远不如上述那样严重。即使如此,我国的橡胶、彩卷、饮料等行业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跨国公司的侵蚀。在跨国公司强大力量的威胁之下,我国的部分企业的领导人也持有投降主义的态度。一度出现的“靓女早嫁”的说法,即趁着企业还能盈利时卖给外商的说法便是一个例证。

三、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和对策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了由于两个方面的强大力量而可能导致出的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有害后果以及跨国公司的高额利润。以此而论,跨国公司不利于民族工业。但是,另一方面,高额利润能诱使跨国公司来到发展中国家。而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我国需要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以及推销产品的方法。事实上,如果相对弱小的民族工业对跨国公司的到来采取某些措施和对策,那末,前者也可以利用后者的到来,取得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些措施和对策大致可以被归结为下列三点:

第一,坚持以取得技术为主要目标。技术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经为全世界所公认,从而没有在此加以论证的必要。例如,在1980年以后,技术因素在美国经济增长的份额约为61%[12]。正是由于重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所以我国把改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要想取得跨国公司的技术并非易事。首先,上面提到了产品生命周期说告诉我们,跨国公司由于直接投资(如设置工厂等)而可能转移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其次,即使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经过努力学习的阶段才能加以掌握。最后,任何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老化。民族工业即使掌握了跨国公司的最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思进取,最终也要落后。

针对上述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并且取得了成功,从而使日本的民族工业走出二战后的废墟,而置身于工业先进的行列。首先,日本取得的技术主要不是通过跨国公司在日本的直接投资,而是向跨国公司直接购买,或取得租让权。这样,它取得的技术比较先进。其次,为了取得先进技术,日本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其具体数字为:1945~1955年间6900万、1956~1960年间28100万、1960~1965年间68400万以及1966~1970年间154000万美元[13]。最后,日本不但购买技术,特别在1967年以后,还在消化购买到的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发展和创新,以致在60年代的后期,几个较大的日本企业已经达到在技术上自给自足的地步[14]。台湾当局为了提高民族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在50和60年代建立了几个研究和发展机构。

第二,以我为主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以引导和控制。资金当然是导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应该受到欢迎。但是,欢迎投资并不意味着投资越多越好,因为,如果跨国公司的投资有损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那末,这种投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正如上述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损害的事例所表明的那样。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的投资,我们必须以民族工业的利益为前提并且使用关税、税收、合同规定等手段来加以引导和控制,以便得到下列几个有利于民族工业的结果:

(1)使跨国公司投资于高、精、尖技术的行业。例如,台湾当局支付一半的起动费用(约7000万美元)来与菲利普公司合作,建立“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生产高效率晶体片[15]。该公司的成立使台湾的半导体行业进入国际市场。

(2)使跨国公司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没有基本建设的设备便没有经济发展,更谈不上什么民族工业。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在1994年左右,由于运输能力不足,我国每年的损失约为55亿美元[16]。基本建设项目对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引导跨国公司来对这种项目进行投资。近来出现一种名为BOT的方式,即由跨国公司建造,然后由它经营,最终交付发展中国家所有。墨西哥和菲律宾曾用BOT方式来建造道路和发电站[17]。

(3)使跨国公司投资于需要兴建的民族工业。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兴建本国的汽车制造业,它在1962年与日本尼桑公司合建一个汽车装配厂。这时,它严格限制成品车的进口并且对进口零件免税。三年后,它要求该厂在五年内达到50%的零件国内自给。在严格限制成品车进口和逐渐加强自制零件的方针下,韩国的汽车制造业在1970年得以初步形成[18]。

(4)使跨国公司的投资逐渐变成民族工业。例如,台湾当局在60年代的早期,准许美国蒸馏和化学公司在台湾独资设厂制造化学纤维,但是,规定该厂在五年后必须把所有权的一半转让给本地人士。

(5)使跨国公司投资于带动性较大的企业。这里所说的带动性系指由于一家企业的成立而导致的与该企业有关的其他企业的兴起。例如,从事组装和装配性质的企业的成立可以引起一系列与之有关的零件企业的兴起。一个具体的事例是:台湾当局于1963年允许美国胜家公司在台设厂,而该厂的成立促使了供应该厂零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19]。

第三,尽量把跨国公司排除在国内金融市场之外。如果听任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金融领域,那末,除了上面已经指出的挤占民族工业资金的弊端以外,还有其他的有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导致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从而给民族工业带来困难。

跨国公司控制的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数量很大,有人估计约为国际贸易量的30-50倍,哪个地方有利可图就流向哪里,无利可图就马上抽走。目前的流动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原因是各国对金融资本的限制越来越松,同时,转移国际金融资本的手法也越来越迅速,没有哪个国家金融市场能够经受得住这种流动的冲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两年前墨西哥的金融市场的巨大混乱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到来会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损害,以此而论,跨国公司的到来是一件坏事。但在适当的措施和对策之下,民族工业也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来使自己得以发展,以此而论,跨国公司的到来又是一件好事。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我们既要正视它的威胁,又要利用它提供的机遇,而采取趋利避害的措施和对策。这样,我们便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利用跨国公司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事实上,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对策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效益;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我国的民族工业也遭受到跨国公司的损害。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在经济上的辩证关系便是如此。

注释:

[1]罗斯吉勃:《外资在贫穷国家中的神话与现实》,普拉格出版社,纽约,1989年,第3~4页。

[2]弗里曼:《工业革新经济学》,第2版,MIT出版社,美国剑桥城,1989年,第145页。

[3][6][7][8][9][10][11]巴内特和缪勒:《遍及世界》,西蒙与休斯特出版社,纽约,1975年,第126、141、153、139、147页。

[4]勃克维兹、凯林、哈特莱、鲁特刘斯:《市场学》,第四版,伊尔文公司,纽约,1994年,第136页。

[5]在成熟阶段以后,产品进入衰亡阶段,此时的新产品已经变为没有市场的过时的东西。

[12]斯班塞:《当代宏观经济学》,第7版,沃塞出版社,纽约,1990年,第165页。

[13][14]斯密:《1945年以后的日本》,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1、112页。

[15][18][19]韦德:《控制市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5、309~310、151页。

[16][1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1994年,第18、8页。

标签:;  ;  ;  ;  ;  

跨国公司与民族产业的经济关系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