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汉语词汇差异实例_台湾论文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汉语词汇差异实例_台湾论文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新加坡论文,台湾论文,香港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就其作为母语的使用人口而言,在全世界13种最主要的语言中是第一大语言社团(language community)。据官方统计的数字,它目前在四个华人社区Chinese communities的使用人数有11亿8千8百万之多。其中:中国大陆,11亿6千万人;台湾,2千万人;香港580万人;新加坡,187万2千人(按240万之78%计算)。如果再加上散居在全世界五大洲的海外华人近3千万,总人数应在12亿1千万左右,无疑是全球绝对冠军。

虽然汉语内部存在着差异极大的方言(有些国家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但汉语普通话(指Mandairn,以下仅写作“汉语”)是公认的“官方语言”,也是超方言的“民族共同语”。在联合国,汉语是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汉语的书面形式——中文(Chinese)也是仅有的汉语正式官方文体。在新加坡虽然仅有0.1%左右的人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但它却是国家四种“官方语言”之一。可见,汉语的地位之崇高。

但饶有兴味的是,汉语又是一个世界仅有的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正式”名称的语言。

国家与地区语言名称 语言+文字的名称

中国大陆 汉语/普通话 汉文/中文

台湾 国语/华语

国文/华文/中文

香港 国语/普通话 中文

新加坡华语 华文

(香港拟包括澳门,新加坡拟包括马来西亚—作者注)

在广大海外华人群中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名称——“唐话”。无怪乎现今已有人呼吁用一种统一的名字来称呼汉语,以结束这一奇特而混乱的现象。

实际上,称呼的分歧也确确实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使用汉语的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民族构成等各人文方面的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在地理的差异主要是语音和词汇方面的,而又以词汇差异为最零散,且变化最速。如果说,语音差异主要的成因是方言的影响,那么词汇差异的形成则有其多方面的因素,难以一言而蔽之。

一、汉语词汇的地理差异举例

众所周知,汉语普通话的含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概念的三句话实际上是三个命题,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限定并描述了这个民族共同语的外延和内涵。应该指出的是:这个从三个角度确立的定义,虽延用了三十多年,但现在看来,既清楚又含糊,既具体又抽象。而又以第二命题为最含混:中国那么大,说“北方话”的地区分作五大方言片,内部差别本身就不小,“北方话”的标准是何地?东北?华北?西南?西北?江淮?不过这还仅是在中国大陆,如言及海外,则是否都以中国大陆为标准?有没有公认的标准?要不要标准?彼此是否都承认“一个”标准?……均有探讨、商榷及认定的余地。

和这些问题相关的是:事实上在主要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以语音、词汇为主要区域性特征的若干差异已长期存在,而且彼消此长,互相影响。下面仅就词汇方面的差异,列举一些和人民生活较密切并常见于报刊、小说、广播、电视的不同例词加以考察。

a.公共交通方面

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 新加坡

公共汽车

公车巴士 公共汽车

出租汽车

计程车 的士 计程车/的士

摩托车 机车电单车摩托车

自行车 脚踏车 单车 脚踏车/脚车

横道线 斑马线 斑马线斑马线

安全岛 和平岛 安全岛安全岛

天桥

路桥天桥 天桥

b.家用电器及科技产品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新加坡

袖珍收音机 随身听 耳筒机耳筒机

录相机 录影机 录影机录影机

空调(机) 冷气机/空调冷气机空调/冷气机

音响音响Hi-Fi Hi-Fi

冰箱冰箱雪柜 冰箱

电子计算器 电算器 电子计数机电子计算机

集成电路积体电路积杂回路/IC IC

立体声 身历声 身历声身历声

c.职业和身份

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 新加坡

农民 农人农夫 农夫/农人

保姆 奶妈工人/佣人佣人

警卫员

警卫/保安员护卫员警卫员/护卫员

航空小姐 空中小姐空姐 航空小姐

舞蹈者

舞者舞蹈员舞蹈员

新闻媒介 媒体传媒 传播媒界

饮食业

餐饮业 餐饮业餐馆业

领导(单位) 主管/上司 波士 上司

d.旅游与证件

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 新加坡

出差 公干/出差 公干 出差

旅行结婚 旅行娶 旅行结婚 旅行结婚

护照 护照passport 护照

签证 签证Visa 入境证

担保书

保单担保书保证书

出生证

出生纸 出生纸报生纸

e.日常生活

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 新加坡

做工 打工打工 打工

游泳 游水游水 游水

烫发 烫发电发 电发

刮脸 刮胡子 剃须 剃胡子

做饭 煮饭煮饭 煮饭/菜

洗澡 洗澡冲凉 冲凉

暖锅 火锅/寿喜烧打边炉/火锅 打边炉/火锅

方便面

速食面 即食面快熟面/即食面

应该说,各种语言均有其地域分支——方言。泛泛而论,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历时变化(diachronic changes)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言语面貌的活化石。但汉语作为一种超方言的民族共同语亦存在着地理差异,就像英语British Englsih和英语American English一样,却是在世界上比较罕见的。因为仅就英语而言,英语世界现在是不太接受有标准语之说的。而汉语一般说还公认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值得探讨一番了。

如果说,BBC英语是British English的代表,VOA英语是American English的代表,那我们是否可认为Radio Beijing是汉语的代表,而其他地方的地域差异是汉语地理共时差异(Synchronic Variations)的变体呢?

若以这个为基点,我们就可以更为深入地考察各地汉语的差异及其成因了。

二、汉语词汇地理差异的主要成因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复杂,再加之众所周知的政治历史原因,国家现在分为三个不同的政区。诸多因素的交杂使得社会及语言都发生分隔和歧变,而有意思的是:不一致的地区都在东南方,都在方言区内,似乎与中国几千年时南北纷呈迥异的历史一脉相承而又相映成趣。

1.闽粤吴方言的影响

台湾民众说的是闽南话(台湾又叫“台语”及Hokkien)。香港民众说的是广州话(即Cantonese)。新加坡华人占78%,其中72.2%说闽话(包括福建话、潮州话和海南话),16.5%说广州话,7.4%说客家话。(详见《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郭振羽著·正中书局出版·1984)因此方言对汉语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了。

台湾“国语”里,有时会有闽南话词语出现。如:

老母(母亲——大陆用语,下同)

人客(客人) 头家(老板)

蕃薯(红薯) 旅行娶(旅行结婚)

头壳(脑袋) 大老(首领)

交关(光顾) 落雨(下雨)

三八(不正经)软脚虾(指立场、态度较弱者)

板拖(拖把) 煮饭婆(指家庭主妇)

由于台湾上层政界、商界、文化界有不少江浙人士,因此吴语词语的踪迹也时有所现。如:

吃重(责任、负担重) 黑弄堂(黑胡同)

打烊(关门) 姊妹淘(姐妹之间)

灵光(灵验/灵) 无啥(没什么)

吃豆腐(调戏)

拢总(一共)

跷辫子(死了)

活络(活跃、灵巧)

娘娘腔(女性化) 热络(热乎,密切)

笃定(放心,有把握) 没栳栳(许许多多)

敲定(确定) 蛮好(挺好)

香港的港式普通话则有明显的粤语的特色。有时甚至已进入广东原来操标准普通话的人士口中。如:

单车(自行车) 打工仔(工人)

打的(叫出租汽车) 锁匙(钥匙)

炒鱿鱼(解雇) 饮茶(喝早茶)

电单车(摩托车)零舍(特别)

地拖(拖把)塞车(堵车)

蕃薯(马铃薯) 投诉(提意见)

十字车(救护车)侍应(服务员)

邮差(邮递员) 工人(佣人)

救火局(消防局)

新马地区“华语”中也会出现一些当地的特色。如:

华族(中国人) 半点钟(半小时)

唐人(中国人) 做工(工作)

唐山(中国)脚车/脚踏车(自行车)

德士(出租汽车)冲凉(洗澡)

拜一(星期一) 煮饭(做饭)

拜五(星期五) 蕃薯(马铃薯)

台、港、新等地还均喜欢称呼“丈夫”为“先生”,称“妻子”为“太太”。称呼某人的妻子为“某太太”。称姑娘为“小姐”。因而台湾有“柜台小姐”、“出纳小姐”、“撕票小姐”等相应词语。

方言成分被标准语吸收是语文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在标准语对某种社会、科学、人文现象的表达不如方言更直接、生动或及时的时候。在近代中国语言发展的历史中,吴、粤、闽三个强势方言(intensive dialects)一直有影响汉语共同语的记录。不过,现在更从大陆延伸到更远更大的地区罢了。

2.外来语的影响

近一世纪来,外来语(特别是英、日语)进入汉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合理结果。台、港、新地区在近几十年则尤为明显。如果香港、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经济、交通的中心,大量吸收外来语自不待言,那么台湾作为一个承袭“国粹”及中华文化传统比较丰厚的地区如何吸收、扬弃外来语以及和海峡彼岸对待外来语的态度有何不同,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仅列举若干已稳定进入当地“国语”的外来词:

台湾:

便当(盒饭)卖点(销售点)

料理(菜式)作业中(正在操作状态中)

看板(招牌)营业中(正在营业时间内)

月给(月薪)上班族(上班工作的人群)

课长(科长)坪(面积单位)

下女(女仆)量贩店(批发店)

企划科(计划科)欧巴桑(中年妇女)

卖场(商场)新人类(指新一代只追求生活享受而不愿像祖辈

那么艰苦创业的年轻人)

——以上均源于日语

做秀(作表演,show) 二手(旧货,second-hand)

杯葛(抵制,boycott)造爱(性交,make love)

麦克风(话筒,microphone)

迷你裙(超短裙,mini shirt)

萨士风(萨克管,saxephone) 洗手间(厕所,washroom)

——以上不论纯音译、纯意译或音意结合的外来语均来自英语。

在香港,英语的借词比较常见已正式进入当地中文的,有:

巴士(公共汽车,Bus)镭射(激光,laser)

中巴(公共小车,24座)

镭射唱机(激光唱盘,laser record player)

小巴(公共小车,12座)

镭射唱碟(激光唱片,laser record)

的士(出租汽车,taxi)

斑马线(横道线,zebra)

当然,很多香港人士公司习惯夹中夹英地使用语言,很多词就直接写英文,讲英文已超出了“借词”的范畴。

在新马,比较稳定地进入当地“华语”的最有代表性的是:

苏妈(全部,马来语semua)罗地(面包,马来语roti)

洒本(肥皂,马来语sabun)鲁衣(钱,马来语duit)

巴刹(市场,马来语pasar)假郎(走路,马来语jalan)

而在中国大陆,外来语的进入在1949年以后一直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国家的“推广普通话”和“纯洁汉语”的政策,一般早期进入的外来词,都经过了一番“甄别”的工作,不少词都逐渐为后起的纯汉语词代替,略举众所周知的数例,如:

德律风telephone,电话维他命vitamine,维生素

麦克风microphone,话筒

士班拿spanner,扳手/扳头

巴士bus,公共汽车派士pass,通行证

莱塞laser,激光 瓦斯gas,煤气

拍子薄pad,信笺本盘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

一般说外来词是较难立足的,而且即使有,也是意译词。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最成功地进入中国的一个外来词却是来自日语的“卡拉OK”(カヲオケ Karaoke,pre-taped musical accompaniment)。这种自娱娱人的娱乐方式,竟是先由中国大陆引进,写法夹音译夹英文,后传至香港及海外。(台湾有时写作“卡啦OK”)

简言之,对待外来词的处理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新是略有不同的,中国大陆顽强地抵御外来语的进入,非到不得已的地步是不用的。台湾则较为宽松,而后二者则听任使用者自由决定取舍。

3.新旧词语的存废和语义变化

自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社会形态变化很大,新词新意大量涌现,出现了许多不同于港、台、新地区的词语,其中有的词只是变换其中一个语素,相对地可看作“新”词,而仍然在港、台、新继续使用的“传统”词语,则算作“旧词”了。如:

新词旧词 新词 旧词

幼儿园 幼稚园大半 泰半

优厚优渥 保姆 佣人

报纸新闻纸情人 爱人

圆珠笔 原子笔幸福(名词) 福祉

教导处 训导处留学(美国) 负笈(美国)

左冲右突折冲樽俎 参谋 幕僚

帮补挹注 丈夫 外子

东道国 地主国妻子 内子

而有一部分词是词形相同而词意不同的“同形异义词”,各地区使用时,语意已出现差异,试以大陆、台湾两地为例,如:

例词 中国大陆 台湾

书记 中共党团各级组织的仍指“文书”,从事记

主要负责人录、书写公文的人员

商场 面积较大,商品较全意为“商业界”,从事

的商店商业活动的阶层

状纸 书写诉状的文件用作“委任状”,指派

人担任职务的证件

得意 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达到自己的目标,用

自满),形容词作动词

对头 (名词)敌对的方面; (名词)接头的方面;

对手 敌对的方面

身段 1)女性的身体姿态;也指“身份”、“架子”;

2)舞台上演员的动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生涯 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也指“职业”;具有一

的生活定目标的活动或从事的

工作

先进 进步快,水平高;(形 指“前辈”、“先辈”;行

容词)可作为榜样的人 辈在先的人

或团体、单位

有的“同形异义词”的差别在于词意的范围大小不同。如:

例词 中国大陆 台湾

领导 各级政府和单位的负责 国家级首要负责人,多

人,可用作名词或动词 用作动词

业绩 重大的成就;建立的功 职业的成绩,工作中的

劳或完成的事业成就

先生 1)对社会地位很高的人 1)对普通男性公民的

的称呼;2)对非共产党 称呼;2)对丈夫的称

的党外人士的称呼;3) 呼(他称);3)老师

老师

作业 1)老师给学生的功课; 操作、运作、营建等意

2)从事指定的军事活动 义,多用作动词

或生产活动

时段 一段时间 可泛指时间,时候

成长 生长而成熟1)生长而成熟;2)增长

有的是同形而色彩相异之词。如:

例词 中国大陆 台湾

检讨 批评或批判自己的过检查,研究,讨论(中

失(贬义)性)

策划 筹划,谋划不正当的谋划各种活动(中性)

活动(贬义)

地主 占有土地,依靠出租土地的主人(中性)

土地而收取租金或物

产的人(贬义)

应该指出的是,语义的变化,或大或小,或褒或贬,或转或改,基本上是台湾保持旧义较多,大陆出现新义较多。一般在大陆出现的,词书上还可找到其原意的存在,但以新义使用为多,原意则逐渐被湮没。

4.构词的不同

构词词素的选用也是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大陆与台湾相比较,构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个词素相同,另一个词素不同的多音节词

a.前一词素相同,后一词素不同

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台湾

硬件硬件 借鉴借镜

塑料塑胶 隆胸隆乳

(做)家务 (做)家事休憩休闲

航天(工业)航太(工业) 预排(节目)预校(节目)

盆景盆裁 对垒对决

遗孤遗族 报答报聘

说法说词 感动感念

残废残障 网络网路

b.前一词素不同,后一词素相同

中国大陆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美容院 理容院 独大/变大 坐大

统考联考分会属会

(市场)疲软(市场)走软公元西元

确定锁定国营公营

大胆(副词)放胆(副词)私营民营

变动异动有关(单位)相关(单位)

骄人(成就)傲人(成就)招揽延揽

等外品 格外品 民间坊间

c.一个词素相同,另一个不同,词序也不同

中国大陆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质量品质工人劳工

立交桥 交流桥 经营营运

案件个案饮食业 餐饮业

操作员 作业员 拼搏打拼

(2)两个词素均不相同

a.词素数目相同

中国大陆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集成电路积体电路化验人员监识人员

精神污染心灵污染安全岛 和平岛

电脑联网电脑连线图像影相

b.词素数目不等

中国大陆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出租汽车计程车 劳教囚犯奴工

摩托车 机车乒乓球 桌球

售票员 车掌下流话 黄腔

舞蹈演员舞者骂人话 三字经

(3)缩略方式不同

汉语的词汇构成一直存在着a)单音节走向多音节,b)多音节简化为双音节的双向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大量增加的原因所在。

但在以汉语为官方语言的海峡两岸,双音节化的数量、进度和幅度都是不同的。试以台湾“国语”里已双音化而大陆却尚未变化的词语为例。

甲.名词词组的缩略与否

a.偏正词组

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

变局变化的局势 商机 商业机会

实典实际的典范 社利 社会福利

迷思迷茫的思想 先机 领先的机会

荣景繁荣的景象 触媒 触发媒界

超商超级商场业界 企业界

心战心理战争高阶 高等阶层

品管品质管理党工 党的工作者

外劳外地劳工良率 合格率

b.联合词组

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

心力心思和精力 根脉 根源和血脉

历练经历和锻炼 理念 理想和信念

绩效成绩和效果 经社 经济和社会

志业志向和职业 行库 银行和钱库

乙.动词词组的缩略与否

a.联合词组

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

期勉期待并勉励 凸显 凸出并显示

宽纵宽大并纵容 提报 提交并上报

研商研究并协商 订颁 制订并颁布

捡择挑选并抉择 推展 推动并开展

体认体会并认识 封杀 封闭并杀灭

关爱关心并爱护 体顾 体谅并顾全

裁示裁决并喻示 检视 检查并视察

惊羡惊叹并羡慕 期许 期望并许可

b.动宾词组

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

贿选贿赂选举(投票者) 脱序 脱离正常秩序

造势制造声势扎深 扎根深处

复健恢复健康减损 减少损失

吸金吸收保证金 诉愿 诉说愿望

c.偏正词组

台湾中国大陆台湾 中国大陆

互动互相促动量产 批量地生产

厚植深厚的扶植 默察 默默地考察

在台湾“国语”中,某几个词构成缩略词的能力较强。如:

1)研:研究

研商:研究、协商、研发:研究、开发 研议:研究、商议 研拟:研究、拟定 研处:研究、处理 研判:研究、判断

2)筹:筹备

筹设:筹备、设立 筹谋:筹备、谋划

3)期:期待

期盼:期待、盼望期许:期望、赞许期勉:期望、勉励

4)减:减少

减损:减少损害减省:减少、省却

5)检:检查;挑选

检择:挑检并选择检视:检查、考察

6)调:调整;协调

调教:调整;教育调练:协调、锻炼

7)裁:裁定;裁决

裁示:裁决并喻示裁辙:裁定并撤销

裁废:裁定并废止

8)推:推动;推荐、推广

推展:推广、展示推介:推荐、介绍

词语缩略是语言表达的需要,一个多音节词语意清晰、稳定、单一,而使用频率又较高时,人们自然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对音节进行缩减,缩减为稳定的双音节词。台湾“国语”的缩略词多为用于政治、社会的题材方面,与中国大陆大体是相同的,虽然数量上大不如大陆多而广,也很少口号式的、数字式的缩略词,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的面貌。

5.词的搭配及词性不同

词的横向组合能力,即搭配能力与组成的关系,是汉语词的外部重要标志。在海峡两岸的汉语表达上,也存在着“微殊”,很能反映两地的“异趣”来,试举数例:

(1)动词的搭配不同

a.及物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提升:(大陆)级别,档次,职务

(台湾)实力,地位,形象,条件,士气,产业结构,生活品质

达成:(大陆)协议,谅解

(台湾)任务,目标

“提升”在中国大陆使用频率不高,搭配有限,但在台湾频率较高,搭配很多。同样的词大陆多用“提高”代替之,可在台湾“提高”可以和“攻势”相配,却又是大陆没有的。

另外,台湾词语有“调整心情”,“整理经验”,“切入市场”,“打出基调”,“走过以前”,“浪费成本”,“创新技术”,“采取作为”,“提出检讨”等动宾搭配,都是别具一格的。

b.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

某些动词在大陆和台湾在能不能带上宾语方面也是不同的。如:“瘫痪”、“挖角”、“施暴”、“作大”,在大陆都是不及物动词,可是在台湾,可以说“瘫痪议事”,“挖角李连杰”,“少数施暴多数”,“作大那些刽子手”等,则全成了及物动词了。

c.主语和动词的配搭

主语和谓语动词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其搭配在语意及习惯上有“约定俗成”的组合关系。大陆和台湾在这方面也是具有不同之处。比如:

成长:在大陆,只修饰有生命的名词主语,如“孩子”、“下一代”、“树木”、“幼兽”等。在台湾,则可修饰无生命的名词主语,如“经济”、“选票”、“数量”等。

高升:在大陆只修饰“职务”、“级别”。在台湾能修饰“情绪”。

升高:在大陆只修饰“温度”、“高度”等。在台湾可修饰“气氛”。

d.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形容词主要用作描述、限定、修饰名词及动词,在搭配关系上也有一定的相关限制。在台湾“国语”中存在着一些与大陆相异的新颖组合。如:

悠远的国家、低迷的人心、理性的因应、柔情方式、美丽任务、场面激昂、办事结实

还有一些独特的形容词。如:

前景亮丽、理想圆融、知性读者、大势底定、亲炙的渴望、新进的医学观念。

e.词性的变换

词性的变换是词义发展的途径之一,某些词在海峡两岸的衍变派生的阶段上也有差异,试举下列数例:

见证:在大陆是名词,可说“一个见证”、“铁的见证”。在台湾可以是动词,如:“见证了人性中尊贵和卑下的区别。”

枝蔓:在大陆是名词或形容词,如:“文字枝蔓,不得要领。”在台湾可以是动词,如:“枝蔓了这番话。”

热闹:在大陆是形容词,可说:“热闹的大街”、“场面热闹”。在台湾可作动词,如“热闹了澎湖人心。”

充裕:在大陆是形容词,如:“经济充裕”、“时间充裕”。在台湾可作动词,如:“充裕了国内物资供应。”

其他还有“以喜感演出方式”、“感性表示”、“古迹鲜活起来”、“鲜明上来了”、“强势增加”、“它是……的最爱”、“那是……的唯一”、“攸关海峡两岸”、“中共首要”……都是在台湾已变换了词性而在大陆尚未演变的。

6.港台特有的词语

有一类词,因其独特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以有别于另一种社会的,则特别能反应当地社会面貌。显而易见,港台有下列一批中国大陆所没有的词语是不足为奇的。

(1)政治词语:党鞭,闹场,公信力,公权力,肢体冲突,弱势团体,搅局,定位;(2)经济词语:后市,价位,市场利益,周边产业,夕阳工业,强力反弹,上(中、下)游产业,自有品牌,多媒体产品,高单价商品;(3)社会词语:吧女,热裤,夜店,应招女,牛肉场,意飞族,顶客族,上班族,风化区,红灯区,太空人(指两国分居的移民),原住民,单亲妈妈,家扶中心,休闲时代;(4)治安词语:拒马,蛇笼,社工,警改单位,霹雳员警,镇暴警察;(5)其他:自助旅行,老中们,心路历程,个性人物,育乐区,电话过滤,二尺五,全额招待,过招,出招拆招。

三、词语的相互传播和认同

各个不同地区有差异的词语,既有其相异、相斥的一面,又有其相融、相认的另一方面,亦可看作是不同社会形态相互之间有分有合,分分合合,难分难合的一道“折光”。

试从两个角度看:

1.台湾“国语”中的粤语表达法(主要自香港)

粤语以广州和香港两地通行的语言为代表。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的国家语言政策的推行,广州粤语日益受普通话的影响,而香港粤语却独立发展成为一种“准书面语言”,某些词语已日渐在台湾的口语、书面语中被采用。例如:

二字格:水货,荷包,抢手,心仪,坊间,爆光,旗下,奖项,出炉,退烧(指某种社会高热现象减退),落单,联手,抢食,告白

三字格:发烧发,私家车,巨无霸,大哥大,艺能界,炒鱿鱼,摆乌龙,吹大跑(原为“车大跑”),肥嘟嘟(原为胖嘟嘟),出怪招

四字格:跌破眼镜,鸡同鸭讲,一头雾水,心知肚明,漏夜灌救,原汁原味,中规中矩,物超所值,心中怕怕,把握机会

多字格:走性感路线,落得一身腥,眼镜吃冰淇淋

2.大陆普通话引入的港台用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引入外资,也使一部分原流行于海外的词语渐渐为大陆人们所接受。虽然量不很多,影响面有宽有窄,但也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相向交流。

有少量的词语是“旧词回潮”,如“先生”、“太太”、“小姐”、“的士”、“巴士”等又重新在民众口中恢复使用,后两者还发展到“打的”,“小巴”(12座)、“中巴”(24座)、“大巴”(44座),“直通巴”、“冷气巴”等等。

有部分词是“拿来使用”,如:新潮,前卫,动感,空姐,爱心,纯情,共识,性感,创意,知名度,大众情人,商品形象。这类词可算作是“新词新用”。

还有一种是“应变使用”,如“赛事”代替“比赛”;“派对”代替“晚会”或“聚会”;“营运”代替“经营”;“运作”代替“工作”;“影碟”代替“唱片”;“领衔”代替“主演”;“出场”代替“演员表”等等,等等。

我们应该看到,词汇的分化和融合是社会变化的表象之一。词汇作为语言的一个要素,能最迅速、最直接、最生动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一种新事物必须有一个新词语或新的表达法加以显示、记载,一个社会新变化的产生,必然会引起词汇层面上的相应反映和折射。这是语言的另两个要素语音和语法所无法承受和完成的,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说,词汇是语言中社会信息的“充分载体”。研究研汇、词汇演变、词语变化,就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社会的演进: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军事的、体育的、文艺的、道德的、思想的、民俗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词语变化则应是反应整个“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新马以至散布在全球七大洲全部炎黄子孙的各方面进展和变化。整个“地球村”正在形成并日益“缩小”,“文化认同”应代替“文化割裂”而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本文起始于“静态的”差异的方面描写,是落墨于现状,而着眼于“动态的”传播方面的拾零,则是探知于未来。但客观地、历史地看,一种语言的词汇在不同地区有部分“相异”是必然的,绝对的;一时“相同”是暂时的,相对的,语言和社会就是这样一波又一波地向史地看,一种语言的词汇在不同地区有部分“相异”是必然的,绝对的;一时“相同”是暂时的,相对的,语言和社会就是这样一波又一波地向前进,直到永远。适时地为某个时代的某种语言共时变化“拍照留念”,是本文的宗旨。

标签:;  ;  ;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汉语词汇差异实例_台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