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产业合作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产业合作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高科技产业与两岸产业合作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两岸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趋势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1-0022-08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在海峡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持续升温。在新的形势下,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连续10多年出现超高速增长,1986至2000年平均成长率高达26%,与其他传统产业如纺织、石化等持续低迷形成鲜明的反差。2000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顶峰时,产值一度达473亿美元(包括海外),其中岛内电子信息硬件产值为232亿美元;2001年总产值回落至427亿美元,下降10%,其中岛内产值为200亿美元,仅占47.1%。通过国际分工与产业区域合作,台商已有一半以上(52.9%)的信息产品由海外工厂生产,其中更有36.9%是由台资的大陆工厂生产。据台湾“经济部技术处”公布的“2001年全球前三大的台湾产品”中,台湾高科技产品共有40项挤进世界前三名,其中18项产品产值居全球之冠,包括芯片代工、笔记本电脑等;14项产品排名世界第二;8项产品排名世界第三。首度挤入全球前三大排名的产品包括LCD监视器、无线区域网络(WLAN)、ADSL数据机、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和电动自行车等5项;PC-Camera则从第二名进到第一名。以半导体、个人电脑等为主导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不断扩张,有力地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并使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地。台湾总体经济与对外贸易因受惠于电子信息产品外销的畅旺,在90年代一直保持中速增长势头。

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新竹科学园区,也是全岛经济发展的亮点。无论是引进高科技厂商的数量,还是吸引投资的数额,或是区内企业的营业额,均呈超速增长趋势。至2001年底,进入园区的厂商共计312家,其中台湾公司258家,外国公司54家;从业员工近10万人,总营业额达6625亿元新台币(下同,注明美元除外),约近200亿美元;累计实收资本8590亿元,其中台资占93%,外资占7%。园区厂商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技等相关领域的生产与制造,其中较著名的国际级企业有宏碁、台积电、联电、华硕、威盛等。科学园区是继加工出口区之后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的亮点。

台湾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扩张而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高涨。2000年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时,对台湾电子信息产品的采购额高达376亿美元,占台湾企业总产出的78%,其中美国市场对台湾地区的采购就达296亿美元,占全部国际采购的78%。[1]台湾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及相关产品,新增加的外销订单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信息技术产品。全球1/3的台式电脑和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产自台湾。除了加工、组装出口外,台湾电子厂商也从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电子信息的原材料、关键零组件与技术。2000年台湾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半导体设备进口市场,采购金额达94亿美元,占世界总销售额的近2成,占台湾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276亿美元)的34%。

其次,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在代工方面具有较大的成本竞争优势,且主要集中于订货方品牌销售的产品生产(OEM)以及订货方品牌销售的产品设计和生产(ODM),而不以自有品牌产品生产(OBM)为主。2001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OEM和ODM的产值比重达2/3左右。与OBM相比,OEM和ODM生产主要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无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与市场营销。由于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台湾都有许多高度灵活性的中小型供应商,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康采恩”几乎都选择台湾作为公司本土之外的生产地。康柏台式电脑的25%、IBM电脑的40%、戴尔电脑的60%都是在台湾生产的。台湾电脑生产能力的3/4用于为日本和美国的名牌厂家生产电脑。2001年台湾笔记本电脑的总出货量达1400多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5%。

其三,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尤其在芯片代工领域,岛内厂商已从原先附加价值低的主流制程生产,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制程驱动提升的关键性角色。台湾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重镇,而半导体积体电路(IC)是电子产品的关键零组件,其产业关联效果大、附加价值高,属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过10年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主力。台湾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以科学园区为核心的产业供应链,并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群聚效应。尤其90年代后期,在美国信息技术热潮的推动下,台湾半导体厂家迅速扩充生产设备。2000年鼎盛时,台湾最大的两家IC公司——“集成电路”和“联华电子”投资总额达58.6亿美元,产量占全球的10%,前者的销售额达1663亿元,后者则为1051亿元,合计2714亿元(约85亿美元);整个半导体业产值达8074亿元(约250亿美元),产量占全球的30%。2001年台湾IC设计业产值1192亿元,仍维持5.9%的成长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9%。目前台湾的IC设计公司共有180家(25家已上市上柜),数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IC设计地区,产品主要集中在PC芯片组、消费性IC及网络芯片组等。[2]

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台湾制造业逐渐趋向生产劳动密集度较低、资本密集度较高和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产业结构向中、高层次调整。反映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台湾高劳力密集度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1989年为43.45%,2001年跌至33.49%,下降近10个百分点;而中、低劳力密集度产品则从37.75%、18.8%分别略升至42.93%和23.58%,各约上升5个百分点。这说明台湾制造业产品的劳动成本含量已有相当程度的下降,中、低密集度的产品已占2/3。同期台湾低资本密集度产品的出口比重大幅下降,从22.68%跌至8.43%,下降14.25个百分点;中、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则从50.73%、26.59%分别提高到60.53%、31.04%,各约上升9.8和4.45个百分点,这说明制造业产品的资本含量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中、高水平。从技术人力密集度看,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从24.25%增至46.20%,大幅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中技术密集度产品的出口比重大致维持在40%左右,仅略增近1个百分点;低技术密集度产品的出口比重从37.65%跌至14.99%,大幅下滑22.65个百分点,这说明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已有明显提高,高科技产业得到确立。

表1 台湾出口商品结构按要素密集度分(%)

年度  劳力密集度 资本密集度 

技术人力密集度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1989 43.45 37.75 18.80 26.59 50.73 22.68 24.25 38.10 37.65

1990 41.02 38.30 20.68 28.95 50.54 20.51 26.73 38.57 34.70

1991 40.10 38.73 21.17 29.82 50.98 19.20 27.23 38.52 34.25

1992 39.57 40.01 20.42 29.12 52.74 18.14 29.36 38.81 31.83

1993 38.95 41.14 19.91 28.99 54.70 16.31 31.33 40.34 28.33

1994 38.68 39.75 21.56 31.13 54.91 13.96 32.49 41.87 25.64

1995 37.43 39.77 22.79 31.86 56.73 11.41 35.88 42.04 22.08

1996 36.37 41.78 21.84 31.20 58.39 10.42 37.99 40.88 21.13

1997 35.02 43.00 21.98 30.38 60.52

9.10 39.61 41.13 19.27

1998 34.55 44.20 21.25 29.50 62.09

8.41 40.91 40.56 18.53

1999 35.61 43.54 20.85 28.53 63.61

7.86 41.89 41.09 17.02

2000 37.75 41.05 21.20 28.22 64.24

7.53 42.33 43.27 14.40

2001 33.49 42.93 23.58 31.04 60.53

8.43 46.20 38.81 14.99

增减 -9.96

5.18

4.78

4.45

9.80 -14.25 21.95

0.71 -22.65

资料来源:张隆宏《全球化趋势下台湾制造业结构之调整与升级努力》,《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02年第6期,第36页。

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看,出口商品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2001年台湾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69.17%,非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为30.83%,出口结构与美国、欧盟等大致相当,比日本落后16.69个百分点。台湾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54.01%,略高于欧盟,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落后5-15个百分点;非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为45.99%,略低于欧盟,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可见,台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结构已向发达国家或地区靠近,但高技术人力密集度的出口比重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致落后15-20个百分点;中、低技术人力密集度的出口比重仍超过50%,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则在40%以下。

二、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调整

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业。近10年来,制造业在吸引侨外投资和对外投资中,电子电器业所占比重都相当高。1991-2001年,台湾制造业核准的侨外投资从10.5亿美元增至17.7亿美元,累计达155.35亿美元,其中电子电器产品所占的比重从54.37%增至59.62%,增加了5.25个百分点,11年平均比重为51.62%,1999年最高峰时一度达66.99%,这说明该产业一直是外商投资台湾制造业的重点。制造业核准的对外投资同期从8.9亿美元增至17.7亿美元,累计达96.49亿美元,其中电子电器产品所占比重从23.63%增至81.99%,大幅提高了58.36个百分点,11年平均比重为47.48%,说明该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相当部分接近成熟的产品在岛内已无竞争力,向外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快;制造业核准的对大陆投资从1.7亿美元增至25.1亿美元,累计达181.62亿美元,其中电子电器所占比重从18.24%增至49.91%,上升了31.67个百分点,11年平均比重为30.27%,说明该产业也逐渐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重点。可见,电子电器业作为台湾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无论是资本输入,还是资本输出,都扮演主导性角色。[3]

由于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相对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其制造业形成了极易受最大消费地——美国经济景气左右的畸形结构。21世纪伊始,在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下,台湾高科技产业开始进入调整期。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萧条使国际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量减少,进而使台湾岛内半导体企业全面调整设备投资和生产计划,而且开始拖台湾经济的后腿。2001年台湾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产值为26799亿元,较上年下跌14.08%,其中半导体业产值5589亿元,衰退30.78%;光电材料及元件业产值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39亿元,仅衰退0.67%;只有被动电子元件业一枝独秀,产值达1577亿元,反而成长22.59%。就贸易额而言,电子产品出口金额为236.1亿美元,进口213亿美元,分别衰退25.5%和22.9%。[4]岛内半导体厂家的经营业绩也迅速恶化,排名第一的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和排名第二的联华电子公司的销售额大幅下降,跌幅达3成之多。[5]台湾一些高科技产品在世界的排名跌出前三名。据台湾“经济部技术处”ITIS计划统计,2001年原来名位世界前列的产品,如发光二极体、印刷电路板、扫描器、监视器和PVC等均退出全球前三名的位置。

由于台湾经济的龙头——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衰退,2001年岛内整体经济发展出现“三低二高”现象。一方面,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为负1.91%,是台湾自1952年开始统计经济增长率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也是近50年来最低的一次;贸易业绩大幅下滑,进出口分别衰退23.4%和17.1%,双双创下历年最大减幅;股市连遭重挫,从近万点跌破4千点,民众及企业财富大幅“缩水”,严重影响岛内高科技企业的集资能力。另一方面,台湾失业率不断攀升,民众痛苦指数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受高科技产业大幅衰退的影响,台湾经济确实“病得不轻”。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从非经济层面看,主要是岛内政党纷争、政局不稳以及两岸关系持续紧张造成的。民进党上台以来,着力于政治斗争,面对经济问题,行政决策和办事效率低下,只做诸如召开“经发会”之类的表面文章,拿不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台湾民众当前最希望的是求和平、谋发展,尽快改善经济现状,而当局却置民意于不顾,强予推行得不到大多数民众认同的政治理念,进行台独施政,从而导致岛内社会秩序持续动荡,政局不稳,民众对台湾当局和经济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迟迟不开放直接“三通”,并采取种种政策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陈水扁上台执政以来,不但一直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两会有“九二共识”,致使两会协商与谈判不能恢复,而且变本加厉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无法消除,不能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岛内外投资者望而却步。

从经济层面看,除了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经济的复苏外,岛内投资不断减少,也是造成经济景气趋缓的重要原因。2001年台湾重大投资案缩水近一半,大型投资项目相继停摆,经济综合指标先行指数连续下挫,多家经济研究机构,如台湾经济研究院、中华经济研究院等不得不连续下调经济增长预计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岛内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台湾外来投资也不断减少,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台湾投资环境每况愈下的形势下,2001年核准海外来台投资金额51.29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减少32.59%。

相对于岛内投资不断冷却,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大陆投资日趋热络。由于台湾政经形势不断恶化,岛内市场持续不景气,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台湾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纷纷外移。在传统产业的带动下,岛内高科技产业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出走风,不断到祖国大陆、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投资设厂,并成为带动出口贸易以至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台湾“经济部投审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台湾核准对外投资(大陆以外)项目1388件,金额44亿美元,累计(1952-2001年)8205项,金额313亿美元,占总额的61%,其中对英属中美洲投资109亿美元,对美国投资65亿美元,对东南亚投资63亿,对香港投资12亿美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64亿美元,上述投资约有相当一部分间接转往大陆。当年台湾核准对大陆投资项目1186件,金额28亿美元,累计(1991-2001年)24160项,金额199亿美元,占总额的39%,若含通过英属中美洲等地中转的投资,则在50%以上。近年台湾对英属中美洲地区,包括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等的投资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绝大部分都转往中国大陆,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等台湾当局禁止或限制前往大陆投资的项目,大都将资金汇至第三地,然后转往中国大陆投资。2002年1-9月,台商对大陆间接投资继续大幅增长,投资金额达26.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38%;对外投资(大陆以外)为23.21亿美元,呈大幅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投资,占整体海外投资金额(50亿美元)的比重已达53.19%,显示两岸经贸依存关系日益密切。

台湾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到海峡西岸,通过融合并吸纳大陆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拓展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开辟一条新的出路。据统计,2002年前3季,台湾地区赚钱最多的前20家电子上市公司,有7成是依靠设在祖国大陆的企业赢利,包括鸿海、广达、华硕、明电、仁宝、达电等13家,其中鸿海、达电、光宝科等已有约8成以上的生产基地设在大陆,台湾母公司几乎全靠大陆工厂赚钱。尤其是台达电子高达87%的获利来自大陆,比例居冠。达电、光宝科、鸿海、精英等电子企业在岛内只留下“花钱”的机构,如研发设计、营运总部、管理培训以及后勤支持等,赚钱的生产部分完全依靠设在祖国大陆的企业。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趋势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台湾高科技产业,为降低代工生产成本,积极进行对大陆投资,不断转移生产基地,扩大在岛外的生产,从而掀起继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投资热之后的第三波台商投资大陆高潮。国家外经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2年8月,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累计达53000项,600亿美元,实际到资310亿美元。21世纪初期台湾高技术产业对大陆投资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电子信息产业加速登陆步伐,继续成为高科技产业投资的主流。

除电脑及周边设备与零配件项目投资加快外,台湾半导体厂商也突破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开始纷纷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与祖国大陆合作在上海张江科学园区投资16亿美元兴建8吋芯片厂。此外,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信息家电等产业开始向祖国大陆转移,软件、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投资也发展迅速。据台湾一项调查显示,台湾高科技厂商已有四成到大陆投资,有85%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前往大陆投资。台湾“投审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1-9月,台商赴大陆投资仍以电子电器制造业为主,金额占投资总额的41.60%,投资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江苏一带,金额占50.71%。从电子资讯厂商外移项目看,技术成熟度高的产品生产基地的外移,主要是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竞争手段;技术成熟度低、仍靠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基地的外移,主要是出于市场布局的考虑。台湾岛内的研发基地正加速向祖国大陆转移,神达、明棋、仁宝、大众、华邦、广达等台湾知名高科技企业纷纷在祖国大陆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利用大陆软件高级人才,开发设计新产品。

(二)台湾高科技大型厂商逐步主导投资格局。

随着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先行一步投资的台资中小企业,主要是中下游企业,拉动了对台湾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供应原材料的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主要是生产如半导体等关键零组件的大企业,也前来大陆投资设厂,提供配套、连锁的生产与服务。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00年起有条件开放岛内电脑厂商以专案审查方赴大陆投资,台湾许多大型电脑厂家已在祖国大陆生产电脑等相关产品。例如,生产台式电脑的神达、宏碁、大同、大众,生产主机板的鑫明、华硕、技嘉、微星、精英,生产扫描仪的旭丽、虹光、致伸、鸿友、力捷,生产光碟机的兴建、英群、广宇、明碁、建碁,生产监视器的冠捷、源兴、美济、仁宝等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分别在上海、苏州、东莞、中山、顺德、福州等地投资设厂。上述五大类产业的外移比例分别高达42%、56%、88%、74%、58%。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台湾当局有限度地相继开放笔记本计算机、8吋芯片厂等高科技项目“登陆”后,台湾电子大厂,包括广达、仁宝、明电、华硕、台积电、联电等大企业将全员聚集上海,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大企业主导投资的新格局。

(三)台湾高科技产品在大陆生产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岛内电子资讯硬件厂商在产品低价化的趋势下加速向大陆转移,从而促进大陆电子信息硬件产值大幅增长,使两岸电子信息硬件工业规模消长产生结构性变化。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MIC)”统计,2000年台湾电子信息硬体产值为232亿美元,仅增长10%;而大陆电子信息硬体产值达255亿美元,大幅增长38%,首度超过台湾,其中有185.7亿美元是由台湾厂商在大陆的企业所生产,其对大陆电子信息硬件产值的贡献率达72.8%。台湾在祖国大陆所生产的电子信息硬件产值大约是台湾厂商海内外总产值(481亿美元)的38.6%,比1995年(14%)和1999年(33.2%)分别提高了24.6和5.4个百分点。其中鼠标在大陆生产比重最高,达95%;电源供应器(90%)、键盘(86%)、扫描仪(85%)也占较高比重;其他如机壳、光碟机、监视器、主机板等产品在大陆生产的比重在40%-70%之间;刚起步的数码相机在大陆生产的比重也高达34%。[6]2000年中国大陆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达50%,总金额为37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加工出口,80%以上的产品由外商(包括台商)所生产,53%的产品出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台湾电子信息企业之所以不断扩大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与生产,主要是由于其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根据台湾“经济部”的调查资料,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电子信息企业的收益要好于全部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也好于全部在海外的台湾企业。[7]台湾MIC估计,2001年台湾主机板业已有53%的产能委托大陆生产,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台湾电子厂商外移速度加快,大陆企业为台湾母公司的贡献将由目前的4成拉高到5成以上,超过台湾本地,成为台湾电子企业最大的获利来源。尤其是台湾笔记本型电脑积极在大陆布局,生产规模将超越台湾。2002年笔记本电脑的龙头厂商——广达公司自大陆出口金额将突破500亿元新台币,是2001年的10倍。预计2003年全球笔记本型电脑市场将再成长20%以上,业者纷纷扩充大陆产能,提升接单能力,其建厂迅速、规模及未来成长空间十分可观。

(四)在大陆的台资高科技企业本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根据台湾“经济部”的调查,祖国大陆台商生产所需要的半成品、零组件及原材料有逐渐“就地取材”的趋势。1999年由台湾提供的原材料比重由上一年度的50.3%降至43.2%,首次低于台商在当地就地取材的比重达44.7%(其中当地台商与当地非台商各占一半比重)。[8]这显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后,为因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地采取原料供应本地化的策略,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虽然台湾仍是祖国大陆台资企业生产所需原料或零组件的主要供应地,但是,台商对台湾原材料或零组件的供应依赖度逐年下降,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由当地提供所需原料的比重已超过对台湾的依赖。台湾电子零部件厂商投资内地主要集中在华南及华东两地,其中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中山等华南一带约有65%的厂商;上海、昆山、苏州、吴江、嘉定等华东一带约有30%厂商,投资规模都在持续增长中。可见,台湾高科技企业生产原料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并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经营与发展投资企业的重要策略之一。

(五)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的热点地区发生变化,从过去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主战场”转向华东沿海地区,并将进一步向环渤海湾经济圈北移。

台商对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投资步伐明显放缓,投资重点转向以上海为中心,苏南、浙北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地。尤其是近年的电子资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占80%以上。原先在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投资的台湾电子信息厂商,在新一波的“增资热”中,纷纷将生产据点北移,不仅是为了扩充产能,更重要的是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布局,以抢占两岸入世后的新商机、新市场。21世纪初期,台商投资热潮将继续向北延伸,逐步发展到以京、津地区为中心,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勃海经济圈。目前,台商在北京的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产业,其中涉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计算器应用服务和专用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有400多个,直接投资数亿美元。从长远趋势看,未来台湾高科技厂商对大陆的投资,将在环大陆沿海外凸弧形地带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辐射,形成“遍地开花”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收稿日期:2002-11-14

标签:;  ;  ;  ;  ;  ;  ;  ;  ;  ;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产业合作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