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与雌雄同体人格_心理健康论文

性别差异与雌雄同体人格_心理健康论文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两性论文,差异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使用改进的贝姆性度量表(BSRI)和人格性度量表(PAQ),可测出男性化(HL)、女性化(LH)和两性化(HH)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两性化人格是指同时具有较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格类型。两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与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在爱好、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实验证明:两性化人格比单纯的男性化、女性化人格的个体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能构成更为理想的心理健康模式。

关键词 男性化人格 女性化人格 两性化人格

目前,对性别差异研究的普遍兴趣主要集中于两大问题:一是两性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二是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本文仅仅讨论第一个问题,两性差异涉及到的问题可归为3 个方面:第一是两性之间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包括第一和第二性征的不同;第二是如人种学所描述的,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及他们各自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第三是两性心理上的差异,包括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多来自于对个体的观察和测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人们本着男女平等的精神,力求缩小这些差异。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是先天决定的,所以,人们试图用改变社会观念和男女社会角色的方法来提高妇女的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够受到更高的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改变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成见。因此,有些女权运动者力图改变传统的女性心理健康标准,即认为心理健康的女人必须是十分女性化的这种传统观念。这些有关男女平等的讨论也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头发的长短,是否抽烟,是否会烹调,是否会做家务等。在60年代,这些改变中最立杆见影的,同时,也许是最容易做到的是修辞上的改变,例如,原来仅表示男性的“man ”既可表示男人也可用来表示女人;单数第三人称的他“he”与她“she”可以通用。 这些涉及到性别差异的用词问题也和妇女社会经济地位不利问题一样,是十分敏感和微妙的。

但是,作为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尊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地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那么,什么是两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心理学家要提倡两性化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有关性度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认为,男性气质多表现为独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欢竞争性强的激烈活动。女性气质多表现为温和、敏感、被动,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而两性化人格则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优点,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应该承认,这种两性化人格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有一系列成语,例如,“静如淑女,动若英豪”,“棉里藏针,柔中有刚”等,都是对两性化人格的生动的刻画。

最初,心理学家对两性化人格类型的假设与其说是来自于严谨的理论推导,不如说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直觉。但这一假设的证实还是要借助有关男女性度的评估与测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近30年来心理性度的评估和测量的发展过程以及心理测量在证实两性化人格假说中所起到的作用做一简单的回顾。

早在40年代,有些临床心理学家就开始采用纸——笔回答的方法来调查男女性度。但直到1974年以前,他们都是按照双重标准分别测定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即认为心理健康的男性应该是自信和有支配欲的, 心理健康的妇女应该是温和与被动的(Broverman et al 1972)。例如, 托曼和米勒都认为男子气质和女子气质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人格特征也和其生理特征一样是不可调和的。这种传统的性度测量的方法和原理是十分简单的。首先,在广泛地搜集有关两性差异信息的基础上编成测试条目,然后从不同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背景的被调查对象中抽取样本并保留最有区分度的测试项目。例如,具有明显区分度的项目有男性喜欢足球比赛而女性喜欢逛街。这种传统的性度测验的设计有如下特点:第一,测验结果仅表明男性或女性的单相特征;第二,所得到的两相记分是相互制约的;第三,无论是表示男性或表示女性特性的性度记分都由于正负中和而得不到高分值。其他一些传统的男女性度心理测验也都是按照上述原理设计的,即把男女性度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于传统的性度测验采用对立和单相的记分原理,其测验结果不能充分地反映复杂的人格特征。有些心理学逐渐地认识到必须改变性度测量的指导思想,即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气质,对男女性度的测量应分别采用独立的双向记分而不是综合性的单向记分,根据这种新的指导思想编制的性度量表则有可能保证性度测量的效度和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贝姆性角色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便是根据这一新的指导思想编制的。贝姆性角色测量采用7级记分,共有20个项目, 形成两维性度的单独记分。贝姆对大量的测试资料进行了比较,她认为双相性度测量比单相性度测量更能反映出人们的气质和其他心理特征,两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无论男女都能得到高分。于是,人们便可以利用新的性度量表来测定谁属于两性化人格(HH), 谁属于男性化人格(HL),谁属于女性化人格(LH)。

司本斯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中有32%的人属于两性化人格,34 %的人属于男性化人格; 女性中有27%的人属于两性化人格,32%的人属于女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有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他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所以,两性化人格也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这些研究成果也逐渐地改变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在传统和偏见的影响下,以往心理学家多采用双重标准来评价男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认为健康的男人应该是多具有男子气而不具备女子气的;心理健康的女子是多具有女子气而不具有男子气的。在心理学界最初对这种双重标准提出异议的临床心理学家是康布兰和比姆(Kaplan & Beam 1976),他们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女,两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当然,这里所说的两性化仅是指男女气质方面均得高分,而不是指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或异性癖。事实上,发现两性化人格代表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本身就是贝姆性角色测验和人格归因测验的最大成就之一。

以自我尊重这一重要的人格特征为例,司本斯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用人格归因量表所测得的自我尊重水平的得分都可以从高到低地排列如下:最高的是两性化人格,其次是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最低的是无区分度人格(即男女性度都偏低的人格类型)。贝姆使用性角色量表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四种气质的人格类型的自我尊重水平也显示了同样的排列顺序。这些研究的结论都认为,两性化类型的人具有最高的自我尊重水平,而自我尊重又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之一。后来,贝姆又提出了性别图式理论来进一步说明两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形成的过程,她认为社会认知模式将影响两性人格的形成,而社会认知模式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无论是认同上述研究的结果还是培养两性化人格都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

两性化人格是一种同时具有较高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格类型。具有两性化心理特征的个体在训练、就业与适应环境等方面都有更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两性化人格都代表了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BSRI和PAQ 心理性度量表都是为纠正和改进传统的单相性度测量而设计的。通过新的性度量表的使用,可以测定两性化、男性化、女性化这3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一些研究结果认为, 两性化人格类型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自我尊重和心理健康水平,还有一些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人格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收稿日期:1996—05—08

标签:;  ;  ;  ;  ;  

性别差异与雌雄同体人格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