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差异论文,工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模型基于Kremer & Maskin 1996年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在那里,他们解释了由于劳动力的技能差别而导致的职业分离(segregation)和工资差异。我们的模型在形式上是原有模型的应用和扩展,但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和含义。
为简单起见,假定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需要两种工作才能完成,姑且称为“策划”和“实施”。从事“策划”工作的工人称为“白领”(white-collar),从事“实施”工作的工人称为“蓝领”(blue-collar)。 我们假定这两种工作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一个“白领”必须和一个“蓝领”一起工作,才能生产出产品。此外还假设,每个工人具有既定的技能水平,该技能水平对产出有直接的影响。
特别的,生产函数是:
f(q[,w],q[,b])=q[2][,w]q[,b]
其中,q[,w]、q[,b]>0,分别表示处于“白领”和“蓝领”岗位上的工人的技能水平。显然,生产函数是关于技能的增函数。
这样的生产函数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两种岗位具有不完全的替代性(imperfect substitution)。回顾具有完全替代性的生产函数应该形如f(q[,w],q[,b])=aq[,w]+bq[,b],这样的生产函数使劳动分工变得不再重要——两个岗位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甚至可以没有某一个岗位(例如当a>b时,蓝领岗位可以空缺)。而如果生产函数完全没有替代性(即完全互补),形如f(q[,w],q[,b])=Min{aq[,w],bq[,b]},虽然两个岗位都很重要,但由于同样重要,岗位之间的技能配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例如,当a=b=1时,无论如何配置技能,产出都一样)。而式(1)给出的生产函数,由于具有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当一个岗位上的工人技能严重低下时,该岗位的“边际”贡献就会很高;也就是说,提高该岗位上工人的技能水平,或者选派高技能的工人到该岗位,就能够大大提高生产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岗位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过,仅有不完全替代性,并不能说明把不同能力的人配置到不同岗位上的重要性(这和互补性生产函数的问题相同)。考虑这样的生产函数:f(q[,w],q[,b] )=q[,w]q[,b],虽然满足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说明了两个岗位都很重要,但不同技能在岗位之间的配置仍然是无关紧要的。为此,我们还需要下面的条件。
第二,两种岗位对于产出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这可以通过该岗位上技能水平对产出的“弹性”的差别来衡量。我们的生产函数就满足这一条:“白领”岗位上的技能水平每提高1%,可以引起产出2%的增长。而“蓝领”岗位上的技能水平每提高1%,只能引起产出1%的增长。显然,如果给定两个工作,一个高技能,一个低技能,我们就应该把高技能的配置到白领岗位上,从而岗位配置变得重要。
在利用上述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说明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即劳动力技能的地区差异,包括城乡差异和城镇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技能差异。
有了这样一个生产函数,并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就可以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了。
我们有如下的命题:
命题1:(1)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将与城镇“职工”“配对”工作。(2)进城“民工”只从事“蓝领”工作,城镇“职工”只从事“白领”工作。(3)“民工”的工资不变,而“职工”的工资提高。
命题1解释了为什么农民工进城从事的职业与城镇“职工”不同,而且,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扩大了——“民工”工资不变而“职工”的工资提高。既然所有人的工资要么不变,要么提高,这就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帕累托改进”。
命题2:(1)农村劳动力进入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城镇与城镇“职工”“配对”工作。(2)进城“民工”只从事“蓝领”工作,城镇“职工”只从事“白领”工作。(3)“民工”的工资不变,而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城镇“职工”的工资均提高。(4)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劳动力不会流入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城镇“职工”“配对”工作。(5)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二者工资之比)上升。
命题(2)在命题(1)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导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前提条件更加严格,总的地区差距要更小。
本文的模型和理论解释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民工进城”),导致了劳动力的重新分工:城镇劳动力从事“白领”工作,农村劳动力从事“蓝领”工作。也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可能导致看似不利但实际并非如此的城乡之间、乃至城镇内部工资差距的扩大。本文的意义在于,为劳动力流动带来资源优化配置的传统理论增加了新的元素,即劳动力流动可以促进劳动分工,带来额外的效率提高。同时,如果这种分工效应足够强的话,劳动力流动甚至带来了“帕累托改进”,从而避免了自由贸易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