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视角把握当今历史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当今论文,两个论文,时代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1)05-0005-08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时代范畴
(一)确定历史时代性质的重大意义
毫无疑问,“历史时代”问题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回避也不能不认真搞清楚 的问题,因为能否正确把握时代,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 存在和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自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易帜以后,我们对时代的 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前所未闻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后工 业时代”等名词术语,汹涌而来,充斥各种报刊杂志,成为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和广泛探讨 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以前我们耳熟的“十月革命为民族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开辟了道路 ,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等关于时代的看 法,却销声匿迹,踪影全无,或者说是被新的名词术语淹没了。
是不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已 经过时?是不是像西方有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所说的那样,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 意义的增长,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不需要通过斗争而只 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 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否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当今时代的性质、特点到底是 什么?社会发展的方向究竟如何?
分析和思考现时代的这些根本问题,是摆在当前历史唯物主义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些任务 的创造性解决,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发展。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才不至于变成枯槁和僵死的教条,才能作为正确的指针,使 得我们在现时代庞杂混乱的事态中辨清方向。
列宁指出,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 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 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 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 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 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P1453)。
只有正确地把握历史时代,才能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才 能真正识别一些资本主义理论的实质,真正在实践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反地,如果我们对一个历史时代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认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 本潮流,就可能被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所迷惑,以致于迷失方向, 丧失信心,甚至作出错误的决策,给整个国家和人民、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灾难并造成 损失。
(二)确立历史时代的主要标志
从17世纪以来,已有不少的思想家谈到历史时代问题。“历史时代”这一范畴有时也被阶 段、时期、纪元或文明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所代替。一般来说,历史时代被他们看作是根据一 定的标准来确定社会历史的分期、确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概念。
的确,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例如,意大利思想家维科把人类 社会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神祐时代(人类的幼年时期)、英雄时代(人类的青年时期)和凡 人时代(人类的成年时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东方时期、古代时期 和日耳曼时期三个阶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则把人类历史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 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特别是黑格尔和摩尔根的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 ,找到了时代划分的客观基础,并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中进行了阐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 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 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2](P33)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 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 ,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P257)
由此可见,历史时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当 时社会形态的主导趋势来区分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把社 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地、具体地结合起来。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一定时期里,哪种社会形态走在世界历史的前面,居于世界 历史的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区分历史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世界历史的发 展中,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历史发展要快一些, 有的则要慢一些;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走在了前面,而另一些国家和民族则落在了后 面。这样,在同一历史时期里,世界范围内就有几种社会形态同时并存。其中,走在世界历 史的前面、居于世界历史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方向的那一种社会形态,就是划分历史时 代的主要标志。
二、把握当今时代的两个视角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确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基础。马克思的社 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今时代,而且 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已经过去的和即将到来的时代。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主要是从两个视角来划分的:以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的 经济社会形态,以及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技术社会形 态。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视角来把握当今历史时代。
(一)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来看当今历史时代
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从人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从生产力、生产方式这些 对象化的客体着眼,对社会历史过程所作的科学抽象。
1847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应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 形态,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 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 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 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3](P345)。这三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加上原始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种公 有制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从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来看,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开创了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4](P566-567)。在这 个新时代,无产阶级已经成了时代的中心,代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时代的主要 特征。这个新时代的内容,就是要摧毁资本主义,同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
苏联、东欧的剧变,虽然使得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但是新时代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正在日益成熟。时代的性质、内容是不会改变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它只是说 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一样,都是一个有进有退、迂 回曲折的过程。
(二)从技术社会形态确立的历史时代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就是技术社会 形态。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 资料生产。
“尽管直到现在,历史著作很少提到物质生产的发展,即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 的 基础,但是,至少史前时期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所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5](P204)从生 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电器时代、电子时代等,这是对技术社会形态的一种划分。
对技术社会形态,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在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捕鱼狩猎 为生,渔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产业,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渔猎社会。在铜器和铁器时代 ,农业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因此,这两个时代又称之为农业社会。在蒸汽时代和电器时代 ,机器大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业成了社会的主要产业,因而这两个时代又称之为工业社会 。在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个时代又称之 为信息社会。这样,人类社会就又有了一个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的。马克思在1857年8月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使用“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农业民族”、“商业民 族”[2](P24-25)等概念,包含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商业社会)划分的思想 。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我们建议用‘资产阶级社会’和‘工业和商业社会’这样 的 说法来表示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前一种说法更多地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资产阶级是 统治阶段,不同于它取而代之执政的那个阶级(封建贵族),或者不同于它使之在社会和政治 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那些阶级(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农民,等等),——而‘商业和工业 社会’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专门指这个社会历史阶段所特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6](P139-1 40)这里的“资产阶级社会”是指经济社会形态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工业和商业社会” 是指技术社会形态中的工业社会。
从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来看当今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潮流,代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是当今历史时代的标志。
(三)两个视角历史时代的关系
历史时代是一个区分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的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把握当今历史时代的性质特 点时,我们必须把上述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而不能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只有把两个视角结合起来,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全方位地把握历史时代 。
1.两个视角历史时代的不一致性。由于侧重点不同,两个视角的历史时代有不一致的地方 。知识经济时代,侧重的是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方面。 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侧重的是时代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正如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名词,都是马克 思主义结构内以财产关系为中轴的概念顺序。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这些名词 都是以生产和使用的各种知识为中轴的概念顺序。以中轴为基础,我们可以突出相同点和不 同点。”[7](P16-17)
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来确立历史时代,是不能不考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意 识形态的;而从技术社会形态角度来看历史时代,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所以,丹尼尔·贝尔 指出可以有社会主义的后工业社会,也可以有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
就目前而言,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而社会主义时代主要以经济 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代表。
从理论上弄清这一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 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标志的、由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相联 系的一部分生产关系是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敢于和善于学习,为自 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
2.两个视角历史时代的一致性。视角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本质的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志的技术社会形 态,是以生产关系性质为基本标志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在同一历史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从两个不同视角所确立的历史时代应该是一致的,互相吻合的。有的论者认 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历史的走向,延长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这种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全球化、国际 化 的趋势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向社会主 义过渡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技术条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 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P142)列宁也认为:“蒸汽时代是资 产阶级的时代,电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8](P117)
一些西方学者只承认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来确立历史时代,而否定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角 度来确立历史时代,宣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论”,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 然性,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已经过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已 经消失,这是极端错误的。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相容的,托夫勒指出:“正如封建的‘ 社会关系’曾妨碍工业发展一样,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 立在计算机、通讯以及首先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的新财富的创造制度。”[9](P448)这种论断 是毫无根据的。
从两个视角的一致性来把握历史时代,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当今时代的性质特点及我们的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 的经济。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经济 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是全球性、开放性经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开放经济相辅相成,二者互为条件 ,互为因果,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因此,有的学者把知识经济定义为“知识密集型的经济 ,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教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动力,以知识的国际交流为媒介的开放性经济”[10]。
知识经济时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特点。由于知识经济是全球性、开放性经济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而独立掌握自己的发展轨迹,因此,社会主义国家 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以前的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转为对话;由以前经济上 的 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为对话、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 两种 制度之间已经没有矛盾和斗争,而只是矛盾和斗争的形式更加隐蔽、复杂。
(一)知识经济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并不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和利用能力,也就是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时候,公有制自然就会成为主体;因为知识和 信息虽然可以为个人所有,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最终必须是社会化的。所以,有的学者指 出:“就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产业化的八大高技术发展来看,每一种都把人类引向公有制 。”[11](P225)
当前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 是 由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经济的运行 形式和管理机制作了一定的调节和改良,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如采取宏观调控手 段克服无计划带来的弊端,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完善福利制度,缓和劳资矛盾,从而使 得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它的自我 否定过程,因为这些调节和改良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否定因素和社会主义的肯定因素。这就 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5](P832 )。
但是,知识经济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相反,这种矛盾由于生产和市场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 ,而更加尖锐、更加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深更广范围内的渗透、积存和发展,为资 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质的飞跃作了量上的准备。
这一切都只能说明,任何借助于科学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的企图,是注定要 失败的,因为这种矛盾深深地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性之中。生产力的革命性的作用 ,预示着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知识经济,虽然可以带来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但 归根结底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是要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它离 社会主义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时机的把握,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 。把握得当,其民族便能主宰其它民族的命运,把握不当,自身的命运便成为其它民族的目 标”[12](P40)。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提供的历史性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时机。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科 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以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 国家的冷战对峙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取代。
第二,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的机 遇。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 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3](P50-51)。社会主 义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先进国家的一切优秀成果,用高科技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 物质基础。
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优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交织在一 起的时代,而贯穿整个时代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个时代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现存的社会主义 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的艰巨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 指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只有在不 断 扩大的交往中发展出强大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不至于出现曲折反复的情况。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技 术改造,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确立“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吸收资本主义制 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 发展。我党所制定的现阶段的基本国策,正是基于对现时代的性质、它的决定性矛盾和历史 的动力所作的深刻分析。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投身于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又因为信息化、全球化的主角是资本主义 ,主要动力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有成为其附庸、 甚至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如果说以前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进行武力扼杀,那么,现时代的 信息化、全球化则是资本主义以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来整合世界的又一次努力。现代 资本主义试图搞垮社会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对当今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它们会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来“ 规范”社会主义国家。
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共存,并且是作为矛盾的两个方 面而存在,因此,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竞争、斗争,又合作、交流,从对方中吸取有 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
在对历史时代的把握上,我们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 要两点之中有重点,在工作上、舆论导向上有主次之分;又要注意克服两种片面性,一是只 从技术社会形态来把握时代,只看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标志的、由资本主义首先发展起来的 生产力和一部分生产关系是没有制度属性的,对资本主义有制度属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失去警惕,放弃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而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被资本主义“同化”、 被“和平演变”;特别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招牌,颠倒黑白,混 淆是非,到处充当世界警察,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企图模糊人们对当今时代的正确认识。 二是只从经济社会形态来把握时代,只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制度属性,不懂 得资本主义首先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部分生产关系是没有制度属性的;只看到危险性,而看 不到机遇,“关门”搞建设,和资本主义“老死不相往来”,面对机遇也无动于衷,坐失良 机;甚至因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而灰心丧气。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来应对和防范危险,利用机遇发展和壮大自己。
收稿日期:2000-06-18
标签:知识经济时代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民族工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