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琴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古往今来凡历史名人,或名垂千古,或臭名昭著,但多为后世评价。日本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在“英雄”与“逆贼”之间不断变化,且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争论,这个人就是足利尊氏。本文总结了日本历史上各个时期给予足利尊氏的不同评价,并就其背后原因做一粗浅分析。
关键词:足利尊氏;日本历史;人物评价;变化
一、南北朝时期的褒与贬
足利尊氏(1305-1358),原名足利高氏,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其名讳中的“尊”字为后醍醐天皇的名讳,特准尊氏使用。而尊氏原名中的“高”字则为前镰仓幕府第十四代执权北条高时所赐。
足利氏虽出身河内源氏义家流嫡系,兼具名望与实力,但自北条氏掌控镰仓幕府执权之后,在幕府内部几乎沦为边缘族群。然而,长期对北条氏的屈从并未抹杀掉足利氏历代领主的夙愿,即恢复先祖源氏(镰仓幕府创立者源赖朝)的荣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尊氏作为足利氏第八代领主登上了历史舞台。
1、疏石的赞誉
虽说尊氏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曾多次被史学界定性为“逆贼”,但仅从天皇赐予自己名讳于尊氏这一点,就可看出他在当时所创下的功绩。
南北朝时期的军记物语《梅松论》中就有高僧梦窗疏石对尊氏评价的记载:
治承より以下、右幕下頼朝卿兼征夷大将軍の職、武家の政務を自ら専にして賞罰私なしといへ共、罰のからき故に仁の闕ける所々見ゆ。今の征夷大将軍尊氏は仁徳を兼ね給へるうえに尚大いなる徳有るなり。⑴
大意为:相较于开创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尊氏为人更有德望,可谓仁德兼备;而赖朝御下严苛,稍欠仁慈。更有传言,疏石还曾多次在自己的讲学中这样评价尊氏:“其一,他心志坚定,敌我交战也能面带微笑毫无惧色;其二,他心怀慈悲,面对敌人也不会赶尽杀绝;其三,他心胸宽广,不在意自身财物多寡,好与人分享。集以上三点兼备者,是难得一见的将军人选。”由此可见,作为“七朝帝师”的疏石在当时对尊氏是十分推崇的。
2、同时期鲜有恶评
南北朝时期,对于尊氏的恶评虽少有记载,但其中武将新田义贞就曾对尊氏主张没收武士领地一事大加谩骂,还曾上奏后醍醐天皇称尊氏为“无才无能的卑鄙小人”。如果说这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仇视,那天皇三大公卿之一的北畠亲房称尊氏为“无功无德之辈”,却是因为不认同武家与公家持有相同地位造成。
尊氏虽在后醍醐天皇手下屡创功绩,但与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而天皇也对其权力层层加以限制,导致尊氏与天皇之间的裂痕日渐加深。于是,尊氏在镰仓反叛后醍醐天皇,后又攻入京都将天皇流放,成为南朝方眼中的“逆贼”。
除此之外,对于尊氏的恶评,史书再无记载。究其背后原因也不难推断:尊氏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北朝分裂的动乱期,内有幕府权利纷争,外与南朝兵马对抗,史书难以留存。而在尊氏死后不久,室町幕府就统一了全国,作为室町幕府开创者,其“逆贼”的头衔自然也就不复存在。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对与尊氏鲜有恶评的原因。
二、江户时期的声与名
1、战国时期的踏袭
室町幕府直至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达到鼎盛,随后就日渐衰落。而进入战国时期,幕府势力更是趋于弱化。即便如此,对于尊氏的评价也依旧沿袭。直至江户中期,学界都仍以北朝为正统,而以楠木正成为首的南朝众将士被称为“向朝廷开弓的逆贼”,尊氏则是忠于朝廷的第一功臣。
即便是自称南朝方武将新田氏(战败于尊氏自刎而亡的新田义贞)后裔的德川家康,也同样视北朝为正统,因为晚年家康所处的年代战乱方止,必须经由承认同为武将出身的尊氏,以及尊氏所创立的武家政权的正统性,来巩固刚成立不久的德川幕府。也正因为如此,反叛后醍醐天皇、拥护光明天皇另立北朝政权的尊氏,在战国时期乃至江户初期也未曾遭受后世非议。
2、光圀影响下的转变
德川幕府在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继位之后,政权才得以稳固,集权的封建制度也最终完成。也就是从这时起,后世对尊氏的评价开始有所改变,而这改变的关键人物就是第二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其父为家康十一子德川赖房)。
光圀虽出身于德川一门,但他对于天皇权威的认知却有别于当时的德川将军一族。所以由光圀编撰的史书《大日本史》也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他的主张为基础,《大日本史》以南朝为正统,称赞一生竭力效忠后醍醐天皇的武将楠木正成为忠臣。光圀甚至还为正成立碑题字“呜呼忠臣楠子之墓”。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史书的编撰,还影响了如今日本的历代天皇列表,而光圀本人则被称为水户学派的创始人。
当然,就当时的民众来讲,光圀的“南朝为正,正成为忠”的主张也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由于日本人向来就有“判官赑屃”的悲剧主义情节,也就是对弱者怀有恻隐之心的习惯(如自刃身亡的源义经),面对早已毁灭的南朝政权,难免会抱有同情。所以,江户时代中后期,一致认为尊氏是开朝英雄的观点也逐渐发生转变。
3、幕末时期的尊王主义
时间来到幕府末期。在欧美帝国主义的强硬态度下,德川幕府终以国书形态正式开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民心不稳,一大批受《大日本史》影响颇深的尊王主义者(水户学者)崭露头角。他们先是高喊“逆贼尊氏该诛”的口号,再将安置在等持院的尊氏?义诠?义满三代将军的木像“斩首”,并与写有“罪大恶极之三大逆臣”的木牌一起,放置于河滩示众。由此,幕末时期学界对尊氏与楠木正的评价彻底逆转。
同时,学界的这种动荡也影响到了民间。有资料显示,明治3年的一次调查中,正成获得了“最尊敬的历史人物”最高票。说明在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明治5年)实施之前,“赞美正成”这种思想就已得到渗透。
三、二战前后的变迁
1、民间与学界的分歧
二战以前,日本民间一致认为楠木正成是公认的忠臣典范,尊称他为“大楠公”;而尊氏则被归类为罪大恶极之人。然而,政策的开放使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得以传播,日本学界对正成的评价再次发生转变。
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国史学科创建之初,重野安绎等3位史学界泰斗就对楠木正成给出了相当低的评价,而教育家福泽谕吉更是在《劝学篇》的“楠公权助论”一文中表明:“正成之死轻如鸿毛,于国于民皆无益处,与失金自缢的权助毫无二致,只为自我满足而已”。1909年,评论家山路爱山的名人传记《足利尊氏》出版,书中将尊氏描写为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英雄。
由此,不管民间看法如何,学界对楠木正成的评价已然下降,这一既成事实也直接影响到了战后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表示一味地驳斥并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然而,这本对尊氏给出高评价的教科书却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2、南北朝正统论争
仅仅在爱山的《足利尊氏》出版后两年,读卖新闻的一篇《放弃南朝正统教科书南北朝并记,荒唐!》登上头条,这也是日本近代南北朝正统论争的开端。
同年3月,明治天皇以敕裁的形式,首次公开表明南朝为正统,这也是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给尊氏戴上“逆贼”的帽子。与此同时,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再次被提上议程,其中“南北朝时代”被替换为“吉野朝时代”(南朝都城吉野,现日本奈良县南部)。
自此20年间,关于尊氏的论争更是上升到政治层面。当时的内阁商工大臣(现经济产业大臣)中岛久万吉以尊氏名讳的“尊”字为南朝后醍醐天皇所赐,不应被认可为由,公开表明愿以自己的爵位为担保,要求改回尊氏名讳为“高氏”。
3、民间评价的好转
不论学界论争与政界纷争如何激烈,民间对尊氏的评价却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契机在于被称为“国民作家”的吉川英治。1958年,吉川的历史小说《私本太平记》开始连载。书中人物的描写皆比原著《太平记》更为丰满,作为主人公的尊氏在书中充满男子气概,人情味十足;而一直被拿来与之比较的楠木正成则被描绘成了一个过于温吞,欠缺武将应有的杀伐果断的男子。由于吉川在当时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这本小说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自那以后,民间视尊氏为逆贼的评价逐日减少。
1 991年,以《私本太平记》为模本的NHK大河剧《太平记》开播,主人公尊氏一角由当时的当红小生真田广之饰演,尊氏也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英雄,铸就新时代的开国功臣。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变迁,后人对前人的评价有所不同也不足为怪,如平清盛和明智光秀,就皆由战前的“恶人”形象转变为战后的“伟大明君”和“时代先驱者”。日本历史上的评价转折点多出现在二战前后,然而,对于尊氏的争论则是这几百年间持续存在。像足利尊氏这样,后人评价几经颠覆,且引发学界、政界以及民间数次争论的历史人物确实不多见。
时代造舆论,舆论影响时代,仅从足利尊氏在后世评价中的“几经沉浮”与之背后更为丰富的历史原因,就值得我们继续深究。
参考文献
[1] 矢代和夫/加美宏.梅松論/源威集[M].2010.現代思潮社
[2] 山路愛山.足利尊氏[M].1991.岩波書店
[3] 吉川英治.私本太平记[M].1990.講談社
[4] 菊池寛.太平記物語[複刻版][M].2014.響林社
[5] 佐藤進一.日本の歴史<9>南北朝の動乱[M].2005.中央公論新社
论文作者:吴梦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幕府论文; 天皇论文; 评价论文; 南朝论文; 南北朝论文; 日本论文; 逆贼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