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邵武学者的韵律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与归属_邵武论文

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士论文,宋代论文,方言论文,历史上论文,邵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现代福建邵武方言的归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美国汉学家罗杰瑞从他构拟的原始闽语出发,根据现代邵武方言的许多白读音,认为现代邵武方言具备了原始闽语的特征,应当归属于西部闽语。而许多国内学者认为邵武方言尽管存在某些闽语特点,但就整体说,更符合客赣语的特征,归入客赣语系统更合适。他们指出现代邵武方言之所以具有闽方言的某些特点,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属于闽方言。”(李如龙、陈章太1991,263 页)可见随着共时问题讨论的深入,一定会涉及到历时的方面。事实上历史上邵武方言的归属问题,对理解现代邵武方言的结构和层次也是很有价值的。

刘晓南(1999)曾系统考察过宋代福建文人用韵,对宋代闽音有初步了解。本文试图在已有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宋代邵武文士诗词文用韵,以期发掘宋代邵武地区语音特点,进而对宋代邵武方言的归属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从《全宋词》(本文引述例子时简称为QC)、《全宋诗》(简称QS)、《全宋文》(简称QW )和四库别集类(简称S)中钩稽宋代邵武文士32家,仅李纲诗取自道光14年刻《梁溪文集》(引述时只写卷、页)。各种本子互有短长,错讹难免,必要时加以校勘。

邵武文士32家,所作诗词文计2229篇,共有韵段2966个。我们采用统计比较法,设立《广韵》音系、通语韵系两个系统作为参照。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系联韵字,找到这些韵字所属《广韵》韵部,得到韵段的押韵组合。第二步穷尽归纳32家文士所有韵段的押韵组合,把它们跟通语18部韵系(注:通语18部韵系参阅鲁国尧先生《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见《鲁国尧自选集》页131,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各部部名本文采用拙著《宋代闽音考》的名称。)进行比较,看看他们与通语韵系有何不同,从中得到佚出通语韵系的特殊韵例。然后再与宋代福建文士用韵以及其他地区文士用韵比较,下证以现代方言,以判断宋代邵武文士的特殊用韵所反映的语音性质。从中辨别哪些反映了宋代通语的音变,哪些是宋代邵武方言的语音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判断其方言归属。

为了研究的准确可靠,我们尽可能广泛地参考引证了宋代、清及现代人的方言及诗韵研究材料。比较系统的古代方言文献有宋代建安吴棫《韵补》、清初刻的《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宋邵武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中往往零星记载了一些闽音资料,我们特别注意收录。关于现代邵武方言以及客赣、闽语等方言材料,则全取自时贤的著述。

归纳押韵组合的结果,宋代邵武文士2229首作品的2966个韵段中有2800个完全符合通语韵系。仅166个用韵超出18部系统。 从整体上看宋代邵武文士用韵仍然是通语韵系。

特殊韵例166条,都是不符合通语用韵的例子。 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1、根据诗韵或仿古人用韵,14例。前者如元与魂痕通押, 后者如“者”字押鱼模部。这些韵例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本文不作讨论。

2、反映通语音变的出韵,58例。 如灰韵系和泰韵合口呼押支微部,尤侯部唇音字押鱼模部等。前辈时贤论之多矣,本文从略。

3、反映邵武方言的出韵,共94例。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二 邵武方音特点

(一)真文部与寒先部。宋代邵武文士真文与寒先通押,除了完全符合平水韵的元与魂痕的通押外,有两种情况比较特别,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元魂痕与其他韵通押16 例(韵例中元魂痕以外韵字注明所属《广韵》韵目),例如:

严仁《归朝欢·云表金茎珠璀璨》“璨翰燕霰观换晚殿霰绾潸盏产管缓板潸苑稳混浅狝”(QC4-2546)(注:括号为韵例出处,两个数字,前者表卷、分册,后者表页码。)这种通押超出诗韵范围,显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诗韵的。

2、元魂痕以外的真文、寒先二部通押,共8例。这几乎完全可以排除诗韵的影响。例如:

李纲《友箴》第1韵段“端寒仁真”(S1126-595)

两种类型总共24例。第一种类型中有3例长篇古诗,韵脚字很多, 如李纲《夜霁天象明》竟达100字,涉及韵字这么多, 在韵字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人为地通融合韵。所以李荣先生说:“独用是每次用韵字数越多,意义越大。合用是每次用韵字数越少,意义越大。”(注:李荣《音韵存稿》页234,商务印书馆,1982。)故此这3段合韵字数太多意义不大,存而不论。去掉3例,剩下21例。

根据具体韵段涉及不同韵部韵字的多少,可以区分主从通押、等立通押两种类型。主从通押中以押真文部为主杂入寒先部字的10段,以押寒先部为主杂入真文部字的7段; 韵脚字真文部与寒先部对等的等立通押4段。主从通押既然有主有从,照常规推测, “从”的部分是附属的,他们的韵读要么实际读与“主”的部分相同,要么就可能临时改叶。因此主从通押我们特别重视“从”的部分。下面列表展示主从通押中“从”的部分韵字和等立通押韵段中所有韵字(韵字右下角数字表示该字通押次数,下同)。

主 杂入寒先部的真文部字 存[,2]人[,2]问涊稳

从 杂入真文部的寒先部字 言[,3]猿[,2]园[,2]山繁完干年源

等 真文部字 文 仁 人 忿论

立 寒先部字 先 端 贱 畔畹

杂押入寒先部的真文部字(5 个)和等立通押中的真文部字除去重复合计9个,这9个真文部字吴棫《韵补》先铣霰韵中收录了“人仁存稳文论”6个;同样,杂押入真文部的寒先部字(9个)和等立通押中寒先部(5个)字合计14个, 《韵补》真韵中也收录了“言源年繁先山圆园”8个。有些字真、先两收,如“存、文、山”等, 这就暗示这批真、寒通押的字很可能有两读。查现代邵武音,中古臻摄舒声主要读-in(细音)、-n(洪音)两韵,山摄字主要读-on(一等)、-an(二等)、-ien、-yen(三四等)三韵,照现代邵武方言,则上述诸协韵都不能成立。但邵武方言山摄字中确实有几个白读:

如果照白读归韵,这些山摄字完全又可归入真文韵(但有的现代读入声)。其中“见、面”两字吴棫没有收录,“年前”两字《韵补》确实收入了真韵。这种现象在现代客赣语中不见,而在闽南话却有反映,请看上述四字在现代闽南语中的读音:

它们大多有-in或-ī韵的白读,与本音系臻摄细音文读(-in)同韵母或韵相近。

现代方言、吴棫《韵补》与邵武文士押韵的这种契合,暗示在宋代邵武地区臻、山两摄许多字曾经存在过互为异读的两读,而这种异读应当是反映不同语音层次的文白两读。

(二)质缉部与月帖部。跟真文、寒先两部通押相应,入声质缉和月帖两部之间也有13例通押。诗韵规定入声月、没同用,但没有出现纯月、没相押的韵段。

13例中7例是押月帖部为主杂入个别质缉部字,5例为押质缉部为主杂入月帖部字(其中一例杂有一个屋韵字),仅1例为等立通押。 下面各举一例:

(1)李纲《秋色赋》第8韵段“脱歇密质节”(S1125-514)

(2 )李吕《送黄仲甄赴廷试》“阈翮失尺窟掣兀犊屋日闼曷役击物发月”(S1152-210)

(3)严羽四言《平寇上史君王潜斋》第14 韵段“食职穴屑”(S1179-67)

例(2)主押质缉部杂入两个月帖部字, 还杂入一个屋韵字:“犊”。吴棫《韵补》入声质韵收“渎读牍”三字音亭历切,他们都和“犊”字声符相同,或许都有质缉部的一读。

13例中质缉部押入月帖部6字,月帖部押入质缉部11字, 加上等立通押的2字,计19字,表之于下(末两字为等立通押韵段韵字):

质缉杂入月帖:忽[,2]渤掘密国息食

月帖杂入质缉:末哲渴热蝶阅滑脱掣闼发 穴

现代邵武方言入声变化很大,上述韵段有一些韵脚字用现代邵武话吟诵,不要说异摄不协,就是同摄字也不协。如李纲《秋色赋》“脱toi歇xie密mi节tsie”。但若考虑白读,则有的韵段今天读来还相当和协,如严羽《平寇上史君王潜斋》“食”,按白读则韵调全协(今邵武话食穴两字都读阳去)。“食”字这个主元音较低的白读,几乎是闽音的普遍现象,下面是几个闽方言代表点“食”字的读音:

如果将李纲《秋色赋》韵段中的“密”按照对应换成[mie ]之类的音,岂不很和谐吗?“食、密”这类白读在客赣方言未见。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看法:第一,质缉与月帖部通押有相当部分是当时实际语音,而这个实际语音是闽音。第二,质缉与月帖之间的通押大致是两部中各有一部分字具有的异读,而这异读主要为文白异读。

吴棫《韵补》入声质韵收了不少山摄入声字,例如:

结诀阙缺脱铁垤夺彻八别发灭末节窃雪折哲热设杀穴血歇月越列烈裂相应地其入声月韵也收了不少臻、梗、曾摄入声字,例如:

忽骨屈窟密没渤勃物昵疾侧德息识适

(三)庚青部与江阳部。庚青部个别字押入江阳部,有3例。如:

李纲《萧子宽哀辞》第1 韵段“刚芳章生庚狂量强苍翔臧伤光糠忘张荒茫方藏长亡飏”(S1126-727)

3例共有3个押入阳唐韵的庚青部字:行生名,在现代邵武话都有文白二读,二等“行生文读-εn韵,白读-a韵, 三等“名”文读-in韵,白读-ia韵, 而中古阳唐韵在现代邵武话中洪音多读-o韵,细音-io韵。 “行生名”等字文白二读中白读比较接近阳唐。

从来源上看,包括“行”在内的一批庚韵字上古隶阳部,中古转入梗摄。

(四)不同阳声韵尾之间的混押。《切韵》音系阳声韵尾-m、-n、-三足鼎立,隋唐以来文士极少破界通押,反映了实际语音中三个韵尾分用划然。而宋代邵武文士笔下三个韵尾之间的混押达11例,根据所涉及韵尾的不同,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1、-n、-型,这种类型有臻摄与梗摄通押7例,例如:

李吕七律《送黄元董赴廷试》“名清文勋群氛”(S1152-218)

2、-n、-m型3例,臻摄与深摄通押1例,臻摄与咸摄通押1例,咸摄押入山摄1例。

(1 )李吕《临江仙·家在宋墙东畔住》“音沈春谆针心匀谆”(QC3-1481)

(2)李纲《迷楼赋》第10韵段“感陨轸”(S1125-516)

(3)李纲五古《读东坡……》第2 韵段“轩园烟甜添言贤”(卷20-12)

3、-n、-m、-型1例,押梗摄为主,杂入个别臻摄、 深摄字。

黄璹《秋蕊香令·花外数声风定》“定净枕寝应镜影阵震鬓震”(QC4-2958)

3种类型11个韵例,涉及臻、梗、深和咸、山等五摄, 根据通押韵部组合的具体情况,五摄可以分为两组,臻梗深三摄之间通押共9例,为一组。咸山两摄之间通押1例,为一组。另外, 两组之间还有一例通押。

这种通押方式,现代邵武音和闽北音都可以验证,但表现形式不一样。如现代邵武音深、臻摄舒声字主要读-in或-n韵,梗摄字文读主要读-in,白读-ia,则梗摄文读可以协深、 臻二摄。咸摄亦并入山摄,主要读-an或-ien韵。闽北建瓯音则臻、深摄开口字主要读-ei,与梗摄大部分字同韵,《建州八音》收于人字韵。山摄字分读-yi、-ui和-iei(来自-i)等韵母。咸摄字大多数读入-iei韵。《建州八音》将这些中古山摄、咸摄相混的字收录在“年”字韵。建、邵都表现出深、梗与臻摄合并、咸与山摄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宋人吴棫《韵补》中已经体现。

(五)支微部与皆来部。邵武文士支微部(支脂之微齐祭废)和皆来部(泰灰咍皆, 佳夬部分字)之间超出通语韵系的特殊通押共6例,可从3个方面来谈。

1、支微部合口字押皆来部4例,例如:

李纲《岁寒赞》第1韵段“瘁至改艾黛”(S1126-586)

止摄合口呼押皆来,在福建文士笔下共发现18例,主要分布在闽东北边与吴地交接的区域,刘晓南(1997)认为是吴方言影响的遗存。

2、蟹摄咍韵“来”字押支微部,1例:

严羽骚体《雪山操》第7韵段“思来咍”(S1179-62)

严羽《雪山操》第7韵段押“思、来”,表面上很像仿《诗经》、 《楚辞》用韵,因为“来、思”押韵在诗、骚是普遍现象。但至少有三个理由使我们放弃了仿古的看法。其一,整个宋代福建文士“来”字押支微部除严羽一例外,还有6例,这6例涉及的支微部字很多(如“知时夷斯眉”等,参刘晓南1999:221),没有“思”字的参与照押不误, 这种押韵格局不像模仿诗、骚。其二,宋人笔记记录了“来”字读支微部的实际读音。如王楙《野客丛书》卷六云:“今吴人呼来为厘,犹有此音。”龚明之《中吴记闻》也说:“吴人呼来为厘,始于陆德明。‘贻我来牟’、‘弃甲复来’皆音厘。盖德明,吴人也。”其三,宋人韵书《集韵》以及《韵会》都记载了来读陵之切(即音厘)的读音。这说明来音厘在宋代是一个实际读音,大致通行于吴、闽地区。则该例当目为“来”读细音协支微。

3、祭韵“际”字押皆来部,1例。

黄公绍《莺啼序·银云卷晴飘渺》“带画会快在瀣界外背际祭鱠态怪芥大载”(QC5-3369)

黄公绍词《莺啼序》中祭韵开口三等字“际”押皆来部,仅此一例。“际”字属蟹摄细音,老早就已并入止摄。黄公绍自己编的《韵会》也收“际”入寄字韵,与止摄三等开口字同韵。可见,黄氏一定知道,按照通语“际”字不便押皆来部。他的这次押韵当另有所据。查“际”字在现代邵武方言中读[tsi],与客赣大多数方言点读音相同, 而现代闽方言中一些代表方言点上“际”字的韵母并不一致。如:

厦门 泉州 漳州 莆田 永安 福州 建瓯 崇安 邵武

tse

tse

tse

tse

tsi

tsie tsi

tsei tsi闽南的漳、泉、厦,闽东的福州和莆田的读法与本音系止摄三等字(以“支之脂只芝志是师市史己基”等为主体,其韵为-i)的韵母不同。 闽北东片建瓯与西片的崇安却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建瓯接近邵武,崇安则表现出蟹摄三四等与止摄三等有分流的趋势。这使我们想到广东西部闽语海康话中与“际”同声符的“祭”字的文白二读:[tsi]文、 [tsoi]白,两读与闽北方言东片建瓯、西片崇安的读音恰成对应。闽北方言东西两片相比,“西片口音比较古老”。(注:见《武夷山市志》卷34《方言志》页105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海康闽语“祭”字白读对应于“比较古老”的崇安方音,是不是一种巧合?

进一步查看上述“际”字读[-e ]各点中蟹摄洪音字与“际”字的关系,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

泉州:“债叉钗差会芥”等白读[-e]韵, “债”的白读与本音系“际”同音。

漳州:“买卖戴带袋胎灾改界解疥开挨鞋矮会”(白读?(注:见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纵横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该书第二章《同音字汇》云:“由于漳州方言的异读多而复杂,本书尽可能收录,但不一一注明”,故没有提供这些字是否白读的材料。))亦读[-e ]韵,与本音系“际”同韵。

厦门:“背赔带戴代袋胎灾斋债寨罪钗叉开回贿解”等白读[-e]韵,与“际”同韵。

莆田:“排牌买卖斋差解挂疥盖快挨鞋会”等白读[-e]韵, 与“际”同韵。虽然从它们那儿“际”字没有发现白读,但大多蟹摄洪音字的白读都无一例外与之同韵,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这也与粤西闽语海康话是一致的。海康话“祭”字白读的[-oi]韵包容了中古蟹摄洪音字“买卖钗街改解界疥蟹鞋挨矮隘”等的白读。这样看来,宋代邵武词人黄公绍在押韵比较自由的词作中用“际”押皆来部应当是当时闽方音实际读音。

(六)支微部与鱼模部。支、鱼之间通押3例, 均为支微部字杂押入鱼模部。例如:

李纲《乘桴浮于海赋》第6韵段“露涘止”(S1125-524)

3例押鱼模的支微部字有“子俟涘死”4个,全是止摄精庄组字,吴棫《韵补》指明了今读或世俗读与鱼语御协的止摄精庄组字达25个,其中就有“子、死”。如上声纸韵子字下云:“奖礼切,孳也。……古子有二读。与纸叶者,声近济水之济。与语叶者如今读,耔梓一类皆仿此。”在上声语韵又云:“子,子而、奖礼切。经传又有一音,如今世俗所读,而与语韵相叶。”吴氏承认“子”字支、鱼两读,是因为经传有这种押韵。“死”字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上声纸韵死下注:“小礼切。《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集韵》澌音西。今读讹。”“死”字经传不见押鱼,吴氏就不以“今读”为正(今读讹),在上声语韵也不收“今读”。“今读”之说,透露了吴氏当时、当地“死”不读支微。证以闽人诗歌押韵,死字“今读”入语韵无疑。现代闽方言“子、死”二字大多有文白二读,文读为[-u](-y、-),白读为[-i],前者对应于古鱼模部,后者与支微对应。“俟、 涘”两字较冷僻,笔者手头现代闽音材料只见今福州话“俟”读[-y]韵,由宋代闽人押韵可以推知,闽音“涘”字亦当读鱼模部音。

(七)鱼模部与尤侯部。姥韵“土”字押尤侯部,1例:

李纲《乘桴浮于海赋》第5韵段“有斗丑土姥厚”(S1125-524)

该韵段将姥韵“土”字押入尤侯部上声韵,通语无此种用韵。现代邵武、建瓯话该韵段亦不协。但宋代可能是相协的,据宋代寓居于崇安、建阳的朱熹记载,他说:“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暗合古语者……如闽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者,皆合古韵,不能尽举也。”(注:朱熹《朱子大全》卷71。)又说“今建人谓口为苦、走为祖”,(注:见朱熹《原本韩集考异·燕河南秀才》“芳荼”条下注。影印本四库第1073分册,144页。)现代崇安话“口、走”韵母为(《闽语研究》35页)。现代崇安方言的狗读为牯,喉白读近湖的现象,与朱熹所述相类。朱熹既然说“不能尽举”,可见宋代范围较广,是不是也有“斗”念“赌”之类的可能?邵武地处崇安之西,与今闽北方言西片毗连,出现与此相类的押韵似在情理之中。

(八)歌戈部与鱼模部。

邵武文士歌戈部与鱼模部之间混押有2例,全出自李纲。

(1)《……十六罗汉赞》第2韵段“座处御”(S1126-591)

(2)七律《过鹅湖留赠昌长老二首》之2 “湖纡呼孤何歌”(卷6-5)七律《过鹅湖》末句为“纷纷朝市竟如何”,四库本作“纷纷朝市竟何如”。“如何”变为“何如”,意思没变,韵就大变。前者歌戈部“何”字押入鱼模部,属歌、鱼通押,后者没有这种通押。无论是否将其看作歌、鱼通押,歌、鱼通押在邵武都是存在而又罕见的。

现代闽北方言建瓯话中古遇摄大致念[-u、-y]韵,果摄字多念[-]韵,少部分合口字念[-ua]韵。 西片崇安话遇摄大致同建瓯,果摄则主要念[-o]韵。东西两片歌、鱼均难协韵。 宋代邵武歌、鱼通押,今闽北话无征。西邻的客、赣方言情况又如何呢?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所调查的包含邵武在内的34个客赣方言点中,果摄字大多念[-o、-],遇摄字念[-u、-y],也不支持歌、鱼通押。但现代邵武话遇摄至少有5个字出现文白异读,应当充分注意。

5个白读音竟有4个与本方言果摄字同韵(或主元音相同),而客赣方言的其他33点竟没有一个同类现象,如果不是方言调查的漏记(这种可能性很小),那么现代邵武与其他客赣点的这个不同,应当从深层中寻找原因。今按,上述5字在现代闽北方言中大多有相似的文白二读。

闽北方言的白读除“露”字外都和本音系果摄多数字的韵读相同。他们与邵武方言在这一点上如此吻合,很难说是一种偶然。“露”字的白读声母都是[s-],来母字读[s-]这是闽北话特有的。然而邵武的白读音显得更地道,除了拥有来母读[s-]这个闽北音最显著的特点外,其韵母读[-o],与本韵系果摄字亦同韵。邵武话这几个遇摄字白读韵母如此惊人的一致,或许表现出比现代闽北音更古老、更原始的特征。毫无疑问,现代邵武音遇摄字的这种白读是历史上闽方言的遗迹。这种以白读形式保存下来的古老读音,在宋代邵武文士笔下有所反映。李纲遇摄字押果摄,依据的当是闽音。

(九)歌戈部与家麻部。家麻部押入歌戈部3例, 涉及“葩华沙霞加斜嘉麻家”等字。例如:

严羽五古《刘荆州答》“戈河麻麻峨讹跎多过河波驼歌家麻何”(S1179-57)现代邵武话果摄字主要念[-o],假摄字多念[-a](-ia),闽北话与之对应,建瓯果摄多念[-]韵,假摄字多念[-a](-ua)韵,均不能协韵。但这是文读反映的情况。上述入韵字中,至少有5个在现代闽北以及邵武话中有文白二读。看下表:

韵字 中古麻韵

中古歌、戈韵

地域 麻沙

过 磨 多

邵 文读 masa

kuomo to

武 白读sai xo mεi

tai

建 文读 masa

kuam

t

瓯 白读 muε suε kuε

muε

tuε

崇 文读 masa

ko mo to

安 白读suaimuai

βuai

5个文白读的字当中,文读歌、麻不协。白读情况不同, 闽北音中这5个字,在白读中无论歌、麻,建瓯读[-uε]韵,崇安[-uai ]韵,歌、麻这些字白读韵部相同,可以协韵。现代邵武音则稍有不同,5字里面4个有白读音,其中麻韵“沙”和歌韵“多”的韵完全相同(-ai),“磨”字读[-εi]韵亦与之接近,都表现出在白读中歌、 麻相混的迹象,仅“过”与之异趣。现代邵武这种白读在客赣方言其他点上不见,却跟闽北方言高度吻合,应当是早期闽北音白读的孓遗。宋代邵武文士用韵中出现少量歌、麻通押,可以证明现代语音中白读音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

(十)萧豪部与尤侯部。共9例。 如(尤侯部字注上所属《广韵》韵目):

李纲七古《周元中赋御画骢马次其韵》第2 韵段“手有皂草巧”(卷22-15)

9例中从入韵字的多少来看,押萧豪部为主杂入尤侯部字的4段,押尤侯部为主杂入萧豪部字的有2段,两部对等(各一字)的3段。所涉及之字见下表:

主 萧杂入尤 萧遥

从 尤杂入萧 手柚厚斗

等 萧豪部字 笑皓要

立 尤侯部字 愁茂豆

现代邵武话“萧要遥笑”等念[-iau]韵,“手”念[-iu]韵,“厚斗愁豆”等念[-iεu]韵,萧、尤不能协韵。闽北方言亦不协。反映明代建州音的《建州八音》将中古流摄一等归入“茅”韵(-e)、三等大部分归入“油”韵(-iu),将中古效摄一、 二等大致归入“柴”韵(-au),三、四等基本上归入“桥”韵(-iau)。两摄归四韵,大限不乱。两百多年之后的现代建瓯音仍与此对应,如“萧遥笑要”等读[-iau]韵(桥),“手”读[-iu ]韵(油),“厚斗愁豆”读[-e]韵(茅)。萧-尤通押,现代邵武、 建瓯不能印证。

但《建州八音》有一批字尤、萧两收,多少透露了一些信息。如“救”字入“油”韵(相当流摄三四等),其白读入“桥”韵(效摄三四等);“巢”字入“柴”韵(效摄一等),又入“茅”韵(流摄一等)。中古萧豪韵“蚤叫灶扫老”等按上述归韵当入柴韵,却又都收入茅韵,形成“蚤走”、“叫狗”、“灶皱”、“扫瘦”同音等等。再往上,宋建安人吴棫编的《韵补》和宋元间邵武人黄公绍、熊忠编的《古今韵会举要》都记载了较多的萧-尤异读。

这些宋代的语音史料似乎都说明,宋代闽北建、邵一带存在一批字有流、效二摄的异读,直到明清之际《建州八音》中还有反映。现代闽北音以及邵武音中还有一些痕迹,如建瓯、邵武话中古效、流二摄还有一些字存在文白二读:

建瓯“扫、巢”和邵武“讨”的白读可与本音系侯韵字相协,而同属中古流摄的“救流浮”的白读均可协本音系的效摄字。宋代邵武文士的尤、萧通押应当反映了早期文白读的情况。

(十一)平声与上去声通押。有19例。可以分作三部分讨论。

1、上去声字杂押平声,计6例。例如:

李纲《榕木赋》第1韵段“榕穹耸肿容同”(S1125-523)

2、平声字杂押上去声,共9例。例如:

严羽五古《行子吟》第2韵段“期之里理”(S1179-62)

3、平与上去声等立通押,4例。例如:

李纲《迷楼赋》第9韵段“华麻下马”(1125-516)

第二类平声押入上去声9例,第三类平与上去等立通押4例,涉及平声字13个:“功[,东]归[,微]芳[,阳]婴[,清],齐[,齐]侔[,尤]遥[,宵]元[,元]期[,之]臾[,虞]缠[,仙]华[,麻]能[,登]”,显而易见全浊、次浊声母字占优势,13个平声字中竟有9个是阳平声字。 如此多的阳平声字押入上去声,难说是偶然。现代邵武话中古次浊、全浊平声字大多读阳平,少数读入声,不能印证这种通押。但如果从闽北话来看,这种通押就与实际语音有关了。现代闽北方言,中古阳平字一分为二,称为阳平甲、阳平乙。建瓯话中阳平甲并入去声,阳平乙与上声合流。上述9个阳平字现代建瓯话读上声的“齐侔遥华能臾期”(阳平乙),读去声的“缠”(阳平甲),“元”字文读上声,白读去声。对照邵武文士实际用韵,只押上声或上去通押韵段中邻近韵字为上声的阳平字为“华臾期遥侔齐”,只押去声或上去通押韵段中邻近韵字为去声的阳平字为“能缠元”,如果把押上声看作归入上声、押去声看作归入去声,则宋代邵武话阳平字之分化竟与现代闽北话达到惊人的一致,9 个字中仅“能”字归类不合。对应如此严密不可能是巧合。

我们认为闽北话阳平字两歧分化,应当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刻于清初的《建州八音》中阳平乙已并入上声,阳平甲却还独立列为八音的第一音。李如龙(1990)据此推断:“阳平甲混入阴去是最近半个世纪中发生的变化,至于阳平乙的混入上声,大约是《建州八音》成书(1795年)前一百年的事。”可能在“明代中叶”。如果这里说的“混入”是指全部或大多数,根据词汇扩散理论,在“批量”音变之前出现“零星”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宋代邵武文士阳平字押上去声应当就是这种音变的前兆。

立足于此,再看第1类押平声为主杂入上去字的韵例,6例有5 例杂入的上去字前后韵字都是阳平:猿沜[,换]寒、榕穹耸[,肿]容同、图乎冱[,暮]炉、海[,海]材、拳汗[,翰]传,甚至有两例整个韵段除杂入的上去字外所有韵字竟全是阳平,也可看出阳平字与上去声字关系密切。

有4个阳平字押入上去声,也不是全无根据, 《建州八音》阳平甲、阳平乙还收有42个清声母平声字(阴平),这也许是中古少数阴平字音变的遗迹。

三 宋代邵武方言的归属

我们了解的宋代邵武方言特点已如上述(共11条),可以将它们跟西南面的闽语和东北面的江西话进行比较,看它比较接近谁,从而判断其归属。宋代闽语情况笔者作过系统考察,详见拙著《宋代闽音考》。宋代江西语音材料主要取自鲁国尧先生《宋元江西词人用韵研究》(1992年)一文,江西诗韵材料取自杜爱英的博士论文《宋代江西诗人用韵研究》(1998年)。两文涉及很多江西文士押韵现象,其中一些可以确认是宋代江西方音,还有一些不能确定。为了慎重起见,比较中主要取原文的观点,不作评论,必要时提出其他特点参证。

比较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邵武这些特点闽、赣两地有没有;二、如果都有,那么邵武这些特点从内容实质上更接近哪一方;三、现代方言能否印证。

下面以我们前述十一点邵武文士用韵特点为纲,逐条进行比较。

1、真文与寒先通押,宋代福建文士(邵武除外)285次,江西文士57次。但江西文士词韵13次全是元魂痕之间的通押,元魂痕与其他韵或元魂痕以外的通押只出现在诗韵(仅44次)。数量少,且现代江西方言不支持这种通押。故宋代江西真-元之间的通押以现有的材料,处理为偶然合韵比较合适。福建文士真-元通押数量很大,宋人吴棫许多字真、先互收,现代闽语(主要是闽南话)真文、寒先许多字的白读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种协韵。

明代建州音稍有不同,《建州八音》将上述臻梗曾摄字大致收入人字韵(-ei),山摄字大致收入年字韵(-i), 尽管有区别,但实际音值也非常接近。而这种现象在邵武东北邻的客赣方言里是没有的。而现代邵武方言中也存在着类似闽语的白读(其他客赣方言不见),故邵武文士真文、寒先通押表现出闽语特点。

2、质缉与月帖通押江西、福建文士都有,数量大致持平。 与舒声韵通押情况相似,江西文士的通押难以断定是否实际语音。而福建则同样可以根据宋代吴棫在《韵补》中的质-月互收,现代闽语某些字跨两部的白读两点作出有实际语音依据的判断。现代邵武话“食”字的白读,在闽语中也广泛存在,而不见于现代客赣方言。比较而言,邵武质缉、月帖通押接近闽语。

3、庚青部个别字押江阳,江西诗韵出现6例,涉及的字“明[,2]槍珩柄影”。福建(包括邵武3例)7例,涉及的字“生行名成枪[,2]省”。两地现代方言白读都可以协韵,从现代汉语方言看,这种通押都是属于语言底层的东西。他们应当有共同的来源(何大安 1993)。

4、[-m、-n、-]通押,不同阳声韵尾间通押是福建、江西文士共有现象。福建319例,江西286例,数量略有差别。鲁国尧先生(1992)讨论江西词韵中寒先、监廉两部通押时指出:“从数量上看,监廉部纯押的次数甚少,而混入寒先部的颇多,似乎二者可并合为一。但是语言史上的其他资料显示,宋元时代收[-m ]尾的字仍旧独立,[-m]还未变成[-n]。今江西的临川、高安仍旧保持[-m ]尾。因此监廉部与寒先部应分为二。”真文、侵寻、庚青三部混押也可作如是观。

福建文士用韵与此不同,除闽南外,建州、福州、南剑州、兴化等地混押应当都反映宋代闽语实际语音。一个重要的旁证,就是宋代福建人吴棫“以今律古”的《韵补》,分韵打破[-m、-n、-]韵尾界限(赖江基1986),而现代闽北、闽东、闽中、莆仙语音中古三个阳声韵尾均合并成一个[-]尾,完全可以与之印证。

现代邵武话也可以有不同阳声韵间的混押,但梗摄与臻、深摄的混押只可能是文读。而白读梗摄音近宕摄,仍为后鼻尾。这跟闽音不同,而反映了客赣语的特征。宋代邵武文士阳声韵尾之间混押究竟同闽音还是跟江西音性质相同,目前没有很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

5、支微部与皆来部的通押共6例,包含3种情况, 一是支微部合口字押入皆来部4例,二是皆来部“来”字押支微部, 三是支微部细音“际”字押皆来部洪音。前两种情况,我们认为是闽语受东北面吴语影响的遗留(刘晓南1997)。尤其是“来”字,现代闽语一些方言点上都有文白二读,文读音洪对应皆来部,白读音细对应支微部。亦即按“来”字现代的白读,仍可以押支微部细音。可见,从宋代绵延至今,成为语音底层的成分。“来”字支微部细音,江西诗人也出现5例, 但现代江西方言基本上没有这种文白异读。

更应该注意的是“际”字押皆来部洪音,现代邵武音不能印证,客赣方言也找不到“际”可押皆来部的支持。而在现代闽音中却有许多迹象表明这种通押是有实际语音依据的。

6、支微部与鱼模部通押闽、赣两地都有。江西诗词用韵90例, 福建诗词文66例,数量对比江西超出福建很远。通押情况也有不同。福建主要为止摄精庄组字押入鱼模部,现代闽音与之对应念[-u](y)韵。江西则可区分两类,一为支微部押入鱼模部,现代江西话与之对应念[-u]韵;一为鱼模部字押入支微部,现代江西与之对应念[-i]或舌尖元音(杜爱英1998)。看前文所举韵例,邵武文士支-鱼通押取支微押入鱼模形式,所押之字全是止摄精庄组字,符合闽音。

7、鱼模部与尤侯部通押,李纲一例鱼模部“土”字押尤侯, 现代邵武话“土”念“[c]t'u”,与尤侯部字(-u、-εu)主元音不协。客赣方言大致相似。宋代通晓闽北方言的朱熹留下了尤鱼之间部分字音通的记载,且明确这是建人语,在现代闽北某些白读中还有痕迹。因此,李纲这一个例子,应是宋代闽北方言现象。

8、歌戈部与鱼模部通押,邵武文士用韵只有两例,但仍很重要。 歌-鱼通押是福建文士用韵中反映出来的特殊语音现象,笔者调查宋代福建诗词文用韵材料发现10例。现代闽方言主要代表点都有白读歌-鱼相协特点,而在现代邵武方言中,同样存在少量歌戈与鱼模部字白读同韵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客赣方言中极其罕见。相应的宋代江西文士用韵中歌-鱼通押也非常罕见,仅于词韵中发现一例。因此,宋代邵武文士歌-鱼通押与闽音相对应。

9、歌戈部与麻车部通押,福建5例(含邵武3例),江西12例。 韵例较多的江西在现代方言中难觅“知音”,客赣方言大致是歌(戈)念[-o]或[-],麻念[-a、-ua、-ia](李如龙、 张双庆1992:171),对歌-麻通押普遍不能印证。 韵例较少的福建却能找到方言的依据,现代闽方言的几个主要代表点都存在歌、麻一部分字白读韵母相同现象,与邵武毗连的建瓯、崇安都是如此(例见前文),而现代邵武方言中也同样存在个别歌、麻韵字白读同韵现象,恰跟东边的闽语连成一片。从现代方言上推宋代,邵武文士歌-麻通押属于闽方言。

10、萧豪部与尤侯部通押在江西分布很广,从修水、南昌到吉安、赣州,遍布全省,数量达75例。而福建则主要见于闽北和闽东地区。

现代赣方言中古流、效二摄大多数字同韵母,完全与宋代大面积通押相对应,可知宋代江西文士尤-萧通押是有实际语音为依据的。

现代闽方言情况稍有不同。闽东福州话中古流、效二摄已经合并,尤-萧可以通押。但明末清初反映福州方言的韵书《戚林八音》分别将中古流摄、效摄细音分别收于秋(-iu)、烧(-ieu)二韵, 虽音值接近,仍分立二韵。现代福清方言老派音尚能分别秋、烧二韵,可见全面混合的历史不久。宋代福州文士的12例通押可以看作秋、烧混并的萌芽。现代闽北方言则没有大面积的流、效二摄混并现象,建州邵武的尤-萧通押现代闽北方言不能印证。那么宋代闽北地区尤萧通押在现代方言的“无根现象”怎么解释?可能来自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诗词文用韵材料告诉我们,其东边福州,西北边江西都实际存在尤萧通押。但东边福州的通押在宋代只是混并的萌芽状态,可能还构不成对闽北的强大影响。闽北尤萧通押很可能是受西北边江西方言影响的产物。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闽北地区都存在尤萧通押而并非仅局限于邵武地区,建州邵武这种内部的一致性使我们无法将邵武从闽北地区分离出来,单独作为江西音的地理延伸,因此邵武地区尤萧通押不能看作江西方音。

11、平声与上去声通押,邵武平声与上去声通押有19例,江西文士诗韵仅12例。但邵武文士32家作品2229篇(首)比江西230 人作品21119来说,平与上去通押的比例就大大超过江西诗人了。从押入字来看, 邵武主要为浊声母(阳平)字,这一点跟闽北建州完全相同,而江西诗人则没有这种倾向。以上两点可以说明,邵武平与上去通押不同于江西,而与闽北文士的通押相符。

邵武11点特殊用韵与江西、福建用韵以及客赣、闽语的比较已如上所述。邵武特殊用韵没有一条是完全而又单独符合江西音的,要么与江西音不合,要么就作为与闽北地区其他地域共同的现象而与江西方音对应。可见,宋代邵武方言不属于江西的系统。邵武的特殊用韵与闽方言相同或相对应,全都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毫无疑问应当归属闽方言。

宋代闽方言大致可分闽南、闽东和闽北三个次方言(刘晓南1999)。邵武方言归属何区?

分析上文所述的11点特殊用韵,可以推知宋代邵武方言语音最符合闽北特征,应当归属闽北次方言。(限于篇幅,有关此点的论述,本刊做了删节——编者)

标签:;  ;  ;  ;  ;  ;  ;  ;  ;  

从宋代邵武学者的韵律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与归属_邵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