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误解了挫折教育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解论文,挫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摔了一跤便大哭不止;不能像爸爸一样搭出漂亮的房子,就再也不碰积木;和小朋友比赛做游戏,没拿第一就再也不和他们玩了……这些轻轻一碰就碎的小瓷人让爸爸妈妈不知所措。平日里对孩子的呵护备至,对孩子过重的责任心,在这时都变成了孩子经受不起挫折的“元凶”。为了强壮孩子的内心,增加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可是,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为什么有些孩子经历了所谓的“挫折教育”之后却没有任何长进,甚至有些倒退的现象?难道是我们误解了挫折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吗?
避开挫折教育的误区
有的妈妈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农村去吃点苦;有的妈妈认为,挫折教育就表示不能轻易表扬孩子;还有的妈妈认为,生活在这样幸福时代里的孩子根本没机会与挫折相遇。真的是这样吗?
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芸芸从小就娇生惯养,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对她的要求一呼百应。这让芸芸不但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东西,而且还总是霸道地要求所有人都听她的,遇到一点不顺利就大发脾气。芸芸妈决定把她送到“吃苦夏令营”去,让她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希望这样一个接受挫折的机会让芸芸变懂事,明白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
各式各样的“吃苦夏令营”曾经让不少爸爸妈妈动心。在意识到孩子抗挫能力太差,会影响他的性格养成和未来发展时,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便成为一个让爸爸妈妈十分安心的选择。然而,大多数父母会发现,效果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因为,首先,这是一个可以提前做思想准备的活动,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麻烦和沮丧是大不相同的。其次,大部分“吃苦夏令营”只是让孩子体验一下艰苦的物质生活,而没有从心理和情绪上帮助和提高。而挫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多的是内心产生的沮丧和挫败的感觉。
挫折教育≠批评教育
在赏识教育的启发下,小林总是对儿子竖起大拇指。时间长了,小林发现儿子在变得骄傲的同时,只要一听见批评的话就发脾气或者掉眼泪。小林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决定对儿子进行严格管教,多给他一点批评,让他习惯这种受挫的感觉。
当过多的表扬、称赞和欣赏成为孩子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时,父母开始反思:我是否要像过去的父辈那样,对孩子严厉一点?也许批评多一点可以让他的心灵不那么脆弱?的确,过度的“赏识教育”,过于空泛的表扬让孩子一点点变得无法接受别人对他的任何批评,一遇到难办的问题便习惯性地退缩。但是,这并不表示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相冲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适度的表扬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让他更有勇气、有信心面对各种挫折。
挫折教育≠尽可能多的挫折机会
姗姗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有时突然会变得对她很严格,她要穿粉红色的皮鞋,爸爸就是不让,她想吃饼干,爸爸就是不给,她最爱的动画片开始了,爸爸突然关掉电视……对此,爸爸的说法是,我就是想让她知道愿望不是都能实现的。
躲在爸爸妈妈羽翼下的孩子永远遇不到问题,也没有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越多越好。事实上,只要父母愿意放手,自然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困难已经足够了。有的父母一方面在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遮风挡雨,排除万难,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孩子强壮的心灵而另辟蹊径,刻意寻找所谓的挫折。
给予孩子正确的挫折教育
和其他所有问题一样,面对挫折,我们需要找到方法解决它,克服它。当克服了难题之后,你会发现,挫折不过如此;当你怀抱着乐观的态度,竭尽全力解决问题却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时,或许你还会发现,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当你这样理解挫折,并把你的态度带给孩子时,他已经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成功了一半。
挫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困难,所以不必刻意寻找,只需要留心抓住机会。
生活中,永远不缺的就是问题和困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探索世界的最初几年时间里,小宝宝要遭遇数不清的挫折,抓不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球球,不能用积木搭一个完整的房子,在跑步比赛中得不到名次,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而即使在最小的挫折——摔跤中,孩子也能学会些什么。如果你在孩子摔跤前“及时”而“明智”地制止了他,那么他将来可能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了解什么叫作摔跤的疼痛,怎样在遇到坎坷时聪明地躲开。
挫折教育是让孩子与生活中的挫折自然相遇,并让他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智慧解决问题。
所以,能给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寻找所谓的挫折机会,再将事先想好的道理灌输给他,而是放开你的手,让孩子有机会面对生活中最真实的问题,并帮助他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孩子从挫折中收获更多
除了给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教给他积极的态度,你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让孩子在真正面对挫折时,迅速地从沮丧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并从中学习技巧、收获经验。
●最好利用游戏和运动的机会,让孩子经历挫折,从挫折中学习。
●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后的沮丧心情,只有在认可他的负面情绪后,他才能尽快地平静下来,解决后面的问题。
●告诉孩子,结果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并用行动让他相信你的话。
●孩子失败或遇到挫折后,不要盲目地鼓励他,比如“你是最棒的!”恰当地评价孩子的进步和他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就足够了。
●遇到挫折后,和孩子一起研究让他下次做得更好的具体办法。
专家观点:
父母对“挫折”的误解,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挫折是一种情绪,是当事人在经历某事后的一种情绪。而把这种情绪,这种感受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对象,我不赞同。我更愿意把这种类似于失败的经历看作是一种困难。人在面对困难时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战胜困难,要么被困难打败。其实,无论是这两种结局中的哪一个,它们都会让经历者有所收获。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苗一棵,正是因为这样,父母都太过于心疼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挫折和痛苦,再次在孩子身上发生,可是在把孩子惯出了不好的毛病、习惯和性格后,又开始了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刻意给孩子们“创造”出各种“挫折”的机会。父母们不知道,这样的冰火两重天让孩子们非常迷茫,“爸爸妈妈到底想要怎样呢?”
而且,中国的父母比较不习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孩子犯错会理所当然地和父母的失职联系在一起,而父母为了保留自己的面子,就会尽量让孩子避开犯错的机会,尤其是在众人面前犯错,这样,从挫折中学习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
另外,父母在这个问题上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过分重视孩子们身体上受的苦,而又严重忽略孩子们心理上受的伤害。这表现为我们往往十分在意孩子是否会因为少穿了衣服而生病,因为吃得少而饿坏身体,但是却较少关心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是否受老师重视,而后者才是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挫折感的事情。我想,绝大部分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都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心理的痛苦要远甚于身体的痛苦。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关心,那是一种真正的理解和更加真实的关心。面对遇到困难的孩子,面对被困难打败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一种态度: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议,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当孩子们被困难打败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对结果的客观和自己的得失的分析。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吗?这样的失败只不过给我们创造出另一个机会,一个获得更长远的成功的机会。
失败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为成功之母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和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
专家支持:兰海(北京上海教育成长顾问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