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例AS患者的治疗中浅析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论文_马锋锋,郑刚(通讯作者)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46)

【摘要】“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养生、预防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丰富,对指导从“传统治疗”向“重预防保健”转变的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使本病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1]。本文将从一例AS患者的治疗中反思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浅析如何在早期阶段识别AS高危人群并结合“治未病”理论给予积极干预,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病后防变等方面对阻断AS发展的进程,降低AS相关性疾病的致死率和病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121-02

1.一例典型AS患者病案介绍

一般情况:王某,女,82岁。

主诉:双下肢有疼痛间断性一年,再发加重7天。

现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偶有静息痛,近来上症进行性加重,严重时行走困难,伴有双下肢发凉、发麻,未见明显水肿及破溃,曾在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双下肢动脉硬化并多发狭窄”,经抗血小板、调脂治疗后好转,出院后长期口服药物治疗,7天前上症加重,紧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双下肢动脉硬化”收住院。

既往史: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一般;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180/90mmhg,口服“盐酸贝那普利”血压控制尚可;9年前因“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9年前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我科行PCI,植入支架两枚;2016年10月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VVI起搏器;既往曾性胆囊切除术;有输血史;对青霉素过敏;

入院后相关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75×109/L、PLT 151×109/L;血生化:血脂:TC 4.09mmol/L、TG 1.71mmol/L 、HDL-C 1.35mmol/L、LDL-C 2.48mmol/L。

影像学资料:

(图1)RCA全程弥漫性狭窄,近段70%节段性狭窄,远段99%节段性狭窄

(图2)双下肢动脉弥漫性动脉硬化,以双侧胫后动脉为著,右侧管腔重度狭窄,腹主动脉远端,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过程反思,该患者20年前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10年前出现“冠心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支架植入,开通冠状动脉血管,1年前不幸的是再次饱受动脉粥样硬化(AS)带来的巨大痛苦,出现了严重并发症,诸如;双下肢动脉硬化并发动脉狭窄,险些失去双下肢,漫长的患病过程,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到治疗期间紧紧依靠药物治疗,不重视摄食养生;其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病痛和医疗费用压力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医生,一名中医大夫,此时无不想到《皇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思自我应该将“治未病”理论运用、贯穿于临床工作之中,阻断AS的病程进展,提高AS患者的生活质量。

2.“治未病”理论用于AS防治意义重大

2.1 预防为先,减少AS 致病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维持生命健康的关键在于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归根结底都是源于机体阴阳失衡。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发病学认为,邪气侵犯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自身正气的强弱。早在《黄帝内经》[2]中对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就有明确的阐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疑告诉人们应当顺应四时节气变化,节制饮食,规律作息,劳作有限度,房事亦要节制。AS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本虚而标实[3],动脉粥样硬化病虽在血脉,根本在脏腑,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先天不足,后天嗜食肥甘厚腻,加之感受外邪和情志刺激,各种病理产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粥样斑块形成。因此据《黄帝内经》[2]之要旨,可采用科学饮食、适当运动等达到预防AS发生的目的。

2.2 已病早治,治于AS初起之时

AS初期如不积极治疗,继续进展可以发生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产生不良的临床事件。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4]描述: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因此,一经诊断,因采用中西医联合干预积极治疗。根据现代医学研究,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步骤。相关研究表明[4],中药不仅直接降低LDL-C水平,减少ox-LDL生成,干预ox-LDL致动脉硬化的形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作用广泛,不良反应少,在防治AS中有着广大的前景,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采用药食相结合。AS是现代医学的微观概念,中医学历代文献尚未出现此病名,按其临床现可归属于“痰独”、“癖血”范畴。AS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根据虚实的不同,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2.3 既病防变,阻断 AS 进展和复发

这也是中医“治未病”学说很重要的内涵之一,“既病防变”是提倡“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对于AS而言指本病的早期,或是AS传变所致各种心脑血管病的稳定期。如阻断AS的进展、斑块破裂,防止动脉管腔再狭窄、鼻塞等。要求动脉硬化明确诊断之后,应该积极治疗,防止其进一步发展,避免出现并发症;而已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尽早治疗可以防止致死、致残。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坚持正确的治疗和调养,是防止或减少复发的关键所在。在西医标准化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多种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5],如食疗药膳、服用膏方、穴位贴敷、中药浴足、推拿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具体方法因人而异,达到气血调畅、经脉通达、阴阳平和、正气沛旺的功效,可有效阻断AS的进展利于疾病的康复,防止复发。

3.展望

“治未病”理论将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防治“前移”,从根本上延缓、阻断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全方位调理,防止动脉硬化迁延日久,累及多个脏腑。调治相结合,科学调节饮食、辩证口服中药、适当运动辅以理疗、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274.

[2]周仲英,金妙文,顾勤,等.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3):137-139.

[3]丁小朋,丁碧云.中医药对高LDL-C血症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干预作用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10:1770-1773.

[4]王翠珍.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66-67.

[5]陈霞.“不治已病治未病论”防治思想探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9679-7.

作者简介:马锋锋(1991-)男,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郑刚(1960-)男,陕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论文作者:马锋锋,郑刚(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从1例AS患者的治疗中浅析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论文_马锋锋,郑刚(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