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文喜[1]2004年在《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广泛搭建,网络辅助教学在高校中已逐步开展起来。如何检验网络辅助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教师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评价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网络辅助教学能否真正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它的优势,关键因素是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人:教师和学生。其中首要的是,教师是否能看清纯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利弊,发挥积极性,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习惯,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使之与新的环境相适应。因此,本文着重从教师的角度进行了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初步研究。本文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师发展性评价观的指导下,结合网络辅助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目标、主要内容、原则,并对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和系统设想。 本文主要由引言和五个章节组成。引言简单介绍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第一章是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概述,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评价的概念介绍、几种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学评价,以及目前国内外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系统介绍了网络辅助教学的概念、特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构,通过网络辅助教学与课堂教学、远距离教学的对比,明确网络辅助教学的评价重点。第叁章,分析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目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一般程序及原则。第四章,结合网络辅助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同行、领导、教师本人等评价主体的选择利弊分析,针对不同评价主体,设计了由教师网络辅助教学评价量表和教师网上教学行为统计表构成的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第五章,提出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初步设想。针对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特点,对评价系统模块、评价实施流程、评价数据组织进行了设计。

张丽斌[2]2017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培育作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网络教学正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模式。本论题基于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在线教育(尤其是慕课)急剧发展的背景,从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普遍实行的混合式教学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教育学、教学模式论、课程教学论、网络教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到教学模式乃至课程教学的层面,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力图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体,融合建构式、问题探究式、情景式、交互式教学的多个维度,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在线教学的新特性,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和符合发展需要的建议,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和育人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为本论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设计的借鉴;(2)通过网络课程的参与、调查和分析统计,了解新技术推动网络教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网络教学模式的变革及其效果,探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网络教学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网络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目的和意义;(3)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从媒介环境、教育理念变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主体间关系、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从网络辅助教学和在线公开课(慕课)两个层次,分别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教学设计问题,并讨论其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关系;(4)运用本文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通过对网络教学的课程案例分析,进一步从课程教学层面具体分析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杨德芹[3]2008年在《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迎接着新世纪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通过各个专业或院系的教学质量来反映的,院系的教学质量是通过各门课程的质量来反映的,而课程质量又是通过各个承担课程的教师的教学质量来反映的。本文主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评教数据的知识挖掘。论文的主要工作体现在:(1)研究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及技术基础。论文分析教学评价概念的界定,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和教学评价现状;介绍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数据挖掘的过程、功能及其数据挖掘的工具分类;最后介绍了教学评价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2)总结并提出了论文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宜昌教育学院采用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宜昌教育学院新的评价指标体系。(3)探讨了教学评价分析模型。通过比较相关的叁个评价模型:基于神经网络理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数学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修正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教学质量评价与度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步骤。(4)结合宜昌教育学院的教师评价对教学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宜昌教育学院的教学评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对数据分析证明,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

陈月阳[4]2016年在《陕西省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已逐步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归根结底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其核心途径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阵地,构建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摆在了首要地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在教师、学生、办学定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又兼顾普通高校的特征。本研究结合陕西省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其研究结果对于保证陕西省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逐渐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关注学生及学习进步的教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创设语言交互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以为课外学习提供指导为目的,实现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有效教学观转化为具体网络环境中课堂教学活动和操作程序的桥梁,是将有效教学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与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果。首先,利用元分析方法从教学特征、文献特征、研究特征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比国内外在该课题上的研究差异并进行评述,发现课堂是提高英语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核心场所。其次,围绕“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梳理和相关概念界定,将本研究的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定义为以有效教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多媒体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语言教学资源和环境为支撑,教学活动各要素间形成的稳定的教学交互,以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模式化表达。明确了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学活动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层面。然后,依据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和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设计“两层面——两主体”的问卷调查框架,包括教学过程层面、教学环境层面和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根据问卷调查框架设计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四所独立学院的学生和教师针对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素养)、学生(情感因素、技能因素)、课堂教学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交互)四个方面进行结果统计和分析,发现在学生方面存在课堂学习中存在语言焦虑、英语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低等问题;教师方面存在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不足、忽视课堂多模态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课前对学生主体学习特征的了解不足等问题;课堂教学环境层面存在课堂学习资源类型较少、课堂社会心理环境存在问题等;课堂教学过程层面存在课堂师生互动空间不足、缺乏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等问题。再次,基于以上的研究构建了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模式中以网络环境中课堂有效教学环境为支撑、以网络环境中有效教学过程为核心,以内外教学监控和评价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课堂空间的两大主体,以教学活动的驱动促进教学交互的不断运行,增加师生互动空间。复次,本研究以长安大学兴华学院为实验基地,针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进行两轮实验,以验证模式的应用有效性。通过对第一轮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过程的观察、反思,依据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学习过程模型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强调了学生团队中学生间交互过程中团队的认知过程,并再进行第二轮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听力和口语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良好的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说明该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最后,本研究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在今后的实验中将实验研究法和微变化研究法整合使用,加强实验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过程的观察,使得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孙重锦[5]2009年在《国内外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对国内外16个典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特征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进行概述。对国内外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功能进行调查,对各项功能进行统计、分类,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进行了纵向特征分析和横向比较,并得出叁个主要结论:(1)国外11个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认知学习工具、教学策略支持、教学评价功能特征突出,基本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设中“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协作”、“对话”功能的支持特别突出。教学平台作为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工具,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2)通过国内外教学平台的横向比较发现,我国的教学平台在基本功能上与国外差异不大,但部分功能仍不够完善,如认知工具过少,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支持功能较弱,不利于创建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国内外教学平台在开发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教学平台的开发注重建构主义学习原理的指导,为教学设计提供学习活动设计的支持,以各种活动促进学习。而我国的教学平台注重为教学设计提供内容设计的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各种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习题、多媒体资源库等,适合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学习方式。最后,结合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现状,提出加强学习国外教学平台开源合作的开发模式,充分整合各种成熟的社会性网络软件,扩充学习环境的社会情境性,革新网络教学理念,促进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发展与应用,为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有力支持,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相关的启示。

王飞[6]2013年在《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测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和意义教学工作量测评是指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现实以及隐性的教学付出量的活动之一。科学、合理、公平的教学工作量测评体系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有效地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发展;也是教育行政机构了解教师工作状况,监控教师执教过程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师教学工作测评能够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及时地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但是,当前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测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评价的方法不够合理,未能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学付出和教学业绩,教师的教学劳动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同等等,使得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本课题以普通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测评为切入点,尝试讨论和分析这一问题,以期能提出改进建议。2.研究内容探讨当前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测评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测评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检索和确定了59篇文献,探讨了普通高校教学工作量测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比较了国内外5所院校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量测评的基本情况,在1个单位对236个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3.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政策分析、比较研究、总结归纳,解读普通高校教学工作量测评的理论、政策、经验,探讨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测评的现状,为推进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对比一些高校现行的教学工作量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4.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政策分析、案例比较、问卷调查等方法。课题设计的整体思路分为叁个步骤:首先是定性研究,其次是实证分析,最后是归纳演绎。在大量学术论文、政策法规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比较、案例剖析、总结提炼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定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来进一步实证分析,获得不同调查对象群体对问卷内容的认同度,了解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在定性研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演绎拓展。5.研究结果5.1揭示了普通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1)评价内容不全面;(2)测评程序过于复杂;(3)测评内容项目过细过多;(4)测评标准不够科学;(5)缺乏体现教学质量的标准;(6)课程差异难以体现;(7)间接投入、隐性工作量不易评价;(8)缺少教师基本工作量的规定;(9)与科研工作量测评差距大;(10)与其他类型层次(成教、研究生)教育评价差距大。5.2讨论了普通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测评需关注的主要内容(1)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备课、课后辅导(包括阅改实验报告、作业)、课程考试);(2)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指导、社会实践、毕业设计);(3)本科生课外指导(本科生导师、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各类竞赛指导);(4)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改课题、教学论文、教学改革和研究学术会议报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基本教学建设(教育技术现代化、教材编写、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网站、课件等信息化建设、辅助教学(教学秘书、教学管理人员辅助工作)、教学组织管理;(6)其它教学活动(教学竞赛、教学示范课、公开课、选修课、课外讲座、教学督导、教育教学政策咨询、招生就业辅助工作)。5.3提出了普通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测评的改进对策和建议(1)选择合适评价管理模式;(2)科学制定教学工作量评测的基本原则;(3)合理确定评测对象和内容;(4)建立动态调控机制;(5)加强政策统筹。6.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研究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测评的现状,简要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对国内若干所院校的实际方案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主要的问题,讨论了普通高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测评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刘元国[7]2014年在《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体育人才是体育事业的核心,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加速迈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正如火如荼的朝着一体化进程发展,改革需要体育人才,创新需要体育人才,强国需要体育人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也需要体育人才,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规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身、心、群、智等全面发展的重任,其发展同样受到社会多元需求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访谈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等多元理论为指导,对东北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存在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价值取向模糊、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践行的迷失和教学目标层次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现代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教学艺术行为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实现。通过对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据篮球专修课教学目标创新的原则,提出了生本化、师生共创、整体呈现、过程生成和多元评价等的教育教学创新策略。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由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两个因子构成。教师认为组成实践能力因子的教学比赛、临场指挥与裁判实践和篮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较为重要;理论部分重要程度的运动员素质因子和运动员管理因子、运动员理论因子间均值两两比较都有显着差异:教师认为组成运动员素质因子的篮球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篮球运动科学研究工作、篮球运动员的营养与恢复、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篮球高级教练员基本素质与执教要求、高水平裁判员基本素质与培养和篮球意识及其培养较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重要程度的两个因子差异显着,教师认为组成扩展能力因子的自学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比赛指导能力较为重要;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内容陈旧、内容过繁、功能单一和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养成的教学内容等问题。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包括新颖方法和常规方法两个因子。教师认为新颖方法因子的技能迁移法、观摩模仿法、研究性学习法、变化规则法、领会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因材施教法和游戏教学法等11个题目比较重要,但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认为不如新颖方法因子重要的组成常规方法因子的教学方法,却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匮乏、教学方法创新的认知矛盾和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较少等问题。4.尚未建构多元立体的评价方法与机制对篮球专修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篮球专修课教学评价存在重视技能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多元化整体能力的提高;过分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以同行为主,忽视了专家和学生的评价;重视对人——教学主体的评价,忽视对课——教学内容的评价等问题。针对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尝试采用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蕴含信息呈现模糊性的意见,做出了比较科学、全面、客观的反映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的真实评价;其对篮球专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点值,所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对策,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内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方法:走向多元与综合;评价:走向理解与对话。

王忠政[8]2015年在《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和推动着教学思想、教学体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对高校本科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直希望推动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使之成为教学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对促进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据此,本人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及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的偏差,存在认识与使用上的偏差。这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停滞在浅层次推进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甚至有些应用还流于形式,更缺乏对财经类学科特点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细致的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未能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潜在教学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丰富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提供信息技术在财经类本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形式,笔者进行了专门研究与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变革与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革,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许多地方型本科院校需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二、问题与原因。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在延伸教学时空、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教学变革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存在着师生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和不实用等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变化与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教学功能、特性与规律,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也需要正确的看待和理解,并在使用中要合目的、合规律;进入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来源较为多元与复杂,升级更新变化快,有时又表现出不稳定性,影响师生使用的热情;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身也具有二重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叁、应对对策。针对信息技术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信息技术能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中取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直至达到深度融合,本文以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现状与问题,按照“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系统性思维,提出四点对策:一是树立开放式办学、主体参与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二是科学应用,实施有效教学;叁是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四是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动力机制。四、实践与创新。在上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个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价值引导、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思路,从日常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财经类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一些途径,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教育,变革的教育需要地方性高校的转型。转型后的地方性高校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变革教育首先需要变革教学,变革教学需要采用变革社会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之相适应。变革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和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不是从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单一方面开展研究,而是将信息技术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大环境下,揭示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察信息技术潜在教学价值与实际教学价值之间关系;探索信息技术与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的各种可能;形成了可借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与实践,对进一步指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财经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黄爱华[9]2015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问题日益凸现。究其原因,信息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式微是主要动因,政策推动的弱效与深层变革的乏力是基本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因此,灌输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弹性学习理论是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弹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叁大理论,研究者首先对教学模式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结构进行分析,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历程,存在明显的模式固化和同质化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灌输的科学性、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学习弹性“叁个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传统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体制资源、教师教学理念、学生选择能力等“五大制约”。当前,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动力是信息技术引起的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四大特性”。基于这些分析,探寻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能走向——GSOT。GSOT是以教师为主导(Guide)、以学生为主体(Subject)、以学习成效(Outcome)为主旨、以信息技术(Technology)为动力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不是单一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建构的理念和思想。这一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课程性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具有课程的适切性和解题的有效性,其理论范型包括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GSOT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多样的,且能与多种教学模式统整和融合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五大现状”、大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的四大行为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案例叁方面可以验证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性。教学模式变革要从理论建构进入实践运用,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理念、技术体系、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等五大转变。总之,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变革的未来走向。

隋晓冰[10]2013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叁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叁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叁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 文喜.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D]. 张丽斌. 重庆邮电大学. 2017

[3]. 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应用研究[D]. 杨德芹.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陕西省独立学院网络环境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D]. 陈月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5]. 国内外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特征研究[D]. 孙重锦. 广西民族大学. 2009

[6]. 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教学工作量测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7]. 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D]. 刘元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8]. 信息技术与地方财政类院校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D]. 王忠政.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 黄爱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10].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