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语境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论文

融媒语境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论文

融媒语境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李姗姗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摘 要: 媒介融合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地方高校需要深刻把握媒体融合的语境,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3+1”实验模式推进融媒体精英人才培养,使用四线贯穿法重组课程、专业比赛、实践平台、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建立“课堂—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多元化、层级化、目标量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变革,加快高校传媒教育的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关键词: 媒介融合;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一、引言

迅猛发展的媒介融合,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改变着当今社会的传播景观,影响着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进而对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使传统的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媒体融合的新形势,社会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做系统、深入改革,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步伐,提高传媒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行业的零障碍对接,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二、融媒体实验新模式的探索

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3+1”实验模式,探索融媒体实验的新模式。媒介融合是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这是目前高校传媒专业共同面临的新的传媒业态,是传媒教育所处的新语境。因此,我们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用互联网思维全面审视高校的传媒教育,重新思考和修订传媒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用融合的理念整合传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带来的分化和专业能力的割裂,通过对学生就业单位意见的持续调查汇总,实行业界人才需求的动态把控,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变化和人才应用能力需求变化,及时明确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采取高校和业界专家共同商讨的方式,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传媒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形成有前瞻性的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组成,使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协调匹配、基本对应、比例对等,不仅仅是顺应业界发展的培养,要力争实现传媒人才的培养超前于业界的需求,因为只满足于顺应需求实际上就意味着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和需求。

1.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取药品购买成本、骨折导致的治疗成本、日平均工资、骨折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相关成本等变量作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药品购买成本数据来自于米内网上各省的中标信息,各省市的最高中标价作为药品价格的上限,最低中标价为药品价格的下限。日平均工资的上下限是根据2016年全国地区平均最低和最高工资计算获得。骨折导致的治疗成本、骨折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若数据缺失则在基线值的基础上上下浮动20%作为上下限数值。

基于此,高校传媒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构建“3+1”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传媒教育分层分流培养。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3是指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的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1是指以洛师广电为核心形成的融媒体实验班。以实验班为龙头,整合融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所必备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形成一套实践教学课程,集中优势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三个专业教师进行联合授课、联合培养,通过序列实践课程,以项目团队为培养单位,以项目产生的作品和成果产出为考核评价指标,进行融媒体人才培养实验。用融媒体实验班的尝试来带动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着力培养好三个专业的媒体实践能力、作品创作能力和媒体融合应用的能力。

构建快筛快检研发应用体系,提高市场打假效能。广东省所为落实监管新要求,不断在快筛快检技术上发力,建立非法添加数据库410种、产品数据库360种,非法添加快筛方法30多种,申请发明专利45项,已被授权31项。其中25项实现了产品化,涵盖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食品领域,基本覆盖市场上常见非法添加药物。2012年,西布曲明快筛方法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监督检验系统技术策略及其应用》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全国药检系统中首个非法添加快检技术系统研究平台启动。同时,该所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竞赛等形式,推广了快筛快检技术在基层一线的应用。

三、多维、立体、有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打造

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四线贯穿法,设置能力培养主轴,以洛阳师范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在理论线上分设层级递进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主持艺术—融媒体主持艺术,写作线分设层级递进目标为:消息写作—特稿写作—节目策划文本写作—创意写作,观摩线分设层级目标为:新闻类节目—社教服务类节目—综艺类节目—访谈类节目,创作线分设层级目标为:有稿播音—情景主持—有准备的主持—即兴播音主持。以这样的层级设置为专业能力纵轴,与各个实践教学模块重组,形成了四个象限,每个象限中,分布有相应的实训课程和配套专业比赛,三个传媒专业四个象限里的分布为,第一象限:普通话语音训练、龙门诗会、消息写作训练、新闻写作比赛、静态照片拍摄训练、摄影大赛,文学知识大赛、才艺大赛洛师电视台平台对接;第二象限:播音创作训练、主持人大赛、现场报道训练、现场采访比赛、摄录剪辑训练,视频作品大赛,洛师电视台、校企协作平台对接;第三象限:广播电视主持训练、配音训练、声优配音大赛、突发事件报道训练、新闻技能综合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洛师电视台、校企协作平台对接;第四象限:优秀实习作品展、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对接业界媒体平台。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可以根据四线贯穿法的理念,通过四个象限合理分布,充分整合课程、校内外专业比赛、项目、实践平台等实践教学模块,形成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层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四线贯穿法”是传媒专业要确立以理论线、写作线、观摩线、创作线贯穿其实践教学始终的理念,对课程、专业比赛、实践平台、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重组,以丰富的实践教学模块为横轴,以四线专业能力的递增为纵轴形成四个象限,层级递进设定专业能力目标,匹配相应层级的教学内容、各级专业比赛、实践平台对接等。

以“四线贯穿法”重组课程、专业比赛、实践平台、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形成四个象限,打造多维、立体、有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目前大多高校传媒专业的实践作品创作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一以贯终的专业核心能力序列去支撑和引导。因此需要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链有效组织分层级成序列的专业大赛或专业实践教学成果展、用实践课程和校内校外的各级各类专业和职业平台相对接,形成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和行业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路。

四、课堂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修订的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显示,中职设321个专业,高职设761个专业,远多于中职[3],这必然使得一部分中职毕业生难以到高职院校的对应或相应专业继续深造,制约了中高职衔接的连贯性。

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专业实践可对接的实践平台有三个部分,一是校内媒体,如有广播站、电视台、宣传部新闻中心,新传院网站等,二是校企协作各媒体常驻工作站,如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中心工作站、网易河南直播中国工作站、洛阳晚报工作站、人民论坛师院工作站等,三是校外合作媒体平台,有河南网络电视台、洛阳市广播电视台、偃师电视台等。传媒专业三个年级的实践课程可以分层对接,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处于形成和培养的基础阶段,需要更多的锻炼,校内实践平台的宽容度高,时效性也略微弱于行业和市场的要求,因此,一二年级的实践课程与校内各媒体进行对接,训练好专业基础技能,夯实专业基本功,为进入行业做好基本能力准备。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完成基本操作完成简单、基本的媒体工作。因此,三年级的实践课程与校企协作的各个工作站进行对接,进一步训练好专业实践技能,同时通过校企协作的项目接触和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真正进入行业做好思想、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准备,同时教师除了课程技能训练,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初步的行业训练对照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的不足,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进一步做好专业准备。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行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在把握行业的发展走势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作品创新实验。

形成“课堂-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式和目标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以项目促教学促实践促能力引平台。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传媒专业围绕专业核心技能都开设的有实践课程,但实践课程以课堂封闭训练、模拟训练为主,较少或者没有具体、明确的实践作品产出和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这样实施实践课程的训练始终没有和真实的市场对接,模拟情景训练与真实行业操作之间还存在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因为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实践课程的训练比较松散,训练效果也不显著。针对这样的实践教学现状,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让全体教师统一专业转型认识、高校和行业对接意识,倡导以实践成果产出为具体考核指标,要求实践课程必须与现有的校内外平台对接,充分使用案例教学、项目侵入式教学,通过落实课堂明确的项目指引和成果产出,可推进落实实践课程与行业的真正接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可在真枪实弹的训练中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课堂-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各专业实践课程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找到相应的平台对接,比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播音训练等课程可以与全媒体科普中心工作站承担的《科普之声》广播对接,按照全媒体科普中心的基地项目完成规定的广播节目制作,新闻学的《新闻写作实务与训练》可以与洛师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速递》栏目对接,完成校园新闻的写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电视新闻播音训练可以与《洛师新闻》等新闻栏目对接,完成新闻节目的播音工作。以此类推,广播电视编导的实训课程可以与电视台各栏目对接,完成常规栏目的制作和播出,高年级的同学部分专业可以进入单个项目作品的制作,在项目牵头老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策划拍摄制作各环节的实践,实现媒体综合技能的训练和提升。项目成果产生后,接受平台的筛选与评价,是否各级实践平台发表或者被单位采纳,成为实践课程考量教师的标准,学生完成项目和课程训练的考核则由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动态考评加最后成果采纳情况获得不同的成绩等级。这样可以充分打通实践课程与实践平台和项目的有效连接,以项目促教学促实践促能力引平台,用可被市场检验的项目成果产出倒逼实践课程的日常训练,同时用项目的用户评价作为检测实践课程的训练成果的一个重要参数。

五、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

紧密围绕“课程-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实践成果产出为导向,以实践作品发表为考量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分层考核的标准,制定形成一套明确具体、科学规范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传媒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宽松,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的实践能力指标没有量化,考核相对宽泛、模糊,没有清晰的目标引领,缺乏明确的实践能力和考核办法,这些都不利于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整体较差。基于此,我们应以实践成果为导向、多元、分层多等级评价为宏观指导方针组织各专业形成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倡以成果展示和演出展示作为实践课程的作业和考核方式,以学生作品创作过程的动态考评和最终作品公开发表或被平台采纳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分等级评定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三个传媒专业所有实践课程的承担者结合课程训练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平台特点、项目提点制定出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验的课程实施方案及目标量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践课程承担者提出申报,院系教学委员会牵头组织审核实践课程方案,做好统筹整合分类,共同商讨,双向审核修订,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分层考核的标准,最终形成一套制定形成一套明确具体、科学规范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更好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六、结语

根据媒体融合的新形势,社会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紧密围绕“提升全媒体的融通意识,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体实践技能和作品创作力,一专多能综合化培养”这一目标,通过深刻把握媒体融合的语境,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J].今传媒,2010(9):14.

[2]鲁景超.传媒变局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J].现代传播,2016(4):152.

[3]周建新,王珏.发力源、着力点、实施面:传媒艺术教育中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三论[J].现代传播,2017(3):155.

[4]魏国强.陈莹.黄海娜.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

[5]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戴蔚.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校地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7.

[7]钟代军.论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电视指南,201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0-0092-02

作者简介: 李姗姗,女,汉族,河南灵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洛阳师范学院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7-xjjg-027)“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标签:;  ;  ;  ;  ;  ;  

融媒语境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