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依存度与手机功能偏好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手机功能偏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机论文,中学生论文,状况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以来,手机以其便携性、即时性、美观时尚和强大的多功能性在世界各国迅速得到高度普及。青少年更是成为手机使用乃至尝试手机各项新颖功能的主力军。手机深刻地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和娱乐生活,然而与手机使用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暴露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2005年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一拥有手机的青年人承认,当他们被迫暂停使用手机时会变得心神不安乃至非常焦虑①。日本学者也观察到本国青少年存在“熬夜到很晚互发短信”、“常常有‘离开手机就无法生活’的念头”等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模式[1]。另有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较低的自尊、较高的人际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相联系,手机依赖者出现失眠及其他心理障碍的比率也高于非依赖者[2]。

在我国,有关手机的研究尚非常欠缺,更缺乏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而近年来中学生已成为手机使用的重要新生主体,沉迷于手机使用成为“短信狂人”、“手机游戏迷”的中学生个案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体,表明手机依赖问题已开始影响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此外,使用手机上网的中学生网民数量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手机网民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36.2%一跃升至2009年的69.3%[3]。因此,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手机依赖状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意义。

综合中西方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手机依赖界定为“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本研究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对我国城市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进行调查,同时深入考察手机依赖者的手机使用特点,为了解这一问题在我国中学生群体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发预防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预防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广西玉林市4所中学(2所初中,2所高中)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在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四个年级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932名有效被试,其中500名学生报告目前在使用手机,以这500人为最终的研究样本。其中,男生205人(41.0%),女生280人(56.0%),15人(3.0%)性别未说明;初二107人(21.4%),初三89人(17.8%),高一154人(30.8%),高二148人(29.6%),2人(0.4%)年级未说明。被试的年龄范围为11~19岁,平均年龄15.97±1.35岁。

研究采用Yen等[4]编制的手机依赖问卷,共12个项目,由症状表现(7项目)和功能损害(5项目)2个分量表组成,要求被试报告过去半年中是否出现7种手机依赖的症状表现和5种功能损害,为2点计分,“1”为“有”,“0”为“无”。根据编制者的标准,症状表现分量表得分在4分及以上可判定为手机依赖。该量表2周重测信度在0.41~0.78之间,本研究中症状表现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

在参考已有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自编中学生手机使用特点问卷,包括:(1)拥有手机的数量;(2)首次使用手机的年龄;(3)使用手机的年限(4选项,分别为“少于1年”、“1~2年”、“3~4年”、“4年以上”);(4)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间(4选项,分别为“少于1小时”、“1~2小时”、“3~4小时”、“多于4小时”);(5)每天接打电话的数量(3选项,分别为“1~6个”、“7~9个”、“10个以上”);(6)每天发送文本短信息的数量(3选项,分别为“1~10条”、“11~20条”、“20条以上”);(7)每周玩手机游戏的频率(3选项,分别为“从不或极少”、“偶尔”、“经常”);(8)每月的手机话费(3选项,分别为“20元以下”、“20~50元”、“50元以上”)等。

请被试在13种常用的手机功能中,选择最为重要的5项功能。手机功能包括接打电话,收发文本短信或彩信,手机QQ、MSN、飞信,无线上网,玩游戏及其他娱乐和实用功能等。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

二、结果分析

(一)中学生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的基本状况

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中,有1部、2部、2部以上手机的比例分别为74.4%、15.4%和10.2%。中学生拥有第1部手机的年龄为8~18岁,平均年龄为14.51岁。使用手机少于1年的中学生占44.1%,在1-2年之间的占36.2%,在3-4年之间的占15.4%,4年以上的占4.3%。

在本样本中,71.0%(n=355)的中学生最近半年内出现了1种以上的手机依赖症状。在7种症状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是症状2(戒断症状),占52.2%;最少的是症状6,占6.2%。37.8%(n=188)的中学生最近半年内出现了1种以上的因手机使用而造成的功能损害。在5种功能损害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是学业成绩下滑,占31.0%;最少的是惹上法律纠纷,占1.6%(见表1)。以症状表现分量表得分在4分及以上为标准,中学生总体的手机依赖率为19.8%。其中,女生的依赖率为17.6%,男生为22.9%;初二和初三学生为17.9%和20.2%,高一和高二学生分别为20.3%和20.9%,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和年级差异均不显著。

分别计算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在症状表现、功能损害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发现手机依赖组在两项指标上的平均分都显著高于非依赖组。以功能损害分量表得分在1分及以上(即至少出现1种功能损害)为标准,发现手机依赖组中学生中有71.7%出现了与手机使用相关的功能损害,是非依赖组(29.3%)的2倍以上。

(二)手机依赖组与非依赖组在手机使用特点和功能偏好上的差异

卡方检验显示,与非依赖组相比,手机依赖组的中学生倾向于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接打更多的电话,发送更多的文本短信,每周玩手机游戏的频率更高,每月的手机话费也更高。由表2可知,中学生最重视的5项手机功能依次为:接打电话,收发文本短信,听音乐,手机QQ、MSN、飞信,拍照、摄像、录音。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手机依赖组选择“手机QQ、MSN、飞信”(=6.02,p<0.05)、“无线上网”(=9.49,p<0.01)、“玩游戏”(=5.35,p<0.05)等3项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非依赖组;而非依赖组选择“闹钟”(=12.69,p<0.001)、“记事本、提醒”(=6.72,p<0.01)等2项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组。在其他各项手机功能偏好上,两组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9.8%,一方面,这一结果与对南台湾地区的中学生(27.1%)[5]、太原市大学生(24.9%)[6]及西班牙大学生(14.3%)[7]的研究结论相近,而远低于新闻媒体对中国内地的大学生(73.2%)[8]、中国台湾地区性大学生和中学生(近70%)[9]、韩国中学生(75%)[10]手机依赖率的调查结果。两类调查结果的巨大差异可能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学术研究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测查工具和较为严格的科学标准,而新闻媒体的调查常常仅用两三道简单、未涉及手机依赖本质的题目来考察该现象,结论可能夸大了手机依赖问题的流行率。另一方面,这说明已有近五分之一的使用手机的中学生出现手机依赖问题,其中近三分之一已因为使用手机而使学业成绩受到消极影响,表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亟待得到我国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也应该思考相应的干预方法。

对大陆城市和台湾地区的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进行比较,一方面可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中学生群体在手机依赖的特点上具有较高的共性。本研究中最近半年内出现至少1种症状的中学生比例为71.0%,出现各项手机依赖症状的比例在6.2%(症状6)至52.2%(症状2)之间,而南台湾使用手机的中学生中出现至少1种症状的比例为79.5%,出现各项手机依赖症状的比例在11.7%(症状6)至59.2%(症状2)之间[11],两地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两地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也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突出体现在与手机使用相关的功能损害发生率的差异上。本研究的中学生在5种功能损害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学业成绩下滑”,达到31.0%,选择该项目的被试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他4种功能损害的被试比例;而南台湾中学生功能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达到16.3%,但是选择5种功能损害的被试的比例比较接近。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学习成绩在内地教育系统的指标功能高于台湾地区、内地中学生对学习成绩因使用手机而下滑的现象更为敏感有关;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后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依赖手机建立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1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台湾社会中的青少年可能更为关注手机使用造成的人际关系后果。

在手机使用的功能偏好上,手机依赖组学生选择“手机QQ、MSN、飞信”、“无线上网”、“玩游戏”等3项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非依赖组,而非依赖组学生选择“闹钟”、“记事本、提醒”等2项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组。这一结果表明,手机依赖者所“依赖”的主要是手机的社交功能和娱乐功能,非依赖组也可能高频率使用手机,但更多的是在使用手机的日常实用功能。

除了过度依赖手机造成的问题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手机对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意义。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生剧烈变化的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高涨和对同伴接纳的渴望促使他们非常重视手机在塑造自我形象、获取新信息、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作用;利用手机的娱乐功能进行欣赏音乐、拍照、阅读电子书等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此外,手机的即时联系功能也能为中学生在面对突发危险事件时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引导中学生健康使用手机,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手机的多媒体交流媒介功能有着丰富的教育应用潜力,国外已有研究者尝试使用手机短信在学生群体中推广戒烟、艾滋病预防等健康教育项目,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例如,通过向中学生发送包含校园活动动态、学习技巧、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的短信息和手机报,以增强他们与学校的情感联结,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娱乐和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根本上预防中学生过度依赖手机。

注释:

①Merry,P.,Domlija,et al.“Global mobile forecasts to 2010,5th ed",London:Informa Telecoms & Media,2005.

标签:;  ;  

中学生手机依存度与手机功能偏好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