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华民族潜在优势,促人类文化第三次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人类论文,优势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次文化大飞跃正值中国春秋时期,就社会经济和技术艺术的整体而言,中国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政治上的竞争也曾出现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科学认识方面,对人的把握绝不亚于古希腊,对物的把握却显得落后,没有一位学者能象亚里士多德那样全面仔细地研究动植物的基础理论,还亲自作解剖分析。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组织形态发育较早,统治者权力已相当大,他们关心的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程技术,探究物之原理的被视为游手好闲的三教九流。当然,统治者最关心的还是权力的稳固和扩大,百家争鸣的焦点就集中于此。于是宣扬道德礼教,着力维护政权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就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宰。
春秋时期道家的突出贡献在于,也悟出了超越人际关系之上的“道”,这与古希腊学者的“理”相似。但中国人没能分出两个世界,“道”便与现实世界中的“天”合在一起,称之为天道。由于天高不可测,道也就只能心领而难以言传,道便不可道。道家的功绩还在于,注意了事物的变易,不仅也有阴阳的二分法,还有八卦太极的方法论。但不象亚里士多德那样依赖概念的层层递推,把问题简化到只须研究原始概念和推理规则而让人信服。道家却主张这种机械方法论是万能的,于是就玄了,后被涂上宗教的色彩而成为道教,在没有原生宗教的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也占了一席之地。
古希腊学者的伟大在于能够高度抽象,研究了形而上学即形式之上的学问。这种基础性研究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中国却长期被忽视。春秋时期的名家就曾作过初步的探讨,但一直得不到发展。这大概因为在统治者看来,这些符号游戏连音乐、棋类那样给普通人带来精神上愉悦的功能也没有。不要说中国没有自己的逻辑学,连汉语的语法学也迟至五四前引进外语语法学之后才开始建立。值得一提的是,时到今日不少哲学、数学学者还对着“白马非马”发愣发笑,“形而上学”还被当作“形式主义”的同义词受到严厉而普遍的批判。
真理、上帝、教皇三位一体的思想在欧洲封建统治一千年,具有身心二元论传统又擅长于分析的欧洲人即开始了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而认同“天法道”的中国,又由“天人合一”演变出天子皇帝即代表天,早就有了道、天、皇三位一体的儒家思想,封建统治了整整两千年。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的批判还是比较集中在政治、法律、道德和科学层面,或者说请来“德、赛”两位先生而完成之,缺乏深层的剖析和全面的评价,今天我们一提起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便又大力宣传孔子、老子,或是《儒家新传》、《易经新解》蜂拥而出,似乎那里满是我们今天最急需的创新思想,似乎易经真能破译宇宙密码。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
(1)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先把握整体,后区分细节。 而西方的习惯是先弄清微观,再建构宏观。
两种思维习惯的区别反映在语言上便一目了然。我们写某某国某某城某某路某某号,西方则写某某号某某路某某城某某国。时间的表述也类似。儒家思想尽管它服务于统治集团,但它或大或小代表一个整体和全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就是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西方的思维习惯导致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上次飞跃是分析,他们有优势。而这次是综合,需要的是自由基础上的公正,公正统率下的自由,只要我们掌握了分析的真谛,我们便有优势。
(2)中华民族思维的另一特点是注重继承性, 西方则注重客观性。
语言习惯也给出这方面例子。“是”、“否”答语形式明显不同,英语yes和no只取决于客观事实,而汉语的“是”、 “否”则不仅取决于客观事实还取决于问话的本身。西方注重客观性,就强调结果和状态;我们注重继承性,就强调过程和载体。中国近年改革出台的法律政策很强调其连续性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体现了决策者不只考虑结果更注重过程。本来两种思维习惯各有优缺点,只是这次飞跃是多因素全过程的综合,我们略占优势。
(3)中华民族具有驾驭复杂事物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汉字,西方人看来十分复杂,中国人能运用自如。中医虽然不象西医那样先把微观机理了解透彻,但也有阴阳五行的整套理论,与西医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本次综合也只是阶段性飞跃,并非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是所有疑问都消除之后才能完成飞跃。因此,这种驾驭复杂事物独特的思维方式就甚为可贵。
(4)中华民族一贯提倡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一直是祖先的告诫。所以我们的思维非常强调“度”的把握,有理、有利还要有节。反映在道德规范上,对外讲究礼仪,对内讲求修养。这次综合正要给出恰如其分的多元价值判断,偏激好斗者难担此任,谦和好学、温良恭俭让者才可能成功。
(5)中国哲学根基在于“道”及“易”,是自然主义的无神论,可分析得更彻底。
虽然“道、天、皇”三位一体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年,当今十二亿的个人创造性得以解放所产生的爆发力决不亚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而且,无神论的分析本来就可以更彻底,何况社会主义纲领首先就营造了社会公正的氛围,至少理论上应该如此。分析的彻底性从汉语的文字结构中可窥见一斑,古汉语的实词每个字不仅单独成音节,也单独成词。过去,这种优势只反映在诗词中,以后将反映在科学概念的分析中。
总之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来看,具有完成此次综合的优势,但必须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实现自我改造和完善才能充当主角。
从史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潜在优势主要体现在:
(1)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遗传基因和文化基础。
假如让连3 以上的数都还不能区分而只能统称为“多”的原始部落去充当文化大飞跃的主角,显然是可笑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曾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今日遍布全球的炎黄子孙被公认为勤劳智慧的群体。
(2)一百五十年来的耻辱和落后,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 奋发图强的传统。
17世纪前还以独具特色的文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一百五十年前挨了打才发现自己落后了。一百年的耻辱,一百年的抗争。不屈不挠,奋起直追,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3)五十年的反复探索,当代的中国人都在紧张地思考。
毛泽东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看到了希望,也享受了和平统一的幸福。极为重要的是中国人争回了世人的尊重。然而,良好愿望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是劳民伤财的结局?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一场接一场,大家的神经一直不能放松。几天前受鼓励的善意直谏,几天后便被戴上右派帽子成为阶下囚。这是为什么?文革的两派都在高呼坚持革命路线,却都要吞下武斗惨痛的苦果。这又是为什么?“我思故我在”,十二亿人的思考是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存在。更不容忽视的是这思考触及灵魂,危及生命!
(4)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溶进了世界文化的大潮流。
邓小平领导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国门,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成果逐步传遍中国。请进来,派出来,各种交流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一场务实的改革从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又从农村的经济体制起步。改革的步步深入,触动了每个人的利益,又冲击着每个人的观念,与国际接轨对谁都不再陌生。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已成为每个中国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5)十年的稳健发展,中华民族充满了成为中流砥柱的信心。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稳定。今日之中国已更加成熟,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显出了从容。更显高瞻远瞩的是振兴中华倡导,“科教兴国”,而不倡导急功近利的“技术立国”。近来“知识经济”已成为政界和学界共同的话题,知识被公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自身的现代化也就成了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