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中的问题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式教学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来,力图改变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提高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2005年春季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对文科综合能力考核目标作了新的界定。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实际上突出了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适应高考能力测试的新要求,是高三教学面临的问题。在复习课中对某些内容尝试问题式教学,是应对策略的一种选择。
依据在高三复习中的不同作用,初步将问题式教学分为四类。
一、优化教学,理解历史
例如,《鸦片战争》这节课。针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英国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特点,提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鸦片战争?”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过程见图示),使学生理解,扩大市场、商品输出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必然要求,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商品、鸦片、战争是英国打开中国门户的手段,禁烟运动不过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
针对教材的重点和特点提出问题,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而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可以避免单纯回忆高一学习的内容,重在对已知的信息的解释和内在联系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历史的本质特征。
附图
二、论从史出,认识历史
中学课本对一些有争议的重大事件只阐述了具体内容,没有作出价值判断。而对有些事件的评价还滞留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上。在高三复习中,可以提出评价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史实作出价值判断。例如,在复习洋务运动时,开门见山地指出,对洋务运动史学界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保家卫国的企盼,走向海洋的尝试,以图自强育人才,出国留洋师长技。”也有人认为这场运动“求强、求富不过是一个接受外国奴役的半殖民地化过程,富国强兵是一场历史的噩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又如,在评价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时,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为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
让学生对史学界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让学生转换视角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有利于学生寻找论据归纳观点,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认识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三、整合知识,概括特征
学生反映历史难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抓不住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内在的联系。这与文科综合“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大相径庭。扭转的办法之一是以问题为中心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对《国共的十年对峙》非常复杂的一章内容,提出:“简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时局变化,采取的对策及其作用。”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将这章的主干知识归纳如下表,最后概括出1927-1937年的阶段特征是从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化。
在复习了一章内容后,提出揭示历史发展趋势或特点的问题,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思维纵横于不同事件之间,归纳分析,史论结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时局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对策 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反八七会议;三大起义; 开辟了建立农
动派武装镇压中 建立革命根据地;反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产党围剿;土地革命;建立 以农村包围城
苏维埃共和国 市的革命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蒋发表抗日宣言;长征胜利,转危
介石实行“攘外必反围剿,实行战略转移 为安
先安内”方针
华北事变后,中日八一宣言;瓦窑堡会确立抗日民族
民族矛盾上升为 议;《论反对日本帝国 统一战线的方
主要矛盾主义的策略》 针,推动了抗日
救亡新高潮
西安事变提出和平解决的主 揭开国共两党
张,参加谈判,促成和 从内战到和平,
平解决从分裂对峙到
合作抗日序幕
四、运用资料,提高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性试题,一般采用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以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充分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获得。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对相关资料提出局部性的探究问题。例如,运用《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和《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的图片(教材第9页)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洋布大量涌入我国东南,大量茶叶输出的史实,分析出土布销量大减,中国农业也逐步商品化,从而作出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结论。在作出结论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设问和点拨,有意识让学生发现获取和处理图片信息的方法,即图题与图像相结合,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通过经常对不同形式、不同情境资料的探究培养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材中地图、图片、统计数据、典籍摘录等承载的历史信息,将它们作为以不同形式叙述历史的资料,作为探究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印证。还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其他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总之,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打破高三教学中划书、背书、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融入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试用的范围和具体方法,还要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承受能力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