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李 娜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现代警务人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着力培养出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力量。为我国新时代警务建设职业化、正规化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校园文化;警校;建设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上至国家发展,民族传承,下至单位、家庭,乃至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孕育和熏陶。
新时代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现代警务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警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应当紧跟时代脉搏,服务好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警”字特色文化建设有助于警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培养对象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要。通过新时代警察类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将政治使命,为民服务,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文化理念借助于多种形式的“警”字特色校园文化进行传播,在这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警察类高职院校师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提升,为培育和造就适应新时代执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警务人才奠定基础。通过警校文化建设,彰显警校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建设,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旅游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占领旅游市场份额的关键,它能够起到优化旅游产品,满足市民与外来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作用。而且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它将服务业,农业等不同产业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聚集资源,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传统旅游业转型,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实现当地人民渴望创收的目标[1]。
一、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式
警校是人民警察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警校的大学生不仅肩负着成为合格人民警察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当前,随着社会的变迁,西方种种腐朽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传播,极个别人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的先进文化,盲从错误思潮和落后文化,受到腐朽文化的冲击和侵蚀。社会转型时期,有很多新生事物,有些人思想意识浮躁、动荡不安、信仰迷茫,进而价值观念歪曲,不能及时辨别。在“警”字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加强引导学生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理解和践行。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的重要职责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利益。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要时刻以牢记人民群众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警察类高职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价值观的培养。在学校不仅要学习警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今后工作岗位上能胜任事务性工作更要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需要在工作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先进的文化,从自身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警校大学生作为预备警察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政治信念、明确的政治态度等。如果警校学生缺乏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在种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很容易立场不坚定,迷失方向。新时代人民警察不仅具有较高的警务综合素养也应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警校学生应明确警察职业定位,培养自己的警察思维,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信念和立场,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思想文化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建设是提高警校学生综合素质重要途径
十一月,宋元公将为公故如晋,梦大子栾即位于庙,己与平公服而相之。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以为二三子忧,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灵,获保首领以殁,唯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仲几对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群臣弗敢知。若夫宋国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坠。臣之失职,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只辱。”宋公遂行。己亥,卒于曲棘。[8](P1467)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警”字特色校园文化是一种较高水准的优质文化,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影响重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毕业之后的职业道路。当他们开始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时,他们通过具体行动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工作岗位上发扬“警”字文化,让“警”字文化充满整个社会,在工作中振奋精神、弘扬正气、彰显正义就是在传播正能量,进而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以正面引导,影响周围人的思维形式,对社会行为规范具有显著作用,从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 关注产品重金属含量200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所有的GMP厂家在其产品上标注其重金属含量。对中国家长来说,需要侧重关注的是小宝宝服用的鱼肝油。
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为了赢得未来战争制胜主动权,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将军事智能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事智能化发展。特别是美俄作为世界军事强国的代表,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研究,无论是智能武器理论研究还是智能装备科研生产,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致使军事领域智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必然包含着高尚的情操。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有利于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比如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让学生们了解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向先进人物学习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的人格产生影响。优秀的“警”字文化可使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收到文化育人,文化育警的效果。
警察类高职院校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警”字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着力培养出一支对党忠诚、对国家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队伍。这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未来警察的职业素养,使人民警察的职业化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
人民警察是一个使命与风险并存,荣誉与压力共生的职业。由于职业特点,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可能会与违法犯罪人员打交道,接触到较多的社会阴暗面,因此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腐能力。警校相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管理方面更为严格,实行警务化管理,学生作息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在严格的警务化制度下过着严肃有序的生活,个别可能会感觉到束缚和压力。警校作为培养未来警察的预备基地,在培养目标上应保证学生除了拥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还应当注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身体的强健是将来从事警察职业的身体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从事警察职业适应复杂环境的意志基础。因此,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将提升警校学生课外生活品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时提供正常的缓解途径,使压力得以缓解,心理问题得以疏通。
三、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要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种种腐朽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传播,警校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会受到腐朽文化的影响。为了避免信仰迷茫,不能及时辨别错误思想,就需要加强“警”字特色文化。时代发展和行业需要也给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注重警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对警察职业伦理和职业素养更加受到重视。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新时代,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从过去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重视,轻视情感素质目标的培养进行调整和转变,注重情感素质目标的发展,实现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先“成人”再“成才”的长远育人发展道路。
警察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人,文化育警的素质目标。努力将警校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警察队伍。国家的发展需要一支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警察力量,以确保社会发展的有序和人民的平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警”字文化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文化建设的实践丰富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的最新理论和热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通过“警”字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警校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警的情怀,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优秀人民警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家对现代警务人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警察类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育警的功能,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警校学生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出一支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力量。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型高层次警务综合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现代警务职业化、正规化高职类和标准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翔翔.警校校园文化现状调研与再建[J].法制与社会,2017.9.
[2]范可可.关于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09.3.
[3]张春祥.对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王会玲.警察类院校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路径选择[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新时代警察类高职院校“警”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2018ZAF022)。
中图分类号: D6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30-0055-02
作者简介: 李娜(1981- ),女,汉族,山东武城人,法律硕士,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司法警务。
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警校论文; 建设论文;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论文;